※※※※※※※※※※※※※※※※※※※※※※
※※※※※※※※※※※※※※※※※※※※※※
【糖尿病最怕引發併發症 及早預防與控制 方為上策】
本文由【行政院衛生署】提供
國內糖尿病人口數持續以一年平均2萬5千人的速度增加,儼然成為全民健康的一大挑戰,每年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以「糖尿病的衛教及預防」作為全球推廣主題,呼籲及早預防與控制,才能避免引發嚴重併發症。
撰文:張雅雯 採訪對象: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成人及中老年保健組組長徐瑞祥、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暨台大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莊立民
糖尿病常年高居十大死因排行榜前五名,盛行率變化可以從幾次大型的調查研究一探究竟:在1996年衛生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糖尿病盛行率為 4.4%;到了2002年國民健康局的三高調查,已經快速提升到7.4%;根據最新的2007年三高調查顯示,盛行率繼續緩慢上升至8%,推估目前國內大約有140萬名糖尿病患者。
95%以上為第二型糖尿病
診斷糖尿病有兩項指標:空腹血糖值≧126mg/dL、口服75公克葡萄糖2小時的血糖值≧200mg/dL,糖尿病又分為四大類,包括自體免疫引起的「第一型糖尿病」、胰島素分泌不足的「第二型糖尿病」、其他疾病誘發的「特異型糖尿病」以及懷孕後期因體內產生抗胰島素的荷爾蒙導致「妊娠糖尿病」。然而國內高達95%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是第二型糖尿病,主要與肥胖有關、好發在40歲以上。
健康局成人及中老年保健組組長徐瑞祥表示,根據2007年的「台灣地區三高追蹤調查研究」顯示,15歲以上國人在5年內高血糖的發生率為千分之7.1,又以40?59歲族群的高血糖盛行率增加最快;若從性別來看,男性的高血糖發生率普遍高於女性。不過50歲之後,女性的發生率則明顯高於男性,因此未來將把 40?49歲男性以及50?59歲女性列為重點防治對象。
延誤治療易走向洗腎一途
糖尿病是一種複雜且無法根治的慢性病,初期症狀並不明顯,許多人往往等到眼睛小血管產生病變導致視線模糊,經檢查才發現罹患糖尿病,國內曾經針對新發現糖尿病患者進行調查,有1/4的人已經出現視網膜病變的併發症。
延誤治療會加重併發症的症狀,研究顯示,糖尿病跟心血管疾病、腎臟病關聯性高,愈晚控制血糖,愈容易造成心臟血管疾病、中風、腎臟病的發生,甚至引起失明、截肢、慢性腎臟衰竭等嚴重併發症。
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2007年的統計,新增洗腎患者中高達43.2%是糖尿病患,可見若能控制得宜,可以減少許多洗腎患者,也能降低家庭與健保的負擔。
發掘高危險群嚴密監控
糖尿病的防治有兩大目標:對於一般民眾與高危險群民眾進行衛教,預防或延緩糖尿病發生;對於已經被診斷為糖尿病的患者,要透過適當治療以及控制血糖,來延緩併發症的發生。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暨台大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莊立民表示,學會發展出一份糖尿病風險評估簡易量表,以此設置出E-GO健康網,透過性別、年齡、腰圍、抽菸習慣、運動習慣、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壓等7個諮詢問題,讓民眾可以快速知道自己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並提供不同的預防醫療建議與可用的醫療資源。
目前健保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對於年滿40歲且未滿65歲者,享有3年一次免費成人健檢可檢查血糖,65歲以上者則每年一次免費檢查;不過對於檢測出風險是中度或高度者,會建議不分年齡,每年應進行一次空腹血糖檢測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
糖尿病患者有年輕化趨勢雖然有9成以上的糖尿病患超過4 0歲, 不過莊立民指出,近年來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他曾經進行「糖尿病世代追蹤研究」,發現6?18歲罹患糖尿病學童,不同於兒童青少年期發病多為第一型糖尿病的往例,竟然超過半數是第二型糖尿病,以肥胖為重要的危險因子,研究發現肥胖學童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是一般學童的18倍。
莊立民表示,如果沒有及早提供衛生教育介入,這些學童長大後肥胖的機率依然很高,更增加未來罹患糖尿病的機率。因此健康局持續對學校的護理人員與營養師,增進對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防治的認知,同時也將由教育部修訂
「國民中小學學生健康檢查工作手冊」,希望對有家族史、肥胖的高危險學生族群,能夠進行飯後血糖的檢查。
控制病情維持生活品質
莊立民認為,控制糖尿病須做好「A+B+C控制」:A就是醣化血色素(A1C),要低於7%;B是血壓值(BP),要低於130/80 mmHg;C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要低於100mg/dL。其中在糖化血色素的部分,比較2003與2008年的「糖尿病照顧調查」,平均從8.8%降低到7.9%,莊立民指出這0.9%的降幅很有意義,可以預防20%的併發症,不過統計顯示目前ABC只有4.4%達成率,仍有待加強。
除了做好「A+B+C控制」外,徐瑞祥表示,還需要加強「D+E+F+G」之管理,D就是要遵醫囑按時服藥(Drug);E是定期眼底檢查( E y e ) ; F 是足部照護(Foot);G為預防腎病變。為了協助糖尿病友耐心的治療,政府還推出共同照護網計畫,也就是以「病人為中心、家庭為單位」,透過醫師、營養師、衛教人員、相關組織及病友團體之共同合作,讓糖尿病友能做到自我血糖監測、規律運動、健康飲食等行為改善,及定期接受眼底檢查及尿液微量白蛋白檢測,以延緩發生嚴重併發症,維持病友的生活品質。
【脈搏不規則忽強忽弱 當心中風找上門】
本文作者【張世明醫師】
本文由【書田診所 心臟內科】提供
六十多歲男性,罹患高血壓已有一段時間,最近量血壓時發現脈搏不規則,因此就醫。詢問病史,無明顯心悸、呼吸喘、胸痛等症狀,理學檢查發現心跳不規則不規則(Irregularly irregular),且脈搏強弱不一致,經心電圖檢查,發現有心房顫動。
書田診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世明表示,心房顫動是一種心律不整,心房以不協調且雜亂的方式跳動。約可分成陣發性、持續性及永久性三種,盛行率會隨年齡增加而上升,可以經由心電圖檢查發現。
發生的可能原因為何?張世明說,與多種心血管疾病有關,如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瓣膜性心臟病…等等;甲狀腺亢進、大量飲酒等也有可能會引發。
症狀方面,如心悸、呼吸喘、疲倦、胸痛等,但也有人無症狀。診斷主要靠心電圖檢查,再經由心臟超音波、胸部X光、抽血檢驗等來了解造成心房顫動的相關成因。
心房顫動的治療,張世明表示,一方面要治療心律不整,一方面要給藥來預防中風,同時相關成因的治療也是需要的。
張世明說,心房顫動時,心臟跳動會不規律,脈搏強弱不一致。血液容易滯留在心房,在心房形成血栓,當血栓隨血液流出,堵住血管,就易導致中風。
最後,張世明提醒,心房顫動會增加血栓、腦中風的機會,當心搏過速可能會引發心衰竭、休克、急性冠心症等併發症,因此千萬不能輕忽。如果覺得心跳不規則、跳動速率較快,尤其是年長者,或反覆性出現症狀者,或症狀嚴重者,應儘早就醫治療,以免錯失治療先機。對於無症狀心律不整的人,建議應定期健康檢查以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肝風內動震顫抽搐 神經中樞障礙 】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本文作者【吳宗修藥師】
有些民眾聽到中醫說「痰迷心竅」時,常無法理解其意義。義大附設醫院中藥科主任吳宗修解釋,心竅主要是指腦神經、意識。因此腦血管意外、精神問題、感染等造成的昏迷及意識障礙,中醫稱痰迷心竅。
現代人用語中的「開竅」往往是指心思、思想的轉變。吳宗修表示,中醫的心竅主要是指腦神經與意識。痰則是指病理代謝產物或水分,故腦水腫,中醫也稱痰迷心竅,而迷也有滯留的意思。
嚴重的感染也可能造成神志不清、以至完全昏迷,醫師說,例如腸病毒重症併發的心肌炎,其他感染併發的心臟功能障礙中醫稱「熱陷心包」,部分嚴重的患者可能伴隨神志不清、以至完全昏迷。一些病毒感染重症患者可能持續出現「舌深紅,發斑疹,出血,神昏,手足抽搐、痙厥」等症狀,一般到了昏迷,神智異常的狀態時,中醫會形容患者「痰迷心竅」。
此外,例如當有患者接受骨髓移植,不幸發生感染,在加護病房昏迷,全身腫脹時,中醫師指出,如果患者要求中醫會診,依中醫的看法,此類感染多屬溫病感染中的熱陷心包,痰迷心竅現象。中醫師多處方或主張灌服清熱解毒,醒腦開竅類中藥。
中醫說患者「肝風內動」時,通常不是指病患肝臟出問題。義大附設醫院中藥科主任吳宗修解釋,肝風內動常指神經系統中樞障礙,所以出現震顫、抽蓄,眩暈。常使用「熄風」、平肝陽的藥材治療。
吳宗修表示,肝風內動及肝陽上亢症狀病包含震顫、抽蓄,眩暈、耳鳴,血壓偏高、頭痛,腦血管意外等。醫師指出,更廣義來說,偏頭痛、神經痛、眩暈、癲癇、與睡眠性疾病等。這類特徵是突然發病而出現的臨床症狀,有時症狀持續不久即消失。醫師指出,這類疾病與傳統中醫所稱的肝風內動的臨床症狀相類似。值得注意的是,中醫談到的肝多涵蓋現代認知的部分神經功能,並非特指或單指現代解剖學所謂的肝臟。
肝風內動或肝陽上亢的疾病常有不時發作的特性,例如部分頭痛的臨床特徵是發作時常有搏動性,又伴隨噁心或嘔吐,對光與聲音敏感,但沒發作時,生活一切正常。而神經痛的特徵為發作性疼痛與末梢神經的分佈領域一致。很多神經痛的患者,在無發作期則完全正常,其神經分布領域的運動感覺與反射等神經學檢查沒有反常現象,神經沒有出現病理上的異常。
臨床上神經痛以三叉神經痛為代表,三叉神經痛有自然發病或顏面刺激發病,有如電傳導一般尖銳疼痛,疼痛後有幾分鐘不反應期,但說話、洗臉、飲食、刮鬍、刷牙等可能誘發疼痛。
作者簡介:
‧義守大學義大醫院中藥科主任
‧遠東科技大學進修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中華易經學院易經哲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中華宗教學院宗教醫學系兼任教授
‧財團法人顏焜熒文教基金會董事
‧中華國際健康素食推廣協會理事
【鼻部出血 大意不得】
本文作者【楊尚融醫師】
本文由【柳營奇美醫院 耳鼻喉科】提供
柳營奇美醫院耳鼻喉科門診顯示,近來因為天氣寒冷造成鼻部出血的民眾有顯著的增加,在這些病患中包含著特殊病例;本院近日歷經兩名病患,病例一為71歲女性,主訴右側鼻部於近半年內有反覆性的出血,理學檢查發現在右側鼻中隔前方有潰瘍性的腫塊,進而安排內視鏡切片檢查,其報告結果為鼻腔未分化之惡性腫瘤,病患於數日後進一步接受手術及放射線治療;另一病例為80歲女性,主訴為左側鼻部反覆性出血及慢性咳嗽達三個月,經鼻竇內視鏡及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後,其結果診斷為左側上頜竇黴菌性鼻竇炎,因此接受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治療,目前症狀已痊癒。
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鼻部出血的情況,大多數的人並不會選擇就醫檢查及治療。一般而言,冬季鼻部出血的發生率比夏季高,而且主要發生在鼻腔的前方。鼻部出血可能的原因包含外傷、慢性發炎、鼻腔異物,或者全身性的血管或凝血問題所造成,少部分是因為鼻腔、鼻竇及鼻咽腔的惡性腫瘤或黴菌性鼻竇炎所導致,因此如有反覆性鼻部出血的情況,尤其是單側鼻出血,應該詳細地就醫檢查及治療。
當病患就醫時,醫師除了詢問病史之外,還會使用鼻竇內視鏡、X光、電腦斷層掃描等工具來幫助診斷,針對最後的結果而安排進一步的治療。對於單純的鼻腔黏膜因外傷或發炎造成的鼻出血,醫師通常會使用藥物、鼻填塞、雷射手術等來治療;然而對於鼻腔腫瘤或是黴菌性鼻竇炎的病患,則需要藉由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將病灶根除。假使生活中發生鼻部出血的情形,人們應該保持坐姿以及頭部向前彎曲,同時使用手指緊壓兩側鼻翼十分鐘,以及經由嘴巴張口呼吸,民眾應避免鼻腔填塞衛生紙,也不應該躺下或頭部向後仰,如此血液才不會進入呼吸道,否則血流進入氣管可能引發呼吸道阻塞而危及生命。如經上述步驟處理,仍無法止血,則應緊急送醫院處理。
總之,鼻部出血可能隱藏著潛在的疾病,需要由專業的醫療人員進行鑑別診斷,尤其對於單側反覆性的鼻部出血應更加謹慎,才能達到早期的診斷並獲得最佳的治療成效。
【小兒肺炎】
本文作者【鄧正梁醫師】
小兒肺炎的主要症狀是發燒、咳嗽、呼吸喘促,鼻翼扇動,喉中痰鳴等,其中以支氣管肺炎最為常見。病症多發於3歲以下嬰幼兒,一年四季均可發病。
小兒肺炎多由於細菌和病毒感染所致。常見的細菌主要有肺炎球菌、葡萄球菌、鏈球菌、流感桿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厭氧桿菌等;常見的病毒主要有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柯薩奇病毒、鼻病毒、巨細胞病毒、麻疹病毒、水痘病毒等,病原體多由呼吸道入侵。
西醫治療主要是住院注射抗生素,再加上化痰藥與一些支持性療法,以待症狀消退;中醫治療首先要處裡的是發燒的問題,清肺熱首選黃芩、桔梗、蘆根、生石膏。黃芩可用三錢到一兩;咳嗽症狀表現突出者,應酌加具有良好止咳、鎮咳的藥物,如五味子、枇杷葉、百部等,五味子可說是止咳之聖藥,斂肺止咳,可以用於各期小兒肺炎的咳嗽可用於各種類型小兒肺炎的咳嗽。其它藥物有如麻黃、杏仁、白果、葶藶子、蘇子等,具降氣平喘之效。在高熱不退時,要考慮通腑泄熱,使用大黃、元明粉、番瀉葉等,腑氣通後邪氣也會跟著消退。
小兒肺炎是兒科臨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西藥對細菌性肺炎有較好的療效,不斷有新的抗生素出現,但是,對於病毒性肺炎尚無有效的抗病毒類藥物,致使病毒性肺炎的發病率上升,甚至比例遠遠大於細菌性肺炎。而且,由於病毒的不斷變異,使得小兒肺炎變的複雜而症狀一再拖延。中醫治療小兒肺炎,不分病毒性或細菌性肺炎,一率是對症下藥,療效也是不錯,對於複雜性肺炎的輔助治療,也可發揮很大的作用,對於緩解病情,增加治癒率,發揮一定的功效。
作者 中西醫師 鄧正梁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中醫博士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