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菁英父母為何教出NG小孩】
獻給現在身為家長的您或是未來即將成為為人父母的您 ^^
文章中寫到「賺更多錢享受成就感,還是多陪孩子經營幸福感,就像魚與熊掌無法得兼的選擇題,「用錢養孩子」比「用時間養孩子」容易,但寶貝成長歲月一去不回頭,五歲之前子女依賴你的保護,十五歲之後開始尋求獨立,錯失五歲到十五歲至多十年和孩子深度對話的黃金期,等於自己先舉牌放棄扮演父母親的角色。」
現代夫妻生育率越來越低,教養孩子的品質並未明顯提升,能給孩子較好的生活品質,卻缺乏陪伴孩子的時間,缺乏與孩子聆聽與溝通。
現代的孩子比我們這一代的還要早熟,更是需要一個指引,指引他們往正確的道路,避免他們迷失自我,找不到人生的方向。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跟大家分享~~
菁英父母為何教出偏差孩子
撰文者:尤子彥
知名電視節目主持人陳凱倫,獨子陳銳涉入黑幫,遭檢調聲押禁見,就連證嚴法師都嘆「親人難渡」。
菁英型父母為何教出偏差孩子?
◎教養困境沒有速效處方,「親子陪伴」、「自我承擔」是唯二解藥。
「若能折壽喚回寶貝兒,我心甘情願……。」一月二十四日,身為慈濟人的大愛電視台 主持人陳凱倫舉行記者會,聲淚俱下談十九歲獨子陳銳涉入黑幫遭羈押事件。鏡頭前,陳凱倫眼神盡是無助,和保持公益形象、長期在「大愛會客室」傳播善念的他,形成高度反差。
高知名度、社會資源豐沛的陳凱倫,是許多人眼中的OK爸媽,為何教養出涉賭圍事的NG寶貝?
記者會上,陳凱倫自述,他最擔心兒子此時剃了光頭關在裡面,「他很天真,跟我一樣天真。」「他七個月前交到一些行為比較偏差的朋友,可能是我們疏忽了。」陳凱倫希望外界再給「銳寶貝」自新機會。
◎心態不OK---重視形象甚於子女、自認無所不能
然而,看在擁有豐富家族治療臨床經驗的專家眼中,青少年行為偏差根源,並非來自壞朋友等外在環境,而是家庭本身。
家庭最常出現的問題是:
一、父母重視自身形象,甚於子女實質問題;
二、父母扮演全知角色,以為自己無所不能,無法誠實面對教養困境。
「到這個時候,陳凱倫想的還是自己。」精神科醫師王浩威認為,陳凱倫父子是典型的名流教養症候群,當遭遇教養困境,這群重視公眾形象的父母親,先想到的是外界看待他的眼光。
拿「交到壞朋友」當託辭,背後就存在這樣的心態,王浩威憂心,這句話透過媒體,間接傳到陳銳耳裡,陳銳心裡冒出的OS(對白)會不會是「又來這一套!你們老在演自己的戲」。
陳凱倫接受媒體訪問時坦承,他曾對兒子說過,「如果再出狀況,可能讓老爸丟工作。」
《老師的話》千錯萬錯怎麼都是別人害的呢?
◎管教不OK---孩子偏差寧自力救濟,終變成包庇
政大心理系教授許文耀直言,這群父母得先捫心自問,自己人前、人後的形象是否一致?心理學「鏡像理論」認為,子女經常只是複製父母的人格特質。
把個人成就當作人生軸心,維護職場強人形象,也導致這群高社經地位的爸媽們,當子女出現偏差行為警訊時,寧自力救濟,也不輕易向外界求援。
根據報載,陳銳兩年前就因加入幫派,成為學校頭痛人物,陳凱倫夫妻屢次動用私人關係和學校交涉,甚至代為清償陳銳在外數十萬元賭債,但問題仍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最終甚至可能面臨牢獄之災。
台北市天母蘭雅國中校長尤玉莞觀察,菁英型父母對教養子女具強烈主見,未必百分之百認同學校教育,他們甚至有能力選擇學校。
從陳銳的個案看到,出現偏差行為警訊,父母為維持自己強勢的全知角色,傾向合理化子女偏差行為,但卻不自覺落入過度保護甚至包庇的心態。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助理教授戴伸峰分析,家庭教育、學校規範、社會法律,是青少年犯罪預防的三道循序護欄,OK爸媽傾向在家庭內處理問題,不讓學校規範介入,一旦家庭教育無效,「一出問題就會很大條,」直接跨過第二道防線,一腳踩進法律的紅線區。
《老師的話》父母就是孩子的鏡子,孩子只是父母身影下的影印機
◎教養不OK---將大人世界的高度競爭,複製子女版
專業形象擺在第一,加上不輕易示弱的防衛心態,是OK父母最常替子女設下的兩道教養迷障;加上無止境的競爭和比較,肩頭上的不可承受之重,常讓NG子女跌倒後無力爬起。
先生在竹科園區上班的人本基金會新竹分會主任李慧貞,家裡有一對就讀國小的女兒,一天,六年級的姊姊問媽媽:「班上只有我沒去補才藝,我們家是不是很窮?」
李慧貞驚覺,竹科電子新貴幫子女強化「競爭力」的激烈程度,連女兒都備感壓力。
李慧貞說,竹科園區上班的爸媽,不但工作高度競爭,連小孩成績也被當個人競爭力的一部分。若上司和下屬的子女同校,主管就存在兒子成績不能輸部屬女兒的莫名比較心態,且篤信花錢補習就該有效果、有投入就該有產出的生產邏輯,孩子考九十分,父母眼中看到的是沒拿到的十分。
回到陳銳個案,陳凱倫在記者會上坦言,拿下金鐘獎那一夜,兒子曾對他說:「爸,做你的兒子,好大的壓力。」
「竹科新貴從職場上內化的思考邏輯是良率、SOP(標準作業程序)。」李慧貞說,因此,當孩子出現偏差行為,父母不是要求他補更多習,就是想辦法送國外,以為找到解決問題的速效捷徑。
王浩威形容這群OK爸媽,提供的是「功能過度發達」家庭,加上缺乏自我反省,埋下依賴、反叛、邊緣化的NG小孩症狀種子卻不自知,外在環境只是或早或晚,啟動一連串偏差行為的扳機。
《老師的話》優秀的父母不一定保證優秀的子女,或許優秀父母給的物質條件可以更優越,但要求也無限放大,陪伴卻少的可憐,甚至只用錢在跟所有學習、成長在交換條件。想想看,你的孩子現在正在學什麼?和什麼樣的孩子做朋友?父母您知道嗎?
◎走出困境處方一___掌握十年陪伴黃金期,大量對話
然而,教養困境沒有速效處方,「親子陪伴」、「自我承擔」是唯二解藥。
對多數面臨職場高度競爭壓力的雙薪父母來說,一趟親子旅行或徹夜促膝長談的陪伴,往往是遙不可及的奢侈。更何況,子女繁重的課業壓力,總是比慢火加溫才能營造的親子關係來得迫切。OK父母們總會舉手發問,在極度壓縮的時間,如何達到「重質不重量」的親子溝通效果?
「很不幸,你期待的這個答案並不存在。」游乾桂、汪培珽,兩位親子書籍暢銷作家,不約而同給了相同的回答。
「得先有量,才能談質,」游乾桂強調,賺更多錢享受成就感,還是多陪孩子經營幸福感,就像魚與熊掌無法得兼的選擇題,如果OK爸媽的人生清單中,金錢事業仍重於一切,要維繫成功的親子關係,無異緣木求魚。
提出「父母保存期限最多十年」主張的汪培珽同樣認為,對OK爸媽來說,「用錢養孩子」比「用時間養孩子」容易,但寶貝成長歲月一去不回頭,五歲之前子女依賴你的保護,十五歲之後開始尋求獨立,錯失五歲到十五歲至多十年和孩子深度對話的黃金期,等於自己先舉牌放棄扮演父母親的角色。
「大量對話重要性在於"沒讓寶貝有開口機會,有些事你一輩子永遠不會知道"」汪培珽觀察,吝於花時間陪伴子女的爸媽,多半給零用錢給得大方,他忙於工作的先生就是如此,女兒要兩百他卻硬塞五百;全職媽媽的她,零用錢就給得錙銖必較,「我敢不給,因為我總陪伴著她們姊妹。」
《老師的話》用錢養孩子,孩子學會用錢解決問題,如果經濟能力許可,下一個嚴肅的問題 ── 他將用錢把父母的晚年打發掉!但如果自身難保 ── 父母和孩子的連繫還剩下什麼?
◎走出困境處方二___教兒女自我承擔,避免關愛變溺愛
游乾桂提醒,協助孩子們練習承擔,更是親子陪伴不能少的功課。他舉例,早年農業社會,子女放學後得燒柴煮飯分擔家務,就是一種承擔;以他自己為例,每年會告訴孩子今年家中收支狀況,也能彼此共同分擔家庭壓力,「練習自我承擔,是避免對寶貝的關愛氾濫成溺愛,不能失守的馬其諾防線。」
游乾桂認為,OK爸媽習慣一肩扛起全家壓力,「我那麼辛苦,你就得聽我的」,心態如此自然想下指導棋;但只有讓子女分擔父母壓力、面對挫折,讓出子女自我茁壯的空間,才是OK的教養心態。
NG小孩從來不缺的是追求完美的OK爸媽,但成長最需要的陪伴與承擔,卻極匱乏。
期待NG小孩變回OK小孩,每位父母身上,其實早已備妥解方。
《老師的話》無奈的老師,一次次接受父母的告狀,是老師更無理,還是家長溺愛太嚴重,每次溝通的背後,老師只能無奈搖搖頭,師長只陪一時,父母可是一輩子買單呀!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