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隻字片羽○雪泥鴻爪○】



○○○○○○○○○○○○○○○○○○

既然有緣到此一訪,
何妨放鬆一下妳(你)的心緒,
歇一歇妳(你)的腳步,
讓我陪妳(你)喝一杯香醇的咖啡吧!

這裡是一個完全開放的交心空間,
躺在綠意漾然的草原上,望著晴空的藍天,
白雲和微風嬉鬧著,無拘無束的赤著腳,
可以輕輕鬆鬆的道出心中情。

天馬行空的釋放著胸懷,緊緊擁抱著彼此的情緒。
共同分享著彼此悲歡離合的酸甜苦辣。
互相激勵,互相撫慰,互相提攜,
一齊向前邁進。

也因為有妳(你)的來訪,我們認識了。
請讓我能擁有機會回拜於妳(你)空間的機會。
謝謝妳(你)!

●●●●●●●●●●●●●●●●●●



2010年4月23日 星期五

《【邪魔歪道】健康沙漏-420》

 

※※※※※※※※※※※※※※※※※※※※※※

※※※※※※※※※※※※※※※※※※※※※※

 

【給我愛的「骨」力--淺談骨質疏鬆症】
本文作者【李協興醫師】
本文由【雙和醫院】提供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老化疾病,會出現骨質減少及骨內微小結構脆弱等現象,導致骨骼無法負荷外力而發生骨折。一般可分為兩類:原發性(primary)與次發性(secondary)骨質疏鬆症。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又稱退化性骨質疏鬆症,多數病患屬於此類,會隨著年齡增加漸漸產生,因此多見於老年人,特別是停經後的婦女。次發性骨質疏鬆症主要是由於疾病或藥物等因素,造成體內鈣質流失,此類較多見於青壯年時期。

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群
骨質疏鬆症是悄然形成的,許多人在發生骨折之後,才驚覺已罹患骨質疏鬆症,因此確實不能輕忽大意。骨質疏鬆症最重要的是針對高危險群預先防範,具有下列危險因子越多者,成為骨質疏鬆症高危險群的機率越大:

(一)種族:白人,而亞洲人的骨質密度低於黑人。
(二)生活型態:包括抽煙、酗酒、咖啡因過量、缺少運動、營養不良、維生素D攝取不足、低鈣高鹽飲食及蛋白質不足或過量者。
(三)性別:女性骨質密度較男性低,而且女性在25歲至30歲以後,骨密度便逐漸下降,因此發生骨質疏鬆的機會自然較高,而且女性在停經後骨質大量流失,加上平均壽命較長,故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機會為男性之6至8倍。
(四)年齡及體質因素方面,年齡愈大或體型愈瘦小者,危險性也愈高。
(五)遺傳體質:有家族病史者。
(六)性腺功能不足:包括早發性停經或次發性停經者。
(七)藥物:如類固醇、利尿劑、抗癲癇藥、甲狀腺素、四環黴素、肝素、化學治療藥物等。

哪些人需要做DXA骨質密度檢查
診斷骨質疏鬆症主要仰賴臨床儀器檢查,目前健保局對骨質疏鬆症之診斷以DXA檢查結果為準,根據T-score小於-2.5者,即屬於骨質疏鬆症;另有規定接受骨質密度DXA測量之適應症如下:

(一)內分泌失調可能加速骨質流失者(如副甲狀腺機能過高需接受治療、腎上腺皮脂醇過高、腦下垂體機能不全影響鈣質代謝者)。
(二)非創傷性之骨折者,如脊椎壓迫性骨折或髖骨骨折等。
(三)五十歲以上之婦女或停經後之婦女正接受骨之疏鬆治療追蹤者。如果需要再次施行DXA骨質密度測量者,間隔時間應一年以上,且以三次為限。

至於「超音波」由於方便性及價格合理,頗多醫療院所用來篩選骨質疏鬆症,但目前它只能測量跟骨(calcaneus)、指骨(phalanx)、橈骨(radius)及脛骨(tibia)等部位,且測量結果受諸多因素影響而出入頗大,所以目前只具有大量篩選之參考價值,無法成為診斷骨質疏鬆之標準工具。

多運動培養好骨氣
面對骨質疏鬆症最好的對策便是提早預防其發生,人體在35歲以後,每年骨質平均減少約1﹪,因此,最好在25歲前儘量取得並貯存骨本,25歲以後儘量維持骨本,減緩流失速度,預防方法包括規律適度的運動習慣、維持適當體重、適度曬太陽以幫助體內形成維生素D、攝取均衡飲食(尤其要吃含鈣豐富的食物) ,同時應避免大量攝取茶、咖啡、可樂等飲料,更要避免喝酒、抽煙。

食物+陽光補鈣質
陽光可促進製造維生素D,人體皮膚只要每天照射陽光約10-15分,每週三至四次,一年有七、八個月的時間,就能獲取所需要的維生素D。維生素D屬於脂溶性維生素,每日需要量約1200 IU,從食物可獲得補充,如魚肝油、鰻魚、沙丁魚、鯖魚、鮪魚等都是富函維生素D的食物。均衡攝取鈣質也是維持骨質相當重要的一環,含鈣豐富的食物包括小魚乾、牛奶、黑芝麻、乾酪、紫菜、苜蓿、髮菜、豆乾、海帶等,每日至少需要鈣質1200毫克。

平衡訓練避免跌倒骨折
骨質疏鬆症的患者最怕跌倒,如果容易跌倒就表示平衡感不好,所以有骨質疏鬆症的患者或高危險群除了要定期檢查骨質密度外,也可以透過醫生或物理治療師的指導,進行「平衡訓練」,或加強平衡功能的運動或體操,讓自己減低跌倒的機會。

骨質疏鬆患者要注意
「骨質疏鬆症」患者,最需要避免的是跌倒而發生骨折,這種病人多半年紀較大,屋子裏到處都有使他跌倒的危險,因此,特別需要注意下列事項。

‧樓梯:要確定扶手和樓梯踏板沒有鬆脫,以防止跌倒。
‧地板:地板保持乾淨,不要堆置雜物,鬆脫的地毯或太過滑溜的地板都 非常危險。
‧傢俱:傢俱不可常常變換位置。老年人的活動一旦定型,便不容易改換。
‧浴室:必須經常保持乾燥不滑溜,廚房中同樣要注意。
‧燈光:「骨質疏鬆症」的患者,年紀大且又視力減退,因此,屋裡、樓梯間等照明必須充足。
‧藥物:任何會引起暈眩或導致方向感迷失的物質,例如酒類、藥物、鎮定劑等,對於骨質疏鬆的患者,都有潛在的危險,因為警覺度一旦減弱,便很容易因跌倒而骨折。

 

【我中毒了??】
本文作者【洪碧蓮 衛教師】
本文由【亞東紀念醫院】提供

 

常常在臨床上遇到第一型糖尿病的病童因為酮酸中毒住院,詢問之下,發現大多數的人都是因為未按時注射胰島素而造成酮酸中毒住院,病童們都不了解到底為什麼一定要打針呢? 到底什麼是酮酸中毒?

第一型糖尿病是因為胰臟胰島細胞因自體免疫或不明原因受損而完全無法分泌胰島素,因而必須注射胰島素;這與第二型糖尿病,因為胰島細胞無法分泌足夠量的胰島素或胰島素敏感性不好是不同的,這是可由口服藥物改善胰島素敏感性或刺激胰島細胞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降低血糖。

正常情況下,身體會將吃進體內的澱粉類食物分解及轉換為葡萄糖,作為身體的能量來源。胰島素是由胰臟製造的一種荷爾蒙,它可以幫助葡萄糖進入細胞內提供熱能,第一型糖尿病即缺乏胰島素,造成全身細胞得不到葡萄糖,只好使用脂肪酸、胺基酸等當燃料,造成酮酸堆積,即酮酸中毒。發生酮酸中毒的原因有可能是患者自己停止胰島素注射;有可能是糖尿病合併有其他感染造成。

酮酸中毒會有那些症狀呢?要如何預防呢?
一般來說酮酸中毒一開始會有多吃、多尿、口渴、體重減輕,繼而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痛,皮膚脫水、乾燥、外表潮紅、眼眶凹陷,嚴重者會有意識改變、呼吸喘、呼氣有水果味及心跳快速、低血壓等,故常常發生酮酸中毒時需要住到加護病房治療。糖尿病酮酸中毒是可以預防的,只要病人能每天正確的使用胰島素治療,並且按時監測血糖,時時注意血糖值的變化,再加上適當的補充水分,避免脫水情況的發生,糖尿病酮酸中毒就不容易發生。

除了讓病童及家屬了解什麼是酮酸中毒,為什麼要按時注射胰島素、會有那些症狀、要如何預防之外,病童的情緒支持是另一個重要的課題,他們常常會對疾病感到害怕及誤解,覺得自己與他人不同而想要掩飾自己的疾病所以會有少打胰島素的而造成酮酸中毒的危險,所以糖尿病病友團體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讓病童們不會感到自己與眾不同,本院在今年也成立了第一型糖尿病病友會—小甜甜聚樂部,除了讓病童學習如何自我照顧以外也可讓病童們相互扶持不再感到孤獨。

 

【優質化早產兒照護之新進展】
蔡明宏 長庚醫院兒科主治醫師
朱世明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
林瑞瑩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任
本文由【長庚紀念醫院】提供

 

雖然目前在台灣有明顯少子化的趨勢,但是早產兒仍然佔一般出生嬰兒人數的5~8%,而且比例有增加的趨勢。其中出生體重低於1500克或是出生週數低於 32週以下的極低出生體重兒在出生時需要入住新生兒加護病房。這些早產兒,尤其是越早產的孩子在剛開始時無法正常進食,需要靜脈注入營養,而將一個極低體重的早產兒養大出院有可能甚至需要3到4個月的時間,但是這些孩子的周邊血管細又脆弱,使用的周邊針管不但置入困難又因吸收不良需要常常更換位置,如此一來不但造成病嬰疼痛和表皮破損,更有可能因而產生感染;為了避免周邊針管的缺點,因此有經皮下中央靜脈導管的發明和運用。

經皮下中央靜脈導管在全世界早產兒的照護上已取得共識,一般建議是由四肢末端的靜脈入針,經皮下中央靜脈導管在功能上類似一般兒童或成人加護病房所使用的中央靜脈導管,由於是一種侵入性的醫療處置,在國外的文獻上,有關於其產生的併發症各項研究,尤其是關於其發生靜脈栓塞和感染的報告非常受到重視,一般說來約有5%至15%的導管在放置過程中會有菌血症感染的現象,而其危險因子以及如何在照護上減少感染則是大家努力的課題。在極低體重早產兒,我們更應該重視各個照護的環節。在成人的中央靜脈導管放置的位置會影響產生併發症的機會,但是在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卻沒有類似的文獻報導過。

近年來林口長庚兒童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照顧了全台灣將近三分之ㄧ的極低體重早產兒,對於優質化早產兒照護之新進展在研究上不餘遺力。本篇研究則是回溯性研究經皮下中央靜脈導管使用於出生體重低於1500克的早產兒的經驗中,探討其造成的併發症,尤其是由鼠蹊部入針,和由周邊四肢靜脈入針的差別。本研究收集了2004年至2006年334位出生體重低於1500克的早產兒經歷總共518次經皮下中央靜脈導管置入的經驗中,分析所有的相關併發症及影響因子。

這篇研究已經在98年11月刊登於美國『兒童感染雜誌』(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 Journal)。本院的經皮下中央靜脈導管,其中46.3%(240/518)是放置在鼠蹊部,其他53.7%(278/518)是放置在四肢末端,和導管相關的菌血症感染仍然是最常見的併發症,佔所有併發症的36.4%,其次是下針處發炎(18.2%)和導管阻塞(16.6%)。如果比較起放置位置,由四肢末端置入所造成的血管炎和下針處發炎易於被觀察到,因此會將其拔除,而比較少發生和導管相關的菌血症感染。本研究證實和導管相關的菌血症感染其具有決定性的危險因子是放置導管過久以及放置在鼠蹊部,因此我們建議經皮下中央靜脈導管在不使用時儘早拔除。

其實包括中央靜脈導的放置方式、局部的照護、放置過程的長短、還有導管本身的結構,都會影響產生併發症的機會。研究顯示放置過程超過60分鐘和導管本身放置於病嬰身上超過1個月,都會使產生併發症的機會大大增加。此外,放置前局部的消毒動作和放置完之後的清潔也很重要。當有菌血症感染時,及時的拔除導管和給予抗生素治療則是減少不必要的後遺症的重要因素。

 

【技術性突破 兒童近視可有效控制】
本文由【視覺合作研究中心】提供

 

澳洲「視覺合作研究中心」(Vision CRC)的科學家於今日宣佈,利用V技術(V technology)可以對近視加以控制。這項開創性的發現是來自「視覺合作研究中心」合作夥伴─休斯頓大學光學院和新南威爾斯大學布萊恩.霍頓視覺研究所(Brien Holden Vision Institute)共同展開的研究。

近視人口16億 三分之二在亞洲
全球16億人患有近視,其中三分之二的人生活在亞洲地區。如果不加以控制,預計在2020年前會達到25億人。

中國大陸有6.29億人罹患近視,相當於總人口數的47%。台灣有1,290萬人罹患近視,相當於總人口數的56%。而在台灣,16~18歲青少年的近視發生率為84%。馬來西亞有1,260萬人患有近視,相當於總人口數的48%。新加坡則有280萬人患有近視,相當於總人口數的60%。

在近視性質和成因方面成功展開的基礎研究已經發現,外圍視網膜圖像對刺激眼睛發育和近視有著主要影響因素。在中國和澳洲,500多名兒童中展開控制外圍圖像位置的大規模眼鏡和隱形眼鏡測試的臨床試驗,已經獲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

視力矯正新技術 卡爾蔡司、視康搶得先機
近視患者無法擁有清晰的視力,是因為他們的眼睛將遠方圖像聚焦在視網膜前,而不是在視網膜上。通常當孩子們開始上學(6到7歲)時會發生近視,如果沒有被發現,那麼病情就會加重,可能會對兒童的教育和社會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視覺合作研究中心」執行長布萊恩•霍頓(Brien Holden)教授表示:「數百年來,眼睛的聚焦缺陷一直都是簡單地靠眼鏡鏡片來後移或前移視覺圖像進行矯正。休斯頓大學視光學院厄爾•史密斯(Earl Smith)教授已經證明, 如果我們將中心圖像移到視網膜上,但將外圍圖像留在視網膜之後,那麼,外圍圖像可能會促使眼軸伸長,導致近視加深。」

「V技術的優異之處在於,它通過將外圍圖像前移到視網膜上,甚至是視網膜前,來解決近視問題,同時獨立地將中心圖像定位在視網膜上以獲得清晰視覺。」

霍頓教授也表示:「由於對視覺和眼睛健康所產生的潛在好處,V技術的商業化是CRC計畫的一個重要成果。」

布萊恩•霍頓教授宣佈經過許可,卡爾蔡司光學(CZV)公司已得到了V技術,並通過與該公司鏡片設計師聯合開展的專案開發出了此類首塊眼鏡鏡片。這種全新的眼鏡鏡片將於今年四月份以蔡司的品牌名推向全亞洲。

「視覺合作研究中心」還許可「視康」(CIBA VISION)公司將其近視控制V技術應用於隱形眼鏡。

有效減緩兒童近視加深速度30%
霍頓教授補充道:「近視可能會成為一種嚴重的眼科症狀。高度近視會顯著增加白內障、青光眼和視網膜剝離的風險,所有這些都是致失明的潛在症狀,會對公共健康帶來巨大風險。」

「視覺合作研究中心」近視計畫主管Padmaja Sankaridurg博士強調了V技術之所以能產生吸引力的本質。她說:「我們獨特的鏡片設計旨在使外圍圖像發生前曲或前移,從而消除對軸向伸長和近視加深的刺激。我們正在繼續對中國和澳洲的兒童和青年人進行測試。目前為止的試驗已經發現,V技術的首塊眼鏡鏡片將6到12歲有家族近視病史兒童的近視加深速度減緩了30%。」

休斯頓大學史密斯教授表示:「有證據表示,隨著城市化的日益加劇和戶外活動的日益減少,近視患者的數量將會顯著增加。由於中國城市化的加劇,近視的發生率和平均數量也在增加。最新的證據顯示,美國和澳洲也出現了類似趨勢。健康和社會成本的不斷攀升與這種視覺缺損的持續蔓延不無關係,尤其是在80%以上的兒童還缺乏矯正性眼鏡或隱形眼鏡的許多發展中國家。」

史密斯教授還補充說:「V技術也不只適用於兒童。在西方國家,25%以上的近視發生在成年族群中,而且通常開始於他們的大學時期。我們認為V技術可為所有近視患者帶來福音。”」

 

【安親班變成「功課代工廠」】
本文作者【親子天下】

 

在雙薪家庭的社會結構下,安親班幾乎變成中小學生功課的「代工廠」。根據最新《親子天下》雜誌大調查顯示,近九成小學老師認為,安親班「總是」或「經常」協助學生完成作業,也有75%小學教師曾經直接與安親班老師溝通學生的功課,具體凸顯學校老師與安親班老師對學生寫功課的「目的」有著立場上的矛盾與衝突。

根據《親子天下》的觀察,學校老師認為安親班老師在協助學生完成功課的輔導上涉入過深,把學習過程必須進行的資料蒐集、思考與分析、整理等階段全部包辦,學生只是把功課「寫」出來。但安親班老師面對來自不同學校、不同班級的學生,必須在最短時間內搞定所有功課,並全力滿足家長對「作業必須正確無誤完成」的期待,只能把寫功課的準備作業一手攬下。

《親子天下》雜誌在採訪中發現,多數安親班希望學校功課愈制式愈好。近來小學開始流行探索式功課,還有安親班老闆跑去附近小學抗議,請老師「不要再出太有創意、好玩的功課了,因為安親班老師做不完!」彰化市民生國小高年級老師吳燕如便表示,「有學生曾跟我說,星期三下午要補習很忙,安親班沒辦法做創意功課……,我覺得這樣時在是喧賓奪主。」

《親子天下》指出,安親班想生存必須完成多重目標,包括看顧小孩、確認學生功課正確無誤、讓家長滿意學生考試成績等。學校老師很清楚安親班老師深度介入孩子學習的過程,為了不讓安親班在家長壓力下反客為主,得隨時刻意提防安親班老師猜題。安親班老師為了客戶導向,除學校功課外,還必須想盡辦法出更多評量,或上網找考古題,帶著學生拼成績。結果便導致學生功課份量加倍,也引發學生睡眠與運動量不足情況。

《親子天下》雜誌強調,家長必須警惕安親班逐漸發展成為「替代親職」的機構。把容易和子女起衝突的課後作業課委託安親班代勞,等於放棄一部分的親子關係經營。現代父母在外包教養的責任時,應把安親班當作合作夥伴,而非「功課代工廠」,只是功利地看成績數字。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