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隻字片羽○雪泥鴻爪○】



○○○○○○○○○○○○○○○○○○

既然有緣到此一訪,
何妨放鬆一下妳(你)的心緒,
歇一歇妳(你)的腳步,
讓我陪妳(你)喝一杯香醇的咖啡吧!

這裡是一個完全開放的交心空間,
躺在綠意漾然的草原上,望著晴空的藍天,
白雲和微風嬉鬧著,無拘無束的赤著腳,
可以輕輕鬆鬆的道出心中情。

天馬行空的釋放著胸懷,緊緊擁抱著彼此的情緒。
共同分享著彼此悲歡離合的酸甜苦辣。
互相激勵,互相撫慰,互相提攜,
一齊向前邁進。

也因為有妳(你)的來訪,我們認識了。
請讓我能擁有機會回拜於妳(你)空間的機會。
謝謝妳(你)!

●●●●●●●●●●●●●●●●●●



2010年4月10日 星期六

《【妖說魔話】心靈沙漏-410》

 

※※※※※※※※※※※※※※※※※※※※※※

※※※※※※※※※※※※※※※※※※※※※※

 

【拿得起 放的下 直了承擔 無所執著】

 

唐朝一位很風趣的趙州從諗禪師悟道的事情。

有一次,一位初學佛法的弟子,向他問了一個問題:『末劫時,還有沒有這個?』

在佛教認為這個世界必定要經過成、住、壞、空四大劫,到了末劫的時候,
我們這個人會不會壞?還有沒有業識?

趙州禪師回答說:『會壞。』

弟子聽了之後,接著又問:『如果「這個」會壞的話,那怎麼辦呢?我們就隨他去嗎?』

趙州禪師不在意地說:『隨他去!』

弟子聽了禪師的話後,內心感到非常懷疑。

而趙州禪師自己後來想想,也不敢確定剛才回答的話是否恰當?
惴惴不安,始終無法安心。

於是趙州和尚為了求得內心的安定,跋涉千山萬水,到處去參究正確的答案,而留下了「一句隨他語,千山走衲僧」的佳話。

上面這則公案流傳到了明朝,蓮池大師於是寫一首詩來敘述當時的情景,意思是說:『趙州雖然年紀已經八十歲了,為了心中一個問題弄不明白,不能釋然,於是不怕路途顛躓,還要四處去尋找真切的答案。經過許多年以後,倦遊歸來,結果什麼也沒有得到,才知道自己過去在外面奔波尋找,只是緣木求魚,空費了草鞋錢。』

這首詩的含意是什麼呢?
就是說,「道」不必到外界去追求,無須到心外去尋覓,因為「道在邇」,道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如果我們迷糊了心智,像趙州禪師一般,到處參訪,即使花了非常長久的時間,結果還是一片茫然。

這啟示我們一個道理:要有求真的熱忱和放下的勇氣。
佛門中說一個人悟道有三階段:「勘破、放下、自在。」

的確,一個人必須要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古人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們對於人生的榮譽毀辱,能夠超然物外,對於虛幻的功名富貴,能夠淡然不著,凡事提得起,放得下,身心不再為名韁利鎖所繫縛,自然能夠得到大自在。

「佛用一切法,為渡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大道無形無相,無邊無際,因此,若要以眾生的智慧來揣測佛智,本來就不容易,若想洞穿佛是什麼?
唯有先洞穿自己的內心深處有什麼?
如果只有「佛」,則無需釋放或超越了。

修道旨在改變自己,時時反省修道之後,心境是否提昇?
有沒有污點、代溝的存在,將之釋放則無掛礙了,這也就是拿得起放的下,如此才能與天心合一,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如何釋放心靈呢?
有掃心地著手。貪、嗔、痴乃地獄三條根,由此衍生而孻則千千萬萬了。掃盡內心深處的一切,不存在任何東西,即使是善、惡之念亦不存在,以免執著於兩端,雜念掃盡,自然空心,則心胸開闊了。

修道需有悟性,見機就要能悟,例如看到花開花謝而領悟原來人生有限,則眼前所見的都是無;看見一幢房子所經過的成、住、壞、空而領悟到這個色身亦終將如此。

一機一悟點滴累積而來,終會有滴水石穿破除智管的時候,隨時沉心寂靜,定靜安率才能得,才能超塵超覺,超出一切。

人們所有的知識均由外在、書本而來,並非由內心深處智慧泉而來;天下泉水由崑崙山而來,阿里山日出景色優美,和不偶而沉寂一下,擷取內心深處的智慧泉,反觀內心深處的日出呢?

所謂釋放,並非一切事物全然不管,要知人的責任未了則成為「債」,因此釋放當中要有責任心,責任必須負起,只求在做在行當中不要去執著。

在個人週遭的人與事,均由因緣而湊和,因此,雖有輕重緩急之分,但要求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道場時為道中一員,回家時則為家中一份子,什麼場合呈現什麼法相,以不動的心來化解,雖說道好修緣難了,但還是盡其心以求能修道了緣。

這個色身所能承受的父母基因,加上天時與地利等而來的宿因,還有環境、教育、朋友、嗜好諸多因素造成了自己的人生觀,執著於這是我該有的,這是我所要爭取的等等困惑裡,而實際上眾生因追求方向的錯誤,產生了痛苦,產生了因果,產生了輪迴。

因此,在內心深處所起的掙扎,忿心與動念都要放下,之後才能去我執,而心靈上也才能有所超越。

個人的悟力因為宿因而有所不同,這並沒有對錯可言,只是人人必經的一個過程而已,終會是條條大路通羅馬的。既然知道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虛假,萬般皆下品唯有修道好的話,還有什麼是要計較要緊握在手中的呢?
儘快掃除以往的一切,空出心來,那麼現在所種的種種,將來必是呈現光明的。

雖然,各人因緣、宿習、環境不同,悟力有別,所遭遇的挫折亦不盡相同,但是,如果能借眾修己,在辦道途中時時藉機體悟,以德報怨,自尊自重後還要尊重他人,則道場一片「和」氣,祥和之業感使萬物欣欣向榮,感化天地。

身在五行當中而心超越五行之上,人在其中而不覺身在其中。以大海的心胸把所有的包容於內心,並以智海將之融化,每日細看內心深處,不留下任何雜念。以有限生命中所有的力量行此修道辦道的路程,釋放心靈,去除我執則心境自然提昇,化掉一切而不是為一切所化,此時本身的智慧泉已然湧出,渙渙然永無止境。

非常喜歡佛禪的這則公案:

百丈禪師的一個弟子向老師問道:『如何才能成佛?』

大師說:『放下!放下你的一切執著于成佛的念頭,放下你的總是執著于成佛的那顆心。』

對這則公案詮釋最好的是一個登山者。

這個登山者在一次登山中,首次不使用氧氣,成功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

當他下山後,人們紛紛問他成功登頂的秘密時,他說:『這沒有什麼秘密,我知道大腦是一個重要的耗氧源,科學家曾告訴我們:各種思想在大腦中相互撞擊時,竟要消耗我們吸入全部氧氣的40%。所以,為了減少對氧氣的消耗,我只有向前走這一個念頭,至於其他的任何想法我都把它們統統從腦子裏拋掉,沒有了任何的雜念,我就等於放下了一個背在身上的巨大的包袱!輕鬆地向前,這就是我成功的全部秘密。』

是啊!對於我們世間的每一個人來說,功名、利祿、榮辱、愛恨、死亡、懼怕、成敗、苦樂、禍福,等等,我們不能否認這些東西存在於自己心中的時候,往往也會成為自己內在的渴望超越自我的一種原動力。但是,人一旦執著於此,往往又會成為自己前進路上的一個沉重的包袱。

那個登山者是聰明的,渴望在不帶氧氣的情況下成為成功登上珠峰的第一人,當初在練習中,這肯定一直是熾烈燃燒在他心中的一個最漂亮的夢想。

然而,在向峰頂衝刺的時候,他放下了一切的榮辱和功利之心,放下了死亡時刻會威脅著自己生命的懼怕之心,胸中只留下一個願望:「向前,向前!」
他成功了,他不但為所有的登山者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同時,也把一粒聰明的種子,播進了世間每一個渴望獲得成功之人的心中。

其實,翻開歷史,我們會發現許多古人佈滿了『放下』的藝術與聰明。

宋朝的呂蒙正,被皇帝任命為副相,第一次上朝,忽然人群裏竟有人大聲譏刺他說:『哈!哈!哈!這種模樣的人,也能入朝為相啊?』
可呂蒙正卻像沒有聽見一樣,繼續往前走。然而,跟隨在他後邊的幾個官員卻為他鳴起不平來,拉住他的衣角,非要幫他查查到底是誰竟然如此大膽,敢在朝堂上譏刺剛上任的宰相。

呂蒙正推開眾人,說:『謝謝大家的好意。我為什麼要知道是誰在說我呢?一旦知道了,一生都放不下,往後還怎麼處事?』

呂蒙正善識人,所舉薦的人,後來無不成為國家的棟樑,而他最大的特點就是一旦用了某人,便不再用自己的權力來約束其才能的發揮,做宰相期間,他一直以『無為而治』作為自己的施政方針。

所以,有一天,他的兩個兒子憤憤不平地對他說:『爸爸,外面都傳說你無能,你做宰相,權力怎麼能都被別人分奪去了呢?』

呂蒙正聽了,哈哈大笑說:『我哪有什麼能耐啊!?皇上不就是看我善於識人,才提拔我當宰相的嗎?我當宰相就是為國家物色有能力辦事的人,我要權力幹什麼啊?!』

呂蒙正之所以能成為大宋的一代名相,其根源不正是因為他有一個能放下一切榮辱的襟懷嗎?

自古至今,有些人拼命地攬權,並不是他比別人更有能耐,而是他貪圖權力所能給他帶來的好處,這正是這些人嫉賢妒能,不願放下權力的根本之所在啊!

假如用一句俗話來評價呂蒙正,那就是『拿得起,放得下』。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究竟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地無愧於這個評價呢
?

看看我們身邊的人,往往只是因為言差語錯中的一兩句話,從此就能記恨終生,相互鉤心鬥角,明裏暗裏都在進行著一場場靈魂的廝殺;其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只有輸家而沒有贏家。
這種雞腸小肚的氣量,你又怎能指望他會成就什麼大事來呢?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