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隻字片羽○雪泥鴻爪○】



○○○○○○○○○○○○○○○○○○

既然有緣到此一訪,
何妨放鬆一下妳(你)的心緒,
歇一歇妳(你)的腳步,
讓我陪妳(你)喝一杯香醇的咖啡吧!

這裡是一個完全開放的交心空間,
躺在綠意漾然的草原上,望著晴空的藍天,
白雲和微風嬉鬧著,無拘無束的赤著腳,
可以輕輕鬆鬆的道出心中情。

天馬行空的釋放著胸懷,緊緊擁抱著彼此的情緒。
共同分享著彼此悲歡離合的酸甜苦辣。
互相激勵,互相撫慰,互相提攜,
一齊向前邁進。

也因為有妳(你)的來訪,我們認識了。
請讓我能擁有機會回拜於妳(你)空間的機會。
謝謝妳(你)!

●●●●●●●●●●●●●●●●●●



2017年5月6日 星期六

水的秘密基地 二峰圳重見天日全紀錄


http://e-info.org.tw/node/204669?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58eb97851a-EMAIL_CAMPAIGN&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58eb97851a-84956681

水的秘密基地 二峰圳重見天日全紀錄


建立於 2017/05/05
採訪/撰稿:李慧宜;攝影/剪輯:賴冠丞
每年10月到隔年4月,是南台灣的旱季。寬闊的林邊溪河床,乾涸無水、飛沙走石。不過鏡頭一轉,在來義大橋上游不遠處,河床上有個大水坑,水坑斜坡的礫石間,流出源源不絕的清澈溪水,這就是所謂的伏流水。
以學理上來說,河床有如一塊海綿,第一層是粗顆粒組成的含水層,飽含水分,再下面是黏土組成的阻水層,伏流水就是阻水層以上,和河水相通的這層含水層。簡單說明,河水是地表水,可是到了旱季,依然在河床下流動的水,即是「伏流水」。

904-02-07
第一層是粗顆粒組成的含水層,下面是黏土組成的阻水層,伏流水就是阻水層以上,和河水相通的這層含水層。
丁澈士,屏東科技大學工學院院長。最近他每天都會到林邊溪走動,因為在溪流的河床下,有個將近百年的農業水利工程——二峰圳,正進行修復工程。丁澈士指著工地說,剛好因為在做清淤,挖了一個深坑。這時候水就自然從坡面湧出來。伏流水被我們看見了,否則伏流水就潛伏在河床裡,你看不到的。
二峰圳是日本人為了灌溉萬隆農場九百多公頃的甘蔗園,在來社溪和瓦魯斯溪匯流處,也就是林邊溪出山口一帶,所興築的地下堰堤。由於長時間受到人為開採砂石和自然沖刷影響,堰堤內部的集水廊道,淤積大量砂石,混凝土斜柱嚴重受損,所以屏東縣政府在2017年3月2日,開始進行修復工程。
屏東縣水利處長江國豐表示:「當初二峰圳會選在這集水,就是因為地下伏流水很豐沛。所以挖開後,水就會集到我們的施工範圍,那會造成施工非常不便,所以我們要把水抽掉。」二峰圳修復工程協力廠商負責人陳德雄也提到:「就靠這兩台抽水馬達,1分鐘大概可以抽取100噸水量。我們的電源來自那台發電機,也派人特別監視水位有無上升,如果有上升,要盡速撤離。」
河床下的水,不斷從四面八方湧出,要趕在5月汛期來臨前完工,真是一項艱鉅任務。為了安全,每天一早上工前,所有工程人員都要彼此提醒、互相打氣,再一一進入只有1.57公尺高的拱型隧道內,以徒手方式清淤。

904-02-20
河床下的水,不斷從四面八方湧出,二峰圳工程要趕在五月汛期來臨前完工。

904-02-33
河床下的水,不斷從四面八方湧出,二峰圳工程要趕在五月汛期來臨前完工。
工程人員全是住在附近的排灣族男性,鏟沙的人只能蹲著鏟,推推車的人,每個都得彎著腰,所有人全天泡在水裡工作。再加上隧道內視線不良、空氣悶熱,非常辛苦。3月6日這天,還遇到抽水機故障緊急撤離的危險狀況。
大自然的力量,危險但也深具意義,一切端看人類的態度而定。為了讓大眾更加了解二峰圳,進而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的重要性,林務局在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復刻一個一比一的地下堰堤供人參觀。二峰圳最重要的結構,是橫跨林邊溪河床的集水廊道,共有328公尺,其中包含淤積嚴重的拱型隧道41公尺,還有混凝土斜柱構成的287公尺三角堰堤。
丁澈士邊走邊詳細解說:「我們現在進入到二峰圳體驗區,這個體驗區有個非常重要的結構物,就是地下堰堤的集水廊道,水會進到三角堰堤,在豐水期,它的設計水量,大概每天25萬噸,枯水期大概七萬噸。」

林務局在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復刻一個一比一的地下堰堤供人參觀。
林務局在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復刻一個一比一的地下堰堤供人參觀。
日本籍工程師鳥居信平,是二峰圳的推手。當年他走遍林邊溪,以五年時間調查規劃,又從1921年起與當地原住民合作建造,在1923年5月竣工。「台灣糖業全誌」記錄著,參與二峰圳的工作人員,以排灣族人為主,投入勞力高達14萬人次。
二峰圳既擁有環保生態的原則,也體現人類與自然共生的意義。為此,屏東縣文化處在2008年初公告,二峰圳從一號井到台糖萬隆機場分水工,這段總長3252公尺的圳路,為水利設施的文化景觀。
過去,二峰圳曾經有兩次小規模整修,可是像這次全面性的開挖,是94年以來首見。因此地下堰堤設計圖與現場實作結果,終於有機會可以相互一一驗證。屏東縣文化處文資委員賴福林說:「鳥居信平是大正11年做二峰圳,那時候鋼筋混凝土是個萌芽階段,可是他帶著先進的鋼筋混凝土技術,到這個地方要教導原住民釘模板、拌混凝土、組鋼筋。過程中到底有什麼難度?」
其中最讓屏東縣文化處的文資委員傷腦筋的,是如何在文化保存與設施修復之間,找到平衡點。賴福林說:「水利工程具有高度的科技性,跟一些所謂的技術性,怎麼跟文化資產的特性維持間取得平衡,或是兩邊都能照顧到,是我們會來現場的一個最主要原因。」同為文資委員的林思玲也提到:「我們著重於這類文化景觀的保存,就不能只是在人造物這樣子的構造體上面,而是要去思考一件很重要的事是,我們要怎麼樣進行保存,可以把人和人在這塊土地上的活動,繼續留存!」
文資委員最後決定,修復工程以人力為主、重機具為輔。還有,每一根破損的混凝土斜柱,都必須編號列管。陳德雄解釋:「因為二峰圳屬於文化資產,所以所有動作必須清清楚楚做標示,未來也會把可用的原資材放回定位,所以會在上面做一些記號,以便日後恢復時能照順序放回原定位」。丁澈士進一步說明:「現在大概要換掉300多根左右,但是這些比較破舊的需要登錄、歸類,提供學術界使用。」

904-02-32
修復工程每一根破損的混凝土斜柱,都必須編號列管。
屏東來義的古樓村,是舊古樓排灣族人,在國民政府強制遷居政策下,於二峰圳灌溉渠道兩旁建立的新聚落。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柳順慶說,60多年前的部落長老,看中二峰圳的水,才帶領族人到這裡定居。「在我們部落,幾乎是60%到70%的用戶,有在二峰圳接水管。但是像我家沒有接水管,因為我是用抽水馬達,在我家後面直接抽上來,二峰圳的水對部落來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跟著柳順慶的腳步繼續尋找,來到社區後山的竹林,眼前景象,讓人嘆為觀止。古樓的家家戶戶,在灌溉圳道牽水管,柳順慶腳下的管子,一根壓一根,累積到現在,已經高達5、600根,根本分不清楚哪根管子是誰家的!有些部落居民,甚至會分門別類,透過不同管路來調配住家用水。

古樓的家家戶戶,在灌溉圳道牽水管,高達五、六百根,分不清楚哪根管子是誰家的。
古樓的家家戶戶,在灌溉圳道牽水管,高達五、六百根,分不清楚哪根管子是誰家的。
二峰圳的灌溉水路,有1/3的長度位於古樓村內,而最接近二峰圳出水口的村子,是丹林村的喜樂發發吾社區,這裡屬於丹林村第五鄰和第六鄰。
李碧秀,是喜樂發發吾的皮雕創作者,她的作品充滿濃濃的排灣族風格。39年次的李碧秀,出生於來社溪上游的舊來義部落。她說,她的家族也是因為二峰圳的關係,才會從舊來義搬到喜樂發發吾。
一開始,喜樂發發吾只有三戶人家,發展到現在,已經增加到80戶。二峰圳修復工程的協力廠商陳德雄也是喜樂發發吾居民,從小看著二峰圳長大的他,對二峰圳瞭若指掌。「二峰圳有經過我們的小丹林,再流下去是來義鄉的古樓村,再到新來義,通常是山地部落有使用到是三個村,當然往上游,一樣是抽水的方式抽到中丹林,所以四個部落都有用到這些水。」
對著鏡頭,第六鄰鄰長薛仁吉大方地唱著排灣族人在起造二峰圳時流傳的歌謠。這些歌,訴說著當年施工的辛勞,也傳送施工期間,部落男女的曖昧情意與思念。
這情感悠悠長長,像水、也像溪流,帶領著李碧秀沿河而上,再次回到山上的舊來義。部落頭目李萬安和表哥簡清水,陪著李碧秀一起回舊部落。站在平台上,他們三個人不斷尋找,躲在下方荒煙漫草間的石板家屋。李萬安看著老家說:「以前這一帶有220戶人家。」
李碧秀看著大山大水,不由得感概:「我們現在所站的位置,是在我們的舊來義部落,在日本時代來講是來社,看過去的溪谷是來社溪,來社溪的水是從南大武山下來的水。」
來社溪的水,彎彎曲曲往西邊流去,在跟瓦魯斯溪交會後,匯聚為大量伏流水,創造了二峰圳的百年奇蹟。李碧秀說水質的好與壞,是有關於上游對水的保護與對待。以前老人家常講,我們山上的樹不能亂砍,因為山上的樹會保護我們的水。
族人回家、圳水溯源。二峰圳是水在河床下的秘密基地,是排灣族人落地生根的步步腳印。研究水資源超過30年的丁澈士,也跟著鳥居信平創造的二峰圳,看到伏流水的價值。
台灣豐枯差距極大,豐水期水質過於混濁、枯水期水量不夠,水的開發與利用,一直是政府最頭痛的問題。二峰圳是個啟示,它告訴我們,伏流水是人類向大自然取水的最後一關,如何管理與保護,將是未來解決水資源爭議的關鍵。
※ 本文轉載自 公視 我們的島【水的秘密基地-二峰圳重見天日全紀錄】
05/01(一) 22:00首播
05/06(六) 11:00重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