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隻字片羽○雪泥鴻爪○】



○○○○○○○○○○○○○○○○○○

既然有緣到此一訪,
何妨放鬆一下妳(你)的心緒,
歇一歇妳(你)的腳步,
讓我陪妳(你)喝一杯香醇的咖啡吧!

這裡是一個完全開放的交心空間,
躺在綠意漾然的草原上,望著晴空的藍天,
白雲和微風嬉鬧著,無拘無束的赤著腳,
可以輕輕鬆鬆的道出心中情。

天馬行空的釋放著胸懷,緊緊擁抱著彼此的情緒。
共同分享著彼此悲歡離合的酸甜苦辣。
互相激勵,互相撫慰,互相提攜,
一齊向前邁進。

也因為有妳(你)的來訪,我們認識了。
請讓我能擁有機會回拜於妳(你)空間的機會。
謝謝妳(你)!

●●●●●●●●●●●●●●●●●●



2017年5月27日 星期六

【揭曉】新政府的環境成績單 - 【520 環境政策總體檢】環境與人權篇


http://www.greenpeace.org/taiwan/zh/news/stories/about/2017/environmental-policy-review-EnvironmentAndHumanRights/

新政府環境政策,你打幾分?
5 月,是新政府施政滿一週年。過去一年來,新的「遠洋漁業三法」上路,臺灣迎來了 50 年最大的能源變革,最快在 2018 年初,就可以自由買賣再生能源,並確立非核家園。
但相對的,蔡英文總統就職演說時宣示要將臺灣帶往循環經濟,一年過去,卻幾乎沒看到實質進展。
這兩週,綠色和平的幾位專案主任,分別從我們持續關心的幾個角度出發,為新政府做了一次「環境政策總體檢」!看看新政府一年來交出了怎樣的成績單,也提出綠色和平的觀察與建議。

【520 環境政策總體檢】環境與人權篇

專題報導 - 2017-05-16
人權和環境密不可分。「我們不擁有土地,土地擁有我們。」蘇族長老的智慧之語,是對世界上每一個人最誠摯的提醒,執政者尤其必須聆聽。
作者:綠色和平媒體與推廣主任劉美妤

在利益與人權之間,妳豈可不選擇後者?

妳也許感到奇怪:綠色和平是環保組織,為何談到人權呢?其實,人權和環境是密不可分的,怎麼說呢?且聽我們娓娓道來。。
去年,綠色和平美國辦公室的夥伴們投入運動,陪伴北達科塔州立石原住民保留區(Standing Rock)的蘇族原住民捍衛祖靈地與家園,一同抵抗達科塔輸油管(Dakota Access Pipeline)的建造——最後,歐巴馬政府因此宣布拒發興建許可證。然而川普上任後,又立刻簽署行政命令,重啟興建。從反達科塔輸油管抗爭,我們可以看見,當政府與企業聯手侵奪弱勢族群在土地上靜好生活的權利時,為受害者發聲,就是為環境出力。
那場漫長抗爭中,當地蘇族社群精神領袖 Leonard Crow Dog 說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話:「過去,我們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族,現在仍是一個國族。我們有自己的語言,並留在照顧者的位置上,守護這片土地。我們不擁有土地;土地擁有我們。」

為什麼上凱道?

寫下這篇文章時,是巴奈她們在凱道的第 78 天。蔡英文上任的第三個月,8 月 1 日國際原住民日,她做了臺灣四百年來最具政治高度的一次和解:向原住民族道歉,並宣示展開一系列的轉型正義措施。「傳統領域」一直是原運爭取的重點:劃設屬於各部落的生活範圍,族人共享共治,在自己的土地上傳承文化和生活方式。然而終於走到劃設傳統領域的里程碑時,新政府卻令大家完全失望了:行政院原民會公布的劃設辦法裡,排除了私有地。
排除私有地,意味著即使在部落傳統領域裡,只要有法定的產權所有人,部落依然沒辦法行使《原基法》21 條的「知情同意權」,否決那些太過傷害環境的大型開發。其實,傳統領域並非「財產」的概念,而是「生活圈」,因此在私有地上,無論是建造家屋、開闢田園或弄個工作室,都不會動用到部落的知情同意權,唯有在影響程度高的開發案才會,譬如蓋大飯店、採礦、放核廢料。原民會排除私有地的做法,形同為財團大開後門。

他們在妳父親的田地上採礦

知情同意權的重要性,最近沸沸揚揚的亞泥展延礦權案正是一例。自六零年代被亞泥和政府相關單位聯合以不法手段侵奪土地權利以來,太魯閣族地主們數十年投入「反亞泥,還我土地」運動,與政府、財團纏鬥,箇中辛酸悲苦,外人難以想像。倘若部落得以行使知情同意權,擋下亞泥這般惡質開發,在原住民地主的農耕使用下,又何來怵目驚心、令臺灣的人們心碎的「花蓮斷頭山」景象?
這正是為什麼,巴奈和其他族人們會在凱道上紮營抗議。漫長的歷史中,原住民部落土地早已大量被漢人巧取豪奪,從東海岸「海景第一排」的許多開發案到日月潭周邊飯店林立的邵族傳統領域,這些風景區土地價值肥美,都是財團「各顯神通」取得的私有土地。倘若按照政府規劃的認定辦法走,部落的權利便完全被架空,落得有名無實,不但無法讓年輕人回來學習與傳承,更帶來環境生態不可逆的破壞。

土地擁有我們

以採集、漁獵、農耕為核心的原住民傳統生活方式,蘊含著祖先流傳下來的、平衡人與自然萬物共存的法則。一個好的獵人不會貪得,在排灣族語裡,「獵人」這個詞更接近的翻譯是「山林的醫生」。守護臺灣的山林與海洋,我們需要學習老獵人的智慧,遵循禁忌,才能永續富足。
「我們不擁有土地,土地擁有我們。」蘇族長老的智慧之語,是對世界上每一個人最誠摯的提醒,執政者尤其必須聆聽。
原住民族傳統生活方式,已受到現代國家的諸多壓迫性規範,圖為曾因以獵槍打獵給母親吃而遭判刑的布農族人 Talum。

沒有人是局外人

對於新政府一週年的環境人權成績,我們很遺憾地得說,不及格。如今臺灣的開發已遍地烽火,唯有將土地和生活的權利還予它的守護者們,才能回歸文化與自然的共存共榮。巴奈唱道:沒有人是局外人。無論族群,我們都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在不永續的開發行為後,共同償付著自然資源與文化多樣性流失的沈重代價,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對抗開發並非不可能,同樣在去年,綠色和平也與世居於亞馬遜心臟地帶的Munduruku族人攜手,對抗巴西政府的「路易斯杜塔帕若斯河」巨型水壩興建計畫,並在八月成功取得勝利,令巴西政府撤銷了計畫。守護環境與人權,你我做得到,也責無旁貸。
【520 新政府上任週年 環境政策總體檢】系列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