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reenpeace.org/taiwan/zh/news/stories/toxics/2017/circular-economy/?utm_campaign=general&utm_source=enews-20170526&utm_medium=email&utm_content=btn
新政府環境政策,你打幾分?
5 月,是新政府施政滿一週年。過去一年來,新的「遠洋漁業三法」 上路,臺灣迎來了 50 年最大的能源變革,最快在 2018 年初,就可以自由買賣再生能源,並確立非核家園。
但相對的,蔡英文總統就職演說時宣示要將臺灣帶往循環經濟, 一年過去,卻幾乎沒看到實質進展。
這兩週,綠色和平的幾位專案主任, 分別從我們持續關心的幾個角度出發,為新政府做了一次「 環境政策總體檢」!看看新政府一年來交出了怎樣的成績單, 也提出綠色和平的觀察與建議。
【520 環境政策總體檢】循環經濟篇
蔡英文總統就職即將屆滿一週年,去年在就職演說上,蔡總統曾宣示將帶領臺灣走向循環經濟。若要達成,不能只流於口號,而有許多結構性的問題亟需改變。
作者:綠色和平全球 IT 專案主任李之安
蔡英文總統就職即將屆滿一週年,去年在就職演說上,蔡總統曾宣示將帶領臺灣走向循環經濟,改變使用自然資源的方式,包括把廢棄物轉換為再生材料,以及用創新研發重塑臺灣的全球競爭力。然而臺灣要邁向循環經濟,不能只流於口號,而有許多結構性的問題亟需改變。
代工生產背後的線性商業模式,無法永續發展
因石油和其他化石燃料而燒起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用線性生產模式打造了近代世界經濟體系,也創造資本主義宰制的全球化市場。在線性模式中,自然資源被大規模開採作為原物料,從世界各處以最有效率的物流運往製造工廠所在地。在當地以極低的薪資雇用大量廉價勞動力,用標準化的高效率製程,生產出遠超過人類所需的過量產品。
在另一端,品牌企業全日無休地以各種行銷廣告手法刺激大眾消費,用最快的速度買到最新推出的商品,並刻意縮短產品壽命,以賺取數倍利潤。日復一日地大量生產和過度消費,將自然資源快速地通過工業製程,變成環境無法承受的廢棄物。
臺灣曾經受惠於物美價廉的勞動力,趕上 20 世紀的全球化熱潮,以電子代工王國之姿躍上已開發國家之列。然而進入 21 世紀,我們對於自然資源的揮霍已經使國際原物料價格持續上漲,過去「開採─製造─消費─廢棄」的線性模式,在經濟與環境等層面,已被證明無法永續發展。
自 1970 年代以降,數個重要國際組織與美國、日本、歐盟、北歐各國,開始研議如何轉型為循環經濟。歐盟於 2012 年簽署「資源效率宣言」(Manifesto for a Resource Efficiency Europe),提出生態設計指令(Ecodesign Directive)、再生材料品質認證等政策,推動企業轉型。
臺灣天然礦產資源稀缺,加上近年在技術門檻較低的代工產業中,已無力與勞力成本低廉且密集的新興國家競爭,更應痛定思痛,加速產業轉型。
循環經濟需要異業結合、資源共享,與政府跨部會整合的發展藍圖
循環經濟的精髓在於將線性模式視為廢棄物的材料,通過改變產品設計、製程技術與回收再生處理,作為二次原物料 (secondary raw material),不斷於工業製造過程中循環使用。終極目標,是把自然資源的消耗和廢棄物排放降到最低。
我們可以想見,這種轉型需要整合許多性質相異製造業的生產和物流系統,更需要突破固有線性模式的思維窠臼。尤其在產品設計階段就選擇再生材料,並考量到產品生命末期的材料回收再生。
政府最重要的責任在於提出經濟轉型的藍圖作為後續相關法規的基礎,包括:制定政策或規範以提升再生材料的市場競爭力、扶持不同性質的製造業者間物料進出的相互連結、獎勵材料回收再生業者提升技術和改善設備,並透過數據分析管理和資訊公開提升監管效率。
然而,以目前政府推動循環經濟的各項措施來看,始終沒有脫離「末端處理」的舊有思維。政府雖編列預算試圖將製造業產生的廢棄物找到再利用的途徑,卻沒有前端設計和製程整合,只從處理廢棄物的角度出發,不啻削足適履。這種把廢棄物再包裝成資源的短視做法,不僅沒有提升再生材料的競爭力,也讓回收業者離不開被動地「處理」廢棄物,而非積極地「生產」再生材料。沒有跨部會整合循環經濟的發展藍圖,臺灣產業轉型只是空談。
我們已經看到疊床架屋而生的《廢棄物清理法》和《資源回收再利用法》,兩部法規因立法精神相異,導致標準界線不明、權責區分不清,讓業者難以界定廢棄物和可再生資源,例如台積電從製程中回收再純化的銅,無論純度如何都只能算做廢棄物,只能再交由廢棄物處理業者「處理」,不能做為而二次原物料再次流通於市場。
而法規的界線模糊,不只讓有意願回收再製資源的業者失去市場誘因,也讓投機的不法業者逃避清理廢棄物的成本,所以非法棄置的案例仍不斷重演。
最終,在執行層面上產生許多矛盾,不僅難以促進資源再利用,更因環保署與經濟部之間缺乏協調合作,無法促進產業轉型和經濟發展。
再拿近期循環經濟的熱門產業「電子廢棄物」做例子。政府有意推動「都市煉金」,要回收再提取智慧型手機(或其他消費性電子通訊產品)內含的貴金屬和稀土元素,但政策思維和各項措施仍停留在將這些閒置的廢舊電子產品視為「廢棄物」,而非「再生資源」。
以智慧型手機為例,因為各家產品設計不同,再加以品牌商競相將手機做得輕薄難拆解,處理業者收到一批來自各種品牌的手機以後,第一個處理步驟只能是機械粉碎,但這樣做卻會大大降低最終材料再生提取產率。只有市值較高的四種貴金屬,金、銀、鉑、鈀,有較高的回收效率,其他數十種元素和材料都極難提取再用。
蘋果公司在去年推出專門拆解 iPhone 的機械手臂 Liam,就是為了提升資源再生效率。
政府應該鼓勵產品製造和品牌商積極參與,將產品設計改為容易拆解。並提出獎勵措施,以利再生資源在市場流通,讓業者提高自家產品的資源再生效率,從源頭展開電子產品的循環經濟。
綠色和平的行動成員今年二月在西班牙巴塞隆納。在當地舉行的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obile World Congress, MWC)中,要求三星 Samsung「Rethink, Reuse, Recycle」。
政府應該盡速提出循環經濟發展藍圖,不是花錢蓋更多產業園區
臺灣需要產業轉型,但不需要更多產業園區。從線性模式轉換成循環經濟的最快作法,便是異業結合。在過程中,政策獎勵和資金挹注不可或缺。
新政府應盡快著手擬訂循環經濟發展法,幫助產業從源頭的設計和原物料選擇就開始改變,進而以獎勵政策或法規規範帶動市場轉型。
這一步,不僅是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負載力的必要舉措,更是臺灣未來在電子產業的國際競爭中,可乘著趨勢搶得先機的發展策略;相反地,在各已開發國家都投入循環經濟發展的此刻,若再不轉向創新商業模式,我們將錯失電子業轉型升級的黃金時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