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info.org.tw/node/118000
兩度起落 嘉義大埔人眼中的曾文水庫
文字大小
48 1 Share1
作者:曾文溪流域共學社團
沿著台三線公路自南市玉井區、楠西區一路北上,驅車入山、蜿蜒而行,越過了縣市交界進入嘉義縣後,第一個遇見的鄉鎮,便是大埔。這裡是一塊尚未受現代化腳步蹂躪太多的、純樸的鄉間小鎮,居民的生活步調很慢,慢到我們這群都市來的孩子,甚至恍恍惚惚地以為時間是不是就此打住了。
大埔是片依山傍水、美好的令人悠然神往的土地。環抱的山,是阿里山山脈,蓄積的水,是全台最大的水庫:「曾文水庫」。曾文水庫於西元1973年(民國62年)由國民政府主導修建完工後,全鄉被淹沒土地共計636甲,而被淹沒地區原居住戶數718戶,人口3087人。由於原有的大埔溪河谷平原已被水庫淹沒,農業發展受限,大埔居民改以觀光業為主力發展,而曾文水庫風景區亦成為重要的觀光資源。
順著曾庫公路溯溪而上,沿途會經:東口、曾文之眼、曾文水庫紀念碑,越過曾文大壩之後繼續前行可抵中正樓觀景台,此處為旅客可稍作休息之所,登台能一覽曾文山光水色、遠眺老鷹於空盤旋,使人心曠神怡。觀景台左近不遠便是觀光遊艇「鑫大埔」的搭乘處,遊湖路線途經山豬島、飛鷹峽谷、湖濱公園,橫跨整個曾文水庫約六至七公里,最後登岸可達歐都納山野渡假村。
筏釣,指的是釣客群聚於水面上的一座漁筏,隨著筏的移動與時辰變化,享受有別於岸釣的「固定地點、魚種」,相對更新鮮刺激的一種娛樂行為。而曾文水庫便曾經以盛極一時的私人筏釣經營,為當地居民賺取了為數可觀的收入,並同時累積了巨大的觀光資本,與私筏業者、釣客間的人脈網絡。大頭鰱、鯁魚、曲腰魚、烏尾東,這些都曾是大埔居民風光一時的最佳代名詞,全盛時期據釣客回憶,水庫上甚至可見萬盞燈火相映的輝煌呢。但這些居民眼中的好景,都在政府開始全面取締私筏後一落千丈。
南區水資源局在90年代後,為了嚴格管制曾文水庫集水區的環境衛生、與嘉南平原的用水品質,下令將所有私筏業者全面禁絕;釣客若想至曾文釣魚,只能經由政府統一管理的唯一一座公筏釣魚平台為窗口,別無分號。但是過去私筏時代,業者為留住客人,用心經營、開發漁場,甚至指導釣客如何下竿、魚的大咬時間……等等,就怕客人釣不到魚、敗興而歸,自己沒了頭路;而現在上了公筏,由於政府掌握了經營權,筏釣業者無法一如過去隨時移動漁點、迎合客人喜好,也因汙染疑慮無法餵養、開闢漁場,所以漸漸地,來大埔的釣客越來越少,當地居民多數只能另謀他業、或者像年輕一代選擇離鄉打拼了。
在訪問大埔前後兩任鄉長的過程中,除了私筏業的歷史興衰,我們還談到了關於這個鄉村的過往演變和未來展望。
比如農業合作社,這是大埔持續在經營的經濟來源。合作社負責將大埔生產的麻竹筍、百香果、破布子……等特色作物,統一轉銷至外地,替當地居民的生活掙取基本保障。另外,觀光業是大埔目前著力推動的發展重點,如:湖濱公園、情人公園、白馬亭、內葉翅吊橋、嘉義農場、賞螢,還有前述提及的曾文水庫旁飛鷹峽谷、環湖步道……等等,鄉長冀望能結合這些豐富的觀光資源,發展婚紗攝影、假日旅遊等收益,並拓展北向通往阿里山鄉的聯外道路,改善當地居民的經濟水平、替大埔人爭得更多可能。也許有朝一日年輕人能夠不必遠赴外地工作,而是選擇留在自己的家鄉,為熟悉的土地一同奮力耕耘。
訪問鄉長之餘,我們更經由大埔鄉洪村長的引薦,見到了當地筍乾工廠的陳先生、釣魚平台業者王先生、蕉農江爺爺……等,有機會更貼近大埔人的呼吸,做更詳細、深入的對話交流。
這群大埔人和我們分享了彼此所見的大埔面貌,陳先生目前致力於麻竹筍產銷;王先生隨著私筏業起落,如今經營起了大埔的第一間7-11便利商店;蕉農江爺爺更是一部活歷史,自日治時期始,見證了大埔由水庫興建前的湖底平原遷村至今的種種變化。
另外還有位於台三線上、曾文水庫北端的色咪咪漂流木工作室,負責人是趙梅色婆婆,別號色咪咪,這也是此間工作室的名稱由來。婆婆是在2009年臺灣史上赫赫有名的莫拉克颱風過後,從水庫邊隨興撿拾漂流木、意外開啟了創作雕刻的副業,又在因緣際會下成立了這麼一間饒富趣味的工作室,讓觀光客到大埔有了一個特殊、又別具意義的去處。
曾文水庫北端的色咪咪漂流木工作室,負責人是趙梅色。圖片來源:曾文溪流域共學社團 | 大埔蕉農江先生。圖片來源:曾文溪流域共學社團 |
以上這些人和事,都是真真實實地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發生過的,在一些都市人們可能難以想像、卻又毫無疑問存在著的地方。有一群純樸的人們,在一個純樸的鄉村裡,用一顆純樸的心,做著一些純樸的事;那是他們的生活,他們的經驗,他們的記憶,以及他們的歷史。
如果你曾騎著摩托車,於盛夏六月的燠熱午後,奔馳在剛被大雨淋洗過、從台南市北向通往嘉義縣的台三線上,你會發現柏油路面上一陣又一陣因為雨水降溫而翻捲蒸騰的水氣,溫柔地夾道像在歡迎自己;然後看著天邊烏雲將散未散、被煙霧壟罩著的曾文水庫,湖面上浮著一艘、僅僅就那麼一艘的孤伶的漁筏,筏上有一位戴著斗笠的老翁、與他堅毅樸實的背影,這裡就是大埔,一塊這輩子肯定值得你∕妳探尋造訪的臺灣里山。這是臺灣所擁有最美麗、最無私,而且一直默默看望著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人們的瑰寶:「我們的山與海」。
影片:大埔故事。
關於 曾文溪流域計畫
由成大林朝成老師發起,並與成大王筱雯老師、鍾振坤老師及真理大學陳餘鋆老師、曾文社大、北門社大…等合作,共同倡議里山里海願景,並沿著曾文溪流域選定四個基地─曾文水庫、玉井、麻豆、七股,帶領學生投入當地進行服務學習,培養人文關懷與實踐精神。曾文溪流域共學粉絲頁的文章由李佳蓉小編主筆,並由曾文社大黃蕙敏小編不定時更新資訊。若想追縱曾文溪流域最新資訊,請鎖定粉絲頁「曾文溪流域共學社團」。
※ 本文撰寫、影片製作:李品毅(釋明諦)、陳雅君、黃玉萱、鄭智遠、林伯謙、陳世禎、李威、洪翊琇、吳享龍
※ 版權所有:成大中文系林朝成教授
※ 原載於 上下游 〈鉛華洗盡,鄉村再造:大埔人眼裡的曾文水庫〉
※ 版權所有:成大中文系林朝成教授
※ 原載於 上下游 〈鉛華洗盡,鄉村再造:大埔人眼裡的曾文水庫〉
【相關文章】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