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隻字片羽○雪泥鴻爪○】



○○○○○○○○○○○○○○○○○○

既然有緣到此一訪,
何妨放鬆一下妳(你)的心緒,
歇一歇妳(你)的腳步,
讓我陪妳(你)喝一杯香醇的咖啡吧!

這裡是一個完全開放的交心空間,
躺在綠意漾然的草原上,望著晴空的藍天,
白雲和微風嬉鬧著,無拘無束的赤著腳,
可以輕輕鬆鬆的道出心中情。

天馬行空的釋放著胸懷,緊緊擁抱著彼此的情緒。
共同分享著彼此悲歡離合的酸甜苦辣。
互相激勵,互相撫慰,互相提攜,
一齊向前邁進。

也因為有妳(你)的來訪,我們認識了。
請讓我能擁有機會回拜於妳(你)空間的機會。
謝謝妳(你)!

●●●●●●●●●●●●●●●●●●



2008年8月16日 星期六

《【邪魔歪道】你對腸病毒了解多少?》

 

※※※※※※※※※※※※※※※※※※※※※

image

※※※※※※※※※※※※※※※※※※※※※

【炎熱夏日為腸病毒高峰期,你對腸病毒了解多少?】

腸病毒(enterovirus)是屬於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dae)的一群相關病毒的通稱,是現存已知所有RNA病毒科直徑最小的病毒,人類乃其唯一自然界宿主,但卻感染人體眾多系統的器官,為一單股正鏈RNA,一般直徑大小在27-30nm(微米,千萬分之一毫米)之間,本身不具套膜,而病毒顆粒呈二十面體,核心具有一個單鍵的RNA基因體,分子量約為2-3 x l06。每種病毒屬的病毒結構特徵亦幾乎相類似。小RNA病毒科可以分為兩大屬,其分別為腸病毒屬(enterovirus)以及鼻病毒屬 (rhinovirus);其中腸病毒主要感染胃腸道、口咽道、心臟以及中樞神經系統,而出現多樣化的臨床症狀,假若感染者不幸同時又罹患某些慢性疾病或存有免疫不全的病症,加上導致多重器官的感染,使其更易發生器官功能衰竭的急症,甚至導致生命的危險;因此,在臨床上必須對於腸病毒有一全盤的認知才能夠倖免其所造成的傷害;此外,鼻病毒主要寄生於鼻腔、咽喉及呼吸道,是鼻腔、咽喉、上支氣管等上呼吸道感染如傷風(common cold)的常見原因(1,2)。

腸病毒亦可被發現存在於多種哺乳類動物(鼠類、牛、豬以及人類),但本文僅討論感染人類的腸病毒。由流行病的探討,腸病毒是經由糞-口途徑傳染,由於腸病毒本身不具有脂質性的封套,因此對於胃酸、乙醚以及去氧膽酸鹽(deoxycholate)具有抗性,而其在通過處於高酸環境的胃臟亦可存活下來;除外,其對熱具有較高耐受性,雖然腸病毒會暫時寄生在人類小腸腔中,但卻不會因而導致「腸炎」,而絕大部份的腸病毒都會隨著糞便被排泄出來;因此,由受感染者的咽喉以至於小腸下段(迴腸),甚至糞便皆有腸病毒的蹤跡(2)。

根據各種不同類型腸病毒的抗原性,將腸病毒歸類為三個不同的血清屬種,其中包括小兒麻痺病毒(有3型),克沙奇病毒(又分為A型及B型,前者具有23種血清型、後者具有6種血清型)以及伊科病毒(有31型),而近年新發現的腸病毒則歸類為第68-72型並稱之為「新腸病毒」(3);另外,腸病毒72型會感染肝臟而導致肝炎,事實上已被歸類為趨肝性的「A型肝炎病毒」;因此,真正歸類為腸病毒的僅有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A、B型、伊科病毒以及新腸病毒 68-71型,而其中腸病毒71於1969在美國加州由一個罹患腦炎的嬰兒糞便中分離出來(2,4,5)。

1998年,台灣地區於4月至11月間曾爆發6萬至30萬不等程度的手足口病、疱疹咽峽炎甚至神經性病症如無菌腦膜炎、急性肢體麻痺(flaccid paralysis)、rhombencephalitis(腦幹腦炎)、小腦失調(6,7)甚至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的個案,其中有271個案因併發無菌性腦膜炎或腦炎需要住院治療,而86%罹患者年齡小於六歲,其主要死因是由於併發於神經性肺水腫所導致的心肺衰竭(8,9)。

第一個被發現的腸病毒是「小兒麻痺病毒」,實際上在古埃及墳墓被發現時,其中有位死者呈現足部下垂造成下肢畸型,而被認定其生前曾罹患「小兒麻痺症」。在 1948年,小兒麻痺病毒是由三位臨床醫學家Enders、Weller及Robins所發現的,並首次被培養出來,而由此成功地製造出對應小兒麻痺症特有的疫苗,即沙克疫苗(死病毒疫苗)以及沙賓疫苗(活減毒疫苗)。在臨床血清學分類中,小兒麻痺病毒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分別由學者Brunhild、 Lausing以及Leon所發現)。在同年,美國紐約州克沙奇地方發現另外一種與小兒麻痺病毒不同血清型的腸病毒,稱之為「克沙奇A型病毒」;隨後,第二年「克沙奇B型病毒」亦被發現。在1950年代,由於細胞組織培養技術快速的發展進步,由健康人口群中的糞便培養分離出一群尚未找出致病的病毒,其英文名字稱之為enteric cytopathogenic human orphan virus,並選取每一英文字之第一個字母而縮寫簡稱為「ECHO virus」(中文音譯為伊科病毒)。起初,認為伊科病毒不會造成個體的傷害,而稱之為「人類腸道細胞致病性孤兒病毒」,但如今已知道伊科病毒中的某些類型亦可以導致人體輕微的上呼吸道、腸道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的病症(10)。

事實上,不同類型的腸病毒之間亦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反應;因此,在臨床上亦呈現類似的症狀及表徵;此外,腸病毒本身有極強的抗酸性(PH3)以及對抗胃或十二指腸所分泌的消化液之特性;其在加熱至攝氏60-85度,維持一分鐘才會被消滅;此外,在攝氏零下70度亦可存活數年,而在攝氏4度亦能保存好幾個星期 (10)。

腸病毒本身會在進入上呼吸道後在附近的淋巴結進行繁殖及複製,並產生輕微的病毒血症,再進一步侵犯到其他器官,其中最常見的包括有心臟、心包膜、肝臟、腦膜、脊髓、肋膜、肺臟以及皮膚,大部份的感染個體在七天後都會產生相對應的抗體,能抑制腸病毒本身的複製;雖然這些病毒被稱之為「腸病毒」,但除了聚居在胃腸道黏膜生長繁殖有較長的時間之外,卻很少造成典型的胃腸疾病如嘔吐、腹痛以及腹瀉的症狀(2)。

腸病毒所伴隨的病症:
腸病毒主要是經由胃腸道以及呼吸道飛沫傳染,目前尚無經由性行為而傳染的文獻報道。事實上,世界各地每年都有腸病毒的偶發感染或地區性流行個案,尤其是在熱帶或亞熱帶地區,一年四季均會出現;在溫帶及寒帶地區,則以夏季較為常見。在臨床上,腸病毒較常感染孩童人口群,而成年人感染率僅在20%左右。根據流行病學的探討,在公共衛生較差的亞洲地區,十歲左右人口群之腸病毒感染率高達90%;此外,不同的腸病毒有不同的致病病史,但絕大部份的感染孩童都能夠完全恢復正常,僅有少數嬰兒或免疫缺陷的孩童,會產生較為嚴重的症狀如心肌炎、腦膜炎、腦炎,甚至敗血症而死亡。

事實上,早期腸病毒感染所呈現的症狀,或許類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而使得罹患者被忽略,其常見症狀包括頭痛、發燒、咽喉痛、出血性結膜炎(12),有時候甚至伴隨著嘔吐以及輕度腹瀉的胃腸炎症狀;此外,罹患者在顏臉部、頸部以及前胸部或許會出現類似德國麻疹的皮疹,但其存在的時間較德國麻疹為長(大約在七天左右),通常罹患者都會出現高燒表徵,某些個體或許亦會伴隨「腦膜炎」的出現。在臨床上,腸病毒主要導致的常見合併症分述如下(11,13):

一、手足口疾病:
腸病毒(尤其克沙奇16型)會引起皮膚病變,其中包括類似猩紅熱、蕁麻疹,甚至伴隨點狀出血以及小水泡,通常罹患者屬於較為年長的孩童,其典型表徵就是分別在咽喉及口腔(黏膜及舌頭)、手掌及腳掌出現小水泡以及脫皮的現象,少數罹患者亦會出現在包尿布的屁股及臀部等部份,其主要是由於腸病毒中的克沙奇5 型、10型以及16型所引起的,罹患者通常會伴隨輕度發燒以及全身倦怠,而皮膚病變大多數在罹患個體退燒後才出現(即類似玫瑰疹)。

二、急性咽喉炎:
在年長罹患者較易出現急性咽喉炎,並伴隨著頭痛、咽喉痛、肌肉痠痛以及腹部不適感,其發病大約在3-4天左右,此一階段或許會在咽喉黏膜上出現小水泡,但無滲出物;而有氣喘病史的罹患者或許會引起氣喘的急性發作,腸病毒罹患者會併發出現哮吼(Croup)、支氣管炎以及肺炎的合併症。

三、疱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
某些腸病毒流行地區的嬰兒以及幼童常會出現急性疱疹性咽峽炎的症狀,而在上顎後半部軟顎上、扁桃腺以及咽喉上出現灰白色的斑點或小水泡,甚至導致局部黏膜發生潰爛表徵,並伴隨突發性高燒、頭痛、咽喉痛、嘔吐現象,使得罹患者出現吞嚥困難以及食慾不振的症狀,少數罹患者或許會伴隨腮腺炎以及陰道潰瘍的出現,但這些症狀都會在二至六天左右消失(約一個星期)左右消失;其中克沙奇A型病毒會造成地區性流行,而克沙奇B型病毒以及伊科病毒只會造成散發性個案。在其他疾病的鑑別診斷中,必須要先考慮是否為單純性庖疹病毒所引起的牙齦口腔炎或鵝口瘡等病症。

四、急性淋巴節腫大咽喉炎:
主要是由於腸病毒中的克沙奇病毒A10型所導致,其特徵是在咽喉深處發現有黃白色的斑塊,而罹患者通常伴隨著高燒現象,其恢復期大約在一至二個星期左右,此病症亦沒有特殊的治療方法。

五、肋膜疼痛症候群:
此病症主要由於克沙奇病毒B型所引起的,在感染期間罹患者會出現不等程度的反覆性肋膜疼痛,而症狀時好時壞;此外,並伴隨其他症狀如頭痛、咽喉痛、高燒、噁心、嘔吐、肌肉痠痛、腹痛以及頸痛,而在臨床理學檢查中可以發現罹患者體溫上升、胸部肌肉有壓痛感、胸廓無法隨意擴張,甚至可以聽出某些摩擦聲,但胸部 X光檢查或者血液常規檢查都在正常範圍以內。

腸病毒所導致的肋膜疼痛症候群必須要與其他常見相關症狀之疾病作一番鑑別診斷,其中包括細菌性肺炎、肺膿瘍、肺結核、肋骨軟骨炎以及球黴菌病症(Coccidioidomycosis),甚至某些腹部的急性病症亦要加以考慮在內。

肋膜疼痛除了服用某些鎮痛藥來做症狀緩解之外,並無特殊治療,而某些罹患者會使用胸部繃帶或貼片來減少疼痛的發生。

六、急性心肌炎及心包膜炎:
腸病毒(尤其是克沙奇病毒B型)會導致罹患個體合併發生急性或亞急性病毒性心肌炎,通常罹患個體是新生兒或一歲以下的嬰幼兒,其中大多數罹患者是經由懷孕母體傳染克沙奇病毒或者伊科病毒,其典型症狀包括發燒、嗜睡、急速併發心衰竭,其中包括臉色蒼白、嘴唇發紺、呼吸困難以及心跳加速,同時可能伴隨著心臟及肝臟腫大;此種嚴重心臟衰竭個或許會導致死亡,幸運的個案可在幾個星期內慢慢恢復正常,少數個案亦會在幾個月內反覆出現緩解與惡化的病況,最終甚至致使心肌受到永久的傷害。克沙奇病毒B型一旦感染成年人,通常會導致「心包膜炎」,其主要症狀包括急性胸痛、心律不整以及運動後呼吸困難,同時伴隨著長時間的肌肉疼痛感,但絕大部份的感染者最後都會完全恢復健康。

七、無菌性腦膜炎或腦炎(即由病毒而非由細菌所引起的):
在臨床上診斷為無菌性腦膜炎的病因中,有8%是屬於腸病毒(常由Coxsackievirus及echoviruses感染造成,但並不包括小兒麻痺病毒),其好發季節是在夏秋季交接之際,無菌性腦膜炎亦可經由糞-口傳染。

由於覆蓋大腦的被膜發炎而引發某些中樞神經病變的症狀,其中包括頭痛、頸部及上背部僵硬、高燒、噁心、嘔吐、神智障礙;但絕大部份的罹患者在適宜的支持性療法之下,都能在一個星期左右完全康復,而少數新生兒可能死於「無菌性腦膜炎」的合併症:甚至同時亦會伴隨著不等程度的心血管合併症(如心肌炎或心包膜炎);事實上,在某些醫療院所的無菌性腦膜炎亦會導致「院內感染」,而嚴重或死亡的個案較常發生在新生兒(14)。

典型腸病毒所引起的「無菌性腦膜炎」,可能會在口咽腔、手掌以及腳掌出現小水泡(手足口疾病),在罹患嬰孩(一歲以下)其前囪門或許會出現鼓脹現象;年齡較大的孩童或成年人在理學檢查中,或許會探測出後頸部僵硬的表徵(一種腦膜被刺激的病理表徵);在臨床上,「無菌性腦膜炎」較少出現癲癇或者局部抽搐的神經症狀;除了新生兒或許會進而衍生「腦炎」之外,其他較年長的罹患者是很少出現腦炎的合併症。

八、小兒麻痺病症:
通常這三種腸病毒一旦感染到個體,都會出現四肢肌肉無力,甚至嚴重者會導致類似小兒麻痺症的後遺症。此類腸病毒所引起的小兒麻痺症又稱為「嬰幼兒麻痺」,其主要是由於腸病毒感染到脊髓而使得相關的運動神經或肌肉發生癱瘓的現象,嚴重者甚至會出現頸部以及脊椎僵硬的表徵;所幸在台灣地區,腸病毒中的小兒麻痺病毒感染絕大部分都能夠全然被控制下來,主要是因為台灣地區的嬰幼兒在十八個月以前都已完成全程四劑小兒麻痺病毒疫苗的服用或注射。

臨床症狀及表徵:
腸病毒最常發生在夏秋季節,主要經由罹患個體的糞便(糞-口傳染)以及飛沬傳染(呼吸道傳染);在早期或許罹患者會出現急性上呼吸道或者急性胃腸炎的徵兆,而急性無菌性腦膜炎的發生通常都是較為少數,罹患者會呈現不等程度的發燒、極度的煩躁不安,而在嬰兒則會呈現嗜睡的狀態。

小於一歲的罹患者有較高的罹患率,而年長的孩童或許會自訴前額疼痛、眼睛畏光以及肌肉痠痛,少數則伴隨腹痛、腹瀉以及嘔吐症狀,某些腸病毒或許會出現皮膚發疹,甚至發疹處有點狀出血現象。

檢驗與診斷:
通常來說,血液常規檢查中的白血球計數都在正常範圍以內,而腦脊髓液檢查發現白血球計數較高,約在每單位100至1000個左右;在疾病初期時的白血球分類中,以多形球(中性球)為主,但病程經過6至8小時則以單核淋巴球為主,95%個案的腦脊髓液檢查指標中的白血球計數小於3000個,蛋白質濃度在每百毫升80毫克,而葡萄糖的濃度約在血糖濃度的40%以上。

腸病毒在分離出後可以動物細胞培養,再進行血清學的鑑定,其中以單株抗體及免疫螢光染色法較能快速地分辨出病毒的類型,而目前最靈敏的方法即是使用分子生物學中的聚合酵素鏈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16)檢驗做明確迅速的鑑別診斷。

將腦脊髓液做相應的組織細胞培養,可以在幾天內繁殖生長出腸病毒,而得到確定診斷。某些無菌性腦膜炎在接受腦部電腦斷層檢查時,未能發現如細菌性腦膜炎常見的硬腦膜液體積蓄、腦組織栓塞以及局部腦水腫的表徵。

此外,在臨床上不同腸病毒會表現出不同的症狀及預後;因此,在腸病毒血清學的分類上是相當重要的。

鑑別診斷:
在病毒疫苗尚未發明使用以前,腮腺炎病毒以及小兒麻痺病毒是導致「腦膜炎」最常見的原因,而其次就是由蚊蟲所攜帶的病毒以及單純性疱疹病毒。就以成年人而言,疱疹病毒第2型會經由性行為傳染而合併出現「無菌性腦膜炎」;此外,在新生兒由疱疹病毒所導致的腦膜腦炎的早期症狀及表徵很類似腸病毒所引起的無菌性腦膜炎。

在臨床上,尚有某些疾病會出現類似腸病毒所引起的無菌性腦膜炎,其中包括末接受完全治療的「細菌性腦膜炎」或其合併症如腦膿瘍、硬腦膜下蓄膿、中耳乳突炎 (tympanomastoiditis),甚至潛伏性的顱內腫瘤、頭部外傷、肺結核或黴菌所引起的腦膜炎、囊蟲病(taeniasolium),黴漿菌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鉤端螺旋體病(leptospirosis)以及立克次體(rickettsia)所引起的腦膜腦炎(17)。

治療及預防:
在早期或許罹患者會出現急性上呼吸道或急性胃腸炎的病症,但絕大部份的罹患個體在經過支持性治療(其中包括適當的水分、適宜的休息以及輕度的退燒藥服用)後,便可以使得症狀緩解。

在臨床上,尚未有特殊的藥物來對症治療「無菌性腦膜炎」;通常來說,嬰孩罹患者希望其能夠接受住院治療,並加以隔離,而給予靜脈輸液注射以及適時的退燒藥服用;此外,或許在疑似腦膜炎而未確定真正病因的4-72小時之內,臨床醫師會建議給予適當的抗生素治療,直到被確定診斷為非細菌感染的「無菌性腦膜炎」為止。

在臨床的治療追蹤中,每8-12小時或許需要施行一次腰椎穿刺並檢查腦脊髓液的成分(如白血球、蛋白質及葡萄糖)以作為治療方針的參考依據,一般症狀輕微的罹患者在一個星期之內病情就可以穩定下來,而少數罹患者需要定時使用鎮痛劑來緩和頭痛症狀。事實上,預防腸病毒散佈及傳染並避免腸病毒所引起的腦膜炎最好方法就是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如飯前洗手、飯後漱口,而對於罹患者(尤其是學齡前孩童)更應該受到及時適當的隔離,其分泌物或排泄物亦應加以消毒後才拋棄,以免造成爆發性地區性傳染。

腸病毒所引發的腦膜炎較少出現神經症狀或者殘留某些神經障礙,但一旦進一步衍生腦炎則會造成瀰漫性的腦部損傷;假若罹患者僅幾個月大,則會造成生長發育的延遲或障礙,但腸病毒所導致的腦膜炎不像腮腺炎病毒感染那樣易衍生聽力障礙(15)。

後語:
雖然腸病毒經由胃腸道及呼吸道而感染人類,其並在小腸黏膜中複製、繁殖以及生長,卻不會因而引起典型的急性胃腸炎病症;因此,在臨床上千萬不要把「腸病毒」視為單純的「腸炎病毒」(Enteric virus),而對其掉以輕心,若不及時加以防範,則可能會造成爆發性地方性傳染疾病,使得更多的易感染個體(如嬰幼兒及老年人)群聚感染,進而造成社會經濟的傷害(15)。(本文著作權歸 譚健民醫師所有)

參考依據:

1.Chu PY, Lin KH, Hwang KP, et al.: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enterovirus 71 in Taiwan. Arch Virol 2001; 146: 589-600.

2.Johnson KM, Rosen L: Characterics of five newly recognized enterovirus revoverd from the human oropharynx. Am J Epidemiol 1963; 77: 15-25.

3.Melnick J L, Tagaya I, von Magnus H: Enteroviruses 69, 70, and 71. Intervirology 1974; 4: 369-370.

4.Minor P D: Antigenic structure of picornaviruses. Curr Top Microbiol Immunol. 1990; 161: 121-154.

5.Shimizu H, Utama A, Onnimala N, et al.: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Pediatr Int 2004: 46: 231-235.

6.Chang LY, Huang LM, Gau SS, et al.: Neurodevelopment and cognition in children after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 N Engl J Med 2007; 356: 1226-1234.

7.Liao HT, Hung KL: Neurologic involvement in an outbreak of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 a hospital-based study. Acta Paediatr Taiwan 2001; 42: 27-32.

8.Shieh WJ, Jung SM, Hsueh C, et al.: Pathologic studies of fatal cases in outbreak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Taiwan.Emerg Infect Dis 2001; 7: 146-148.

9.,Ho M, Chen ER, Hsu KH, et al.: An epidemic of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 in Taiwan. N Engl J Med 1999; 341: 929-935.

10.Pöyry T, Kinnunen L, Hyypiä T, et al.:Genetic and phylogenetic clustering of enteroviruses. J Gen Virol 1996; 77: 1699-1717.

11.Chang LY, Tsao KC, Hsia SH, et al.: Transmission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s in household contacts in Taiwan. JAMA 2004; 291: 222-227.

12.Yin-Murphy M: The picornaviruses of acute ha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 a comparative study. Southeast Asian J Trop Med Public Health 1972; 3: 303-309.

13.Mizuta K, Abiko C, Murata T, et al.: Frequent inportation of enterovirus 71 from surrounding countries into the local community of Yamagata, Japan, between 1998 and 2003. J Clin Microbiol 2005; 43: 6171-61715.

14.Huang CC, Liu CC, Chang YC, et al.: Neurologic complications in children with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 N Engl J Med 1999; 341: 936-942

15.譚健民:腸病毒知多少-常見病毒防冶小百科 世潮出版社,1998,35-43.

16.Arola A, Santti J, Halonen P,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enteroviruses in clinical specimens by competitive PCR followed by genetic typing using sequence analysis. J Clin Microbiol 1996; 34: 313-318.

17.Mateu M G: Antibody recognition of picornaviruses and escape from neutralization: a structural view. Virus Res 1995; 38: 21-24.

【本文已刊載於 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2008年第52卷第7期】
(本文著作權歸 譚健民醫師所有)

【陰唇疼痛誤以為潰瘍,診治發現罹患「貝西氏症」】

童綜合醫院新聞參考資料:
一名21歲的年輕少女幾個月來陰唇疼痛,於是到診所就醫,診治為陰唇潰瘍,擦藥後雖有改善但還是會復發,病況一直困擾著她,後來至童綜合醫院診治,才發現她罹患了「貝西氏症」,經過3個月的治療,病情獲得改善,並已追蹤8個月無異狀,往後只要定期追蹤即可。

童綜合醫院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陳國書表示,這名年輕的少女的陰唇出現疼痛感已有一段時間其病況時好時壞,並不斷的反覆發作,於是來童醫院的婦產科看診,一開始先排除癌病變,仍依據症狀治療,但是陰唇疼痛仍存在且潰瘍也反覆發作,於是轉診至免疫風濕科,幫患者看診時發現她的小陰唇已蝕穿成一個洞,比女生穿耳洞還大約0.5公分,追問病史得知嘴巴有潰瘍現象,雖然無其他明顯特徵,依臨床經驗判斷罹患「貝西氏症」,用藥治療後,病情逐漸獲得控制,並追蹤一段時間,無復發情形。

陳國書醫師強調,「貝西氏病」是一種侵犯多重器官的炎症,會有口瘡、生殖器瘡、關節炎、皮膚病症、眼睛、腸胃道及神經多個系統的病症,它的主要特徵除反覆口腔潰瘍,很多患者會合併陰部潰瘍、虹彩眼、結節性紅斑、關節炎、假性挫瘡,有些甚至會有中樞神經或大小腸潰瘍,症狀輕重不一。單純口腔潰瘍在一般人身上也常會發生,但如果合併上述症狀就可能是系統性的免疫失調症狀,若能早期診斷通常治療效果很好。

「貝西氏症」男女皆可能發生,為何會產生目前病因不明,此病大多以臨床來診斷,另外在病理上可看出嗜中性白血球過度活躍的現象,可幫助醫師診斷。一般貝西氏症的症狀,一定要及早治療,以免惡化,造成嚴重的後遺症,若出現類似的症狀,一定要尋找專業醫師的協助。

【不要克制愛人的慾望】

人有很多慾望,我們從小就被人教成我們該克制我們的種種慾望,因為我們總以為慾望是不好的。其實我們有一個慾望,絕對是好的,那就是愛人的慾望。

為什麼我說我們有這種慾望呢?也許我可以這樣來解釋:假設有朋友生病了,政府禁止我們去看他,有朋友的孩子考不上大學,政府禁止我們打電話去安慰他,在學校裡有學生功課不好,我們做老師的人不能去幫助他,更嚴重的是,當我們到親戚家去的時候,看到一個可愛的小孩子,我們卻不能和他玩,也不能去抱他,試問我們是不是最可憐的人?

為什麼我們可憐?原因很簡單,我們人人都有愛人的慾望,如果這種慾望不能得以滿足,我們是不可能快樂的。

可是為什麼我們常常又不能痛痛快快地表示對別人的愛呢?我認為這是因為我們事實上受到一種禮俗的控制,常使我們放不下身段,所以我們才不能到垂死之家替窮人服務,我們大學教授也因此不願意去教國中生的英文,大學校長更不願意去替孤兒院燒飯或掃地。

可是一般人怎麼樣呢?我每個主日在德蘭中心看到一個年青人,他沒有什麼偉大的社會地位,每個主日會送水果去德蘭中心,然後在廚房裡和修女們聊天,大概也可以嘗到修女們燒的菜,他快樂得很,因為他的愛人慾望能夠得以滿足。

我們應該互相勉勵,不要太拘泥於面子,以致於我們不能放下身段來替別人服務,不要忘了,我們人是有一個愛人的慾望的,這種慾望一旦得以滿足,我們就會感到快樂,這種慾望如果不能以滿足,我們就會不快樂。

前些日子,在一個場合,我發現狄剛總主教在替大家盛湯,會親自送去,很多人感到很不好意思,我卻沒有阻止總主教替我盛湯,倒不是因為我也已是老人,而是因為我要給總主教一個機會,讓他愛人的慾望能得以滿足也。

【針眼也可能併發眼皮的蜂窩組織炎】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眼科孫普能醫師表示,35歲林小姐一個禮拜前右眼上眼瞼近睫毛處長了一個小結塊,有點痛。因為以前曾長過針眼,她想只是一顆小針眼,並不以為意。不料幾天後,竟然演變成整個上眼瞼都腫起來,又紅又痛,才到附近診所求診,進而轉診到新竹醫院眼科治療。經檢查診斷為麥粒腫併發膈前蜂窩組織炎,經點消炎藥水及口服抗生素治療後才逐漸消腫,最後又接受麥粒腫切開引流才完全恢復。

孫普能醫師表示,人的眼瞼有許多睫毛及皮脂腺體,平常這些皮脂腺體會分泌一些油脂,這是我們眼淚的一部份,用來保護我們的眼睛。而麥粒腫就是眼皮的皮脂腺排泄受阻、感染而引發的,也就是俗稱的「針眼」。誘發針眼的原因,多半和我們的日常生活作習有關,例如眼睛過度勞累,造成眼睛周圍的眼輪肌收縮而堵塞了皮脂腺排出;有些人因用手揉眼睛,很容易使細菌自皮脂腺的開口跑進去,造成感染。另外,吃太多辛辣、油炸、高油脂食物等,也容易長針眼。

孫普能醫師指出,麥粒腫常為葡萄球菌感染,有的長在眼皮外層,有的長在眼皮內部,開始時有局部刺激感、發紅和腫脹,幾天以後會長出類似青春痘的膿包,若致病菌毒性太強時,耳前及頷下的淋巴結會腫大、壓痛。剛發生麥粒腫時,眼皮腫痛可冰敷止痛,並點消炎眼藥水、眼藥膏,必要時給予口服抗生素,切勿自己以手指擠捏患處,易導致感染擴散。若置之不理則膿包可能自然破開流膿,或自然痊癒。但也可能像林小姐一樣,擴展為膈前蜂窩組織炎。

蜂窩組織炎是真皮和皮下組織的細菌感染,其特徵包括局部疼痛、紅腫及發熱,皮膚病灶的邊緣較不清楚,有時候患者會出現發燒、頭痛的症狀。膈前蜂窩組織炎,或眼窩周圍的蜂窩組織炎嚴重的可能造成眼球突出、眼球運動障礙甚至視力受損。

孫普能醫師表示,麥粒腫雖然是一種常見的小毛病,但是也可引起嚴重的併發症,有症狀時還是及早求醫比較安全。至於平常保養,熱敷是最好的方式,一天2次以清潔毛巾用熱水浸溼,閉眼後將毛巾置於眼睛上,每次至少5分鐘,可以促進皮脂腺排出油脂,促進血液循環,減少麥粒腫的發生。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