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info.org.tw/node/118197
專訪林華慶(下):人在里山 野生動物就是環境安全指標
文字大小
924 2 Share1
本報2016年9月9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承接上篇)台灣地狹人稠,野生動植物棲息環境與人類活動空間高度重疊,人對生態的影響更直接,也由於我們跟自然如此接近,農田更是台灣第二大生態系。要保全這些由公、私有地構築的生態保育地景,需與民間與社區協力合作。生物多樣性存續,就在我們一念之間。
「台灣每一個物種都很重要,我們談友善生態,感覺好像是為了野生動物,其實野生動物的存在就是安全指標,以生物認證確保環境的安全。」甫上任近兩個月的林務局長林華慶,接受本報專訪時如此表示。
「所謂的保育不僅是直接保護野生動植物。」林華慶認為,讓友善生態的農法面積增加,就能改善棲地,就是保育。「如何促進私有地上人為活動能夠兼顧到友善環境的方式進行,使得這些棲息地的動物也能受保護。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里山倡議談人與自然共生的概念,發源於日本的山村,顛覆過去認為保育就是不要擾動的刻板印象。」他說,沒有人為擾動並非不好,只是有些情況下生物多樣性反而變少;而里山倡議正視人為活動適度干擾,反而營造更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這件事。
人在里山:節制的使用自然資源,支撐居民生計,維繫生物多樣性
今年5月,農委會主委曹啟鴻於「林業資源永續利用」政策宣示中,提及深化「里山倡議」精神,林業發展朝向小而美的林業發展,兼顧保育及永續利用。
「里山倡議」這四個字,對在都市中舉目就可看到山的台灣民眾,既熟悉又陌生。事實上,此倡議的源起,便是為了人類與自然生態或生物多樣性資源共存,這幾年林務局發展的「綠色保育標章」,和國際發展里山倡議的精神不謀而合。
林華慶解釋,里山倡議的精神是節制的獲取自然資源,其次,在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反而創造生態環境的多樣性。第三,除了適度的利用自然資源,保全了環境中的生物多樣性,也支撐居民生計。本報也藉此機會釐清幾個民眾常聽見的名詞與里山倡議的關係。
一、混農林業、林下經濟能實踐里山倡議?
這幾年常提到「混農林業」、「林下經濟」,和里山倡議又有何關係?林華慶說,林下經濟和森林副產物的栽培創造收益,做得好有助於森林的維持,是雙贏策略。「基本上,能增加林農收益並保全森林生態系,是林務局樂於發展的方向。」
只是一些看似混農林業或林下經濟的農耕行為,常因保育和利用的目標不清,造成反客為主的疑慮,甚至出現水土流失、水源競爭等現象。
例如,在日本的山村,會砍伐森林中的先驅樹種,種植香菇,這是里山生活中其中一項。但如果把所有樹都砍了做段木香菇,就違背了里山倡議的精神。
「混農林業可以、但也可以不符合里山倡議的精神,無法就字面上解釋好或不好,而是該檢視作法是否符合里山倡議的精神。」就像農業,端賴農法能否友善環境。
二、社區林業等於里山倡議?
林務局推動將近20年的「社區林業」計畫,發源於中南美洲,過去居民毫無節制的砍伐森林,造成森林面積快速減少,使得國際間不得不重視這個現象。
林華慶說,社區林業期待森林周邊的聚落或居民能從運用森林資源、獲取森林生態系的好處,進而願意自發性地維護森林;而非讓社區居民與森林隔離,無法從中獲取「惠益」(benefits,可理解為恩惠與利益)。「這與里山倡議強調節制、循環的使用自然資源,又能維護生物多樣性,也支撐居民生計是一致的。」
惠益的內容不只是木材本身,還包括果實、種子、毬果、副產物,以及能協助居民發展永續森林生態系的產業,例如生態旅遊都是社區林業的形式。
三、台灣的高山適合談里山倡議?
那麼台灣的高山適合談里山倡議嗎?林華慶說,目前非屬林業用地的原住民保留地或農牧用地是允許農耕行為,但環境敏感地區絕對不行。另一方面台灣社會無法逃避近百年在山區討生活的墾農歷史,這是客觀現實,必須面對。
依據《森林法》規定,林業用地只能林業使用。因此,去年林務局制定新辦法,容許既有林地中的果樹,維持70%面積,一旦果樹死亡,就不得補植果樹,改以造林樹種。用這種方式漸進式回到林地的使用,又能兼顧山區居民的使用,或為里山倡議的契機。
到森林市集採購生態系服務
對於保育的好處,林華慶有太多事想說。林務局已提供18座森林遊樂區,作為森林生態系服務的一環,未來還要盡情探索、發揮森林生態系服務的可能。他預告明年的植樹節及森林日,將帶給國人不同的感受,讓民眾有感於保育森林生態系帶來的好處。
例如來場森林盛宴,舉辦森林市集,不只有賣木頭,而是從木材到樹枝、葉,涵蓋各種林產物、副產物的應用,包括森林生態系所衍生的無形商品,想像企業到市集 採買水權、碳權,老師帶著學生來場環境教育,或者森林市集周邊寫生等等,民眾來到市集就能感受到原來森林提供我們這麼多服務。
另外,永續林業的發展,將媒合產業、舉辦各種運用森林永續經營所開發的產品商展,只要具備商品化潛力、市場競爭力,都是邀請的對象,成為合作夥伴。
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生活中念茲在茲
生物多樣性創造了生態系統服務,與人類存活息息相關,使得生物多樣性的維繫倍受關注,愛知目標更將「主流化」列為首要。台灣推動生物多樣性主流化成效如何呢?根據林務局保育組的評估,已經非常努力了,但自評分數卻無法言宣。林華慶表示,將列入優先目標急起直追。
如何實踐生物多樣性?林華慶舉他在政大教授生物多樣性的經驗,第一堂課他都會告訴學生,生物多樣性並不是在書本上看到的那些理論,事實上它隱含在我們生活中,包括食、衣、住、行,通通運用到生物多樣性資源。
「你每一天餐桌上的蔬菜、海鮮,每一樣都是生物多樣性的資源;這些食材,有些是來自濕地環境、有些來自山區的環境,都源自不同的生態系。想想看,你每天喝 的飲料,它對生物多樣性是好的,還是有危害?你選擇的食物,你所吃的魚蝦,它是友善海洋生態,或者是不友善。」他說,「我認為和每個人最切身的是,每個人 都是消費者,你的消費行為就是生物多樣性能否維護的重要關鍵。」
換句話說,從最簡單的日常消費選擇,你我已經決定了生物多樣性的未來!
※ 讀完這篇報導,你必須了解「愛知目標」為何將「透過將生物多樣性納入政府和社會主流,解決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根本原因」(生物多樣性主流化)視為首要,現在就一起在生活中實踐生物多樣性吧!
目標1 至遲於2020年,所有人都認識到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並知道能夠採取哪些措施保育和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
目標2 至遲於2020年,將生物多樣性的價值納入國家和地方發展和減貧策略及規劃過程,且納入國家財務會計報告系統。
目標3 至遲於2020年,消除、淘汰或改革為和生物多樣性的獎勵措施,包括補貼,並在顧及國家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制定並採用有助於保育和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積極獎勵措施。
目標4 至遲於2020年,各級政府、商業和權益關係者都以採取步驟實現永續的生產和消費,或執行了永續生產和消費的計畫,並將使用自然資源的影響控制在安全的生態限度範圍內。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