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隻字片羽○雪泥鴻爪○】



○○○○○○○○○○○○○○○○○○

既然有緣到此一訪,
何妨放鬆一下妳(你)的心緒,
歇一歇妳(你)的腳步,
讓我陪妳(你)喝一杯香醇的咖啡吧!

這裡是一個完全開放的交心空間,
躺在綠意漾然的草原上,望著晴空的藍天,
白雲和微風嬉鬧著,無拘無束的赤著腳,
可以輕輕鬆鬆的道出心中情。

天馬行空的釋放著胸懷,緊緊擁抱著彼此的情緒。
共同分享著彼此悲歡離合的酸甜苦辣。
互相激勵,互相撫慰,互相提攜,
一齊向前邁進。

也因為有妳(你)的來訪,我們認識了。
請讓我能擁有機會回拜於妳(你)空間的機會。
謝謝妳(你)!

●●●●●●●●●●●●●●●●●●



2016年9月28日 星期三

【永續海鱻食堂】大太刀變小皮帶:白帶魚興衰錄


http://e-info.org.tw/node/200125

【永續海鱻食堂】大太刀變小皮帶:白帶魚興衰錄


建立於 2016/09/27
作者:白尚儒(臺灣鱻漁永續發展FB社群發起人)
漆黑的夜裡,小心翼翼將數門釣鉤埋入整尾秋刀魚體內,再點一根香菸等待釣組探入深不可測的海洋。挾有柴油汙煙的濕鹹海風襲面而來,漁人嚼著混到秋刀魚肉屑的檳榔、啜飲摻雜海水的維士比,強忍著寂寞思愁隨波遠航,只為尋覓在湧升流中砥煉出的神兵太刀。
船長撇一眼儀表板上的時間、望了下天空星辰後口中念念有詞,忽然從駕駛室探出頭大喚一聲:「流水搞啊!(閩南語)」
此刻,船舷兩側的釣手立刻屏氣凝神進入戰鬥狀態,水下的秋刀魚餌開始隨著潮流舞動著,老奸的大白帶魚會隨著海浪起伏來啄食使得釣手誤判竿尾魚訊,但牠終究抵抗不住來自北太平洋的肥美腥膩味,忍不住大口咬下……說那遲快!釣竿尾下凹成一個美麗的圓弧,機警的釣手立即按下電動捲線器的開關,將鋼絲線迅速回捲收納進線盃,其中有好幾次彎曲的竿尾一時恢復沉寂,卻又立刻猛烈地凹下去不斷戳擊海面!
一位經驗老辣的釣手如此說道:「大白帶吃鉤啦!」

白帶魚可以長到這麼大,銀光閃閃的海中太刀,但我們卻沒有給牠機會。圖片來源:白尚儒。
曾聽過不少討海前輩們吹噓以前遠征釣魚台海域與大白帶魚鬥智的逸聞,雖然人事已非,但每次出海時仍會抱著有緣與牠交手的期盼;筆者的第一尾擬餌岸釣魚種與第一趟船釣體驗恰巧就是白帶魚。白帶魚釣遊的入門門檻低、魚汛期長、漁獲好處理,因此對釣客有如著魔般的吸引力;更甚有南部人為釣白帶魚,而特地包遊覽車北上解癮。每年端午節過後,北部夜晚沿近海就會滿布與天空繁星相呼應的螢點及燈火,堤岸上滿是等待魚兒上鉤的釣客。
這些釣客也為當地帶來不少觀光財收入,舉凡釣魚活動所需的釣具耗材、茶水餐點,這些都是每次釣魚必然開銷,更重要的是這些錢財都是入了基層民生產業,是真正有助於當地百姓經濟發展,而不像渡假村或購物中心是獨惠於特定財團;且今日釣客為了釣魚獨自而來,難保下次不會攜家帶眷來觀光旅遊。
基隆市的中正路一帶曾是全台灣享譽盛名的釣具街,在民國70到85年間更是人煙鼎沸,喧鬧程度是市區的廟口夜市所不及;店家光是販賣秋刀魚餌,就足以讓一家老小溫飽,可見白帶魚帶來的產業效益之高。只可惜地方政府不懂得善用地利優勢好好經營,嫌麻煩而不願對釣場進行管理、怕民怨而不願對漁場進行保育,以致釣場滿地垃圾、沿海過漁濫捕、工業廢水汙染,其中作釣引起的紛爭也時有耳聞,過去更曾發生過多次開槍傷人與鬥毆事件。一個推廣都市海洋休閒觀光的契機,就這樣隨著掌權者的態度而成了落日餘暉!近幾年休閒漁業轉型風氣興盛,船釣白帶魚的娛樂海釣船再度興起,但只是更多的新興船隊加入這片海域廝殺而已,地點從沿岸轉移到了海上,過去同樣的問題在未來肯定會再度發生。如何讓經濟發展兼顧環境保育,使這海洋資源能永續利用發展,就端看執掌者的智慧與決心了。
大家都叫牠白帶魚,但在台灣至少記錄有六種外觀相似的帶魚。我們可透過鰭條數、尾柄與肛前長的比例來區分,不過這對消費者實質意義不大,所以市場一般只區分為四種:
第一種是俗稱「正白帶」的白帶魚(Trichiurus lepturus),第二種是「瘦帶」日本帶魚(Trichiurus japonicus),這兩者外觀特徵差異不大,所以不會刻意分開販售。第三種是俗稱「黃鰭仔」、「油帶」的南海帶魚(Trichiurus nanhaiensis),其眼部虹彩與牙床均呈黃色為主要特徵。第四種是彰雲嘉一帶尚存的「紅娘仔」沙帶魚(Lepturacanthus savala),外觀形似小南海帶魚,但肛門後有一枚臀鰭棘為特徵。

俗稱紅娘仔的沙帶魚,在西部沿海工廠汙染下,產量越來越少...現在當地只剩下老一輩還認識牠。圖片來源:白尚儒

昔日美味 鹽烤太刀魚

保鮮狀態佳的白帶魚其實一點都不白,外觀反倒偏向金屬色澤的銀色外皮,難怪日本人稱呼牠為「太刀魚」。銀皮雖不含重金屬,但普林含量較高,建議有痛風問題的先刮除魚皮再食用。白帶魚一般切成魚段食用,但有著上下一排刺的擾人問題,這時可以用門牙輕夾住邊緣約0.5公分朝外依序整排拉除後,就可以安心享用無刺的白帶魚肉了。這幾年也流行三枚切的方式取肉,再製成無刺白帶魚料理。
還記得筆者幼時隨家人上餐館時曾見過比成人手掌還寬闊的扁平魚段,店家僅僅是再簡單不過的鹽烤料理手法,但那魚肉卻是不帶惱人魚刺的綿密細緻,魚皮與椒鹽調合奏出的香氣纏繞在鼻間,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鹽烤帶魚」,昔日再普遍不過的料理,現今卻一魚難求;不是沒有魚,只是那種體型規格難已復見。筆者透過網路試著收集童年的回憶,拜「人手一機」的便利性,友人們提供了不少近幾年的白帶魚漁獲照片,雖然沒有像以前那樣的「椅背級」、「遮臉級」寬度的大白帶魚,在宜蘭龜山、花蓮漢本海域偶爾還能發現牠們的蹤跡,也算令人欣慰。
當人們習以為常後,這些自然資源就勢必走上滅絕一途。已經習慣了多少種海鮮在餐桌上變少、變小、變沒有?這幾年不只是大白帶魚,過去餐桌上常見的白帶魚雖不至罕見,但價格也是物以稀為貴,但台灣人民對於自然資源的衰減已經司空見慣,並且總是能想到各種說辭來說服自己「習慣」!

桃園竹圍漁港,魚攤上擺著大中小白帶魚。圖片來源:Blowing Puffer Fish。CC BY 2.0

讓白帶魚長大 需要時間和空間

從最常用的聖嬰現象、氣候變遷、過度捕撈,到這幾年最令人啼笑皆非的「對岸跨國無限量收購白帶魚」都出現了,只能說台灣人在找藉口上實在是創意無限。是不是真的都被對岸收購完,導致台灣人吃不到白帶魚?相信港邊的釣客與漁民都會很樂意告訴你今年的漁況好壞。 
當漁業資源衰退時,撇除全球氣候變遷這種不可抗力的因素外,當遙望他國垂涎別人資源比我們豐富,嫌棄自家海洋中只找得著身無幾兩肉的幾條小魚時,其實大多數的情況並不是牠長不大、也不是牠生太慢,而是我們不願給牠時間長大、不願給牠環境成長。

圖左、來不及長大的白帶魚,牠生命的重量是一公斤10元。圖右、金屬光澤的魚皮,代表白帶魚保鮮狀態良好。圖片來源:白尚儒。
在台灣沿近海這類違規案件屢見不鮮,違法漁民要就花錢買通海巡、不然就是請民代關說銷案,以致漁業規範無法有效約束行為人。任何一種漁法在不合宜的海域作業,對生態環境無疑都是雪上加霜。其中又以禁漁區拖網問題最為嚴重,於是可以鑽過刺網網目的迷你白帶魚,就成了拖網混獲中的下雜魚。這些迷你白帶魚與其他下雜魚(表面說是沒有經濟價值的魚種,其實現況是還沒有長大到有經濟價值的幼魚佔多數)一同手牽手被送去製作成魚粉或飼料,以供農業、養殖業、休閒釣遊使用,尤其台灣多數都是被送去打成魚漿作為魚飼料使用,也因此成就了台灣養殖魚的「俗擱大碗」,說牠們的犧牲可謂是台灣養殖產業的根基也不誇張!

成就了養殖漁業 搞垮了海洋:下雜魚

雖然以下雜魚作為餌料餵食的養殖問題不少,有少數業者嘗試改用成本較高的小魚(換湯不換藥改成幼魚,或大量捕撈鯷鯡科魚種)或魚塊(可供人直接食用的魚種),然後更少的良心業者選用生態養殖或自己繁殖餌料魚。但遇上了貪小便宜的台灣消費者,還是餵下雜魚這種拼量不重質的養殖魚的價格最對味;所以消費者真的可以置身事外嗎?是誰在鼓勵這個產業去作生態殺手?
有關台灣海洋資源銳減,最常聽到新聞媒體報導主因就是漁民過度捕撈導致,但有生態觀念的人都清楚漁民不過是「最後一根稻草」,可惜漁民族群在台灣早已被嚴重標籤化,所以讓漁民背負這個大黑鍋再也合適不過。

河川水泥化 白帶魚等不到營養鹽滋補

沿近海的基礎生產力,梅雨季節會替沿近海帶來不少營養鹽,好涵養春天的新初稚魚,同時也吸引了許多鯷、鯡科的低階餌料魚靠岸覓食,白帶魚的第一波先鋒軍也悄悄到來。接著中秋節前後的颱風期,豐沛的雨水更將山林溪河的營養鹽大量沖刷入海,加上原先要躲避風浪靠岸的小魚,這樣的環境對白帶魚來說簡直是自助式吃到飽!因此每逢颱風遠離待水色一轉清,漁民與釣客就會全副武裝出動獵魚。
但現在台灣的環境,在河川中上游濫墾濫伐,再以「護岸」為由將其「水溝化」,破壞山川原有的生態面相。加上河川下游與民生廢水汙染嚴重,並將沿海的濕地、藻礁等潮間帶「水泥化」,當棲地受到破壞時,沿近海的基礎生產力必然下降!

蘭嶼的野溪整治工程。攝影:湯谷明。
這種不可逆的環境破壞,全然不是光靠禁漁期、禁漁區可以挽救的。悲劇的是這些工程還都有政府的環評背書,可能我國環評重點仍是開發導向,才導致釀成現今許多不可逆的悲劇。而政府對海洋資源所做的生態補償,往往就是用最低價標的採購案,來四處傾倒黑鯛魚苗。
白帶魚無論是生態階、資源量與族群回復速度,都相較於其他海鮮來得永續,但不代表我們能肆無忌憚地浪費,永續海鮮的永續二字僅是「相對性」永續,畢竟過去有誰會認為迴游魚種的黑鮪會走到今天這一步呢?要讓海鮮能永續利用,也並非單純「吃」或「不吃」的選擇,而是需要我們還牠一個可以安心長大的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