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自師院畢業17年來未曾離開過特教班級,因為對這些孩子有份無法割捨的疼愛與教學責任。孩子一旦掛上「標籤」(障礙身份),猶如心理學比馬龍效應便是一輩子的自我驗證衝突,教育是百年大計更須審慎評估,不能因便宜行事而犧牲專業倫理與程序正義。
教育不應淪為「雞生蛋、蛋生雞」問題|想想論壇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5868
教育不應淪為「雞生蛋、蛋生雞」問題
人氣指數: 514
發佈於 11 月 24, 2016
身心障礙在總人口數中有其一定比例,隨著少子女化趨勢,特教學生(如智障)自然也會逐漸減少,但98學年度至今國中小「學習障礙」學生人數卻呈急遽增加(達五成之多),104學年度已近1.7萬人之多。
因著這些新興特殊需求學生的增加,相關專家學者的領域研究和特教老師的編制也隨之茁壯。如以資源班師生比1:10(或1:8)為基礎,保守估算可陸續新聘570(或700)多位特教老師,另還包括相關專業者(精神科醫師、臨床或諮商心理師)的間接受益,增加其擔任各縣市心評教師初階、進階、高階研習的講師及個督、團督等機會。所以有人說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
特教老師師資培育過程,除了此領域的理論實務外,也有兩至三學分的特殊兒童鑑定與評量,為的是讓教學者了解各類障礙學生鑑定與評量的基本內涵、普遍工具與方法,然因一門課無法和學校專業測驗者(具心評資格的教師、學校心理師等)畫上等號,又需篩出這群特殊需求學生或如上所言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政策擬定與執行者強推100%特教老師皆為心評人員的霸權作法下,不具合格心評認證的老師仍被行文要求去對疑似學習或情緒問題的學童進行資格鑑定並撰寫報告,再交由校內具心評資格的教師簽名即可,而此現況並未讓家長事先充分瞭解並徵求同意…試問此流程是否嚴重影響父母對教育單位的信任、能否保證其測驗品質與符合專業倫理?
余自師院畢業17年來未曾離開過特教班級,因為對這些孩子有份無法割捨的疼愛與教學責任。孩子一旦掛上「標籤」(障礙身份),猶如心理學比馬龍效應便是一輩子的自我驗證衝突,教育是百年大計更須審慎評估,不能因便宜行事而犧牲專業倫理與程序正義。錯誤拒絕比錯誤接受更嚴重,來判斷孩子是否屬特殊需求學生等類此「兩害相權取其輕」、「寧可錯殺一百也不願縱放一人」的醫療思維就等於先宣判孩子有障礙,然回歸當初選擇「經師人師」工作的初衷,為何我們教育系統不能嘗試去深讀學生個人所擁有的美麗心田與優勢能力,並設法透過生活教育途徑與同儕支持網絡的努力,讓他(她)們有機會領悟到生命種種缺憾背後的正向意義且能享受其所帶來的甘甜呢?
現任教育部長亦出身基層的國小老師,或許能深切體認「有教無類」的崇高精神。雖然這些孩子在心理、行為或學習上「疑似」(測驗值在信賴區間者)遇到困境,但教育工作者不一定非要給一個具體的障礙身份,他(她)們才能享有所謂多元的個別化教育或輔導服務。在這個什麼事都可能發生的世代,學校單位應該能提供更多理解與包容、留更大合理空間給各種不同天賦的孩子,否則我們可能正活生生扼殺了未來藝術家、設計師、專門職人和領袖。平心而論,疑似學生在被轉介鑑定前,導師們如能多想想,其教學方式、班級經營、評量標準、輔導技巧(傾聽、同理、安慰)等,有無需要再多元化或精進之處。也許動念之間,這些孩子未來人生就會不一樣。
最近網路上流傳一部短片,其中談到孩子如果像一條魚,不應該再被制度和政策逼迫去爬樹、去參加長跑比賽、去接受標準化測驗來證明自己是笨蛋…縣市教育局這樣陳腐的身心障礙學生鑑定制度,是否也該改革了。
資料來源: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年度特殊教育統計查詢。取自:www.set.edu.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