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隻字片羽○雪泥鴻爪○】



○○○○○○○○○○○○○○○○○○

既然有緣到此一訪,
何妨放鬆一下妳(你)的心緒,
歇一歇妳(你)的腳步,
讓我陪妳(你)喝一杯香醇的咖啡吧!

這裡是一個完全開放的交心空間,
躺在綠意漾然的草原上,望著晴空的藍天,
白雲和微風嬉鬧著,無拘無束的赤著腳,
可以輕輕鬆鬆的道出心中情。

天馬行空的釋放著胸懷,緊緊擁抱著彼此的情緒。
共同分享著彼此悲歡離合的酸甜苦辣。
互相激勵,互相撫慰,互相提攜,
一齊向前邁進。

也因為有妳(你)的來訪,我們認識了。
請讓我能擁有機會回拜於妳(你)空間的機會。
謝謝妳(你)!

●●●●●●●●●●●●●●●●●●



2016年9月11日 星期日

跟上國際生態旅遊腳步 台灣西岸濕地「錢」力無窮


http://e-info.org.tw/node/118227

跟上國際生態旅遊腳步 台灣西岸濕地「錢」力無窮

文字大小
 109  1 Share1 

 

2016中國環境記者濕地踏訪系列報導(二)
本報2016年9月9日嘉義訊,鄒敏惠報導
天氣還沒轉涼,嘉義鰲鼓濕地已迎來今年第一隻從北方遠道而來的嬌客——鸕鶿,揭開秋冬賞鳥季的序幕,當地三年238萬產值的生態旅遊業,重頭戲也即將登場;而在彰化的芳苑濕地,雖不比鰲鼓的國際級鳥類生態,卻以「牛車採蚵」傳統漁法獨步全台,不僅獲得縣府收錄為無形資產,更在近幾年轉型生態旅遊,每年遊客人數不斷增加,去(2015)年吸引2萬5000人造訪,證明台灣西部沿海的生態「錢」力。
民眾在芳苑濕地坐牛車體驗採蚵,就能替文化資產保存盡一份心力。攝影:鄒敏惠。
讓無形資產長存 「海牛車」帶出蚵農笑容
「要挖深,呈U字型」彰化芳苑濕地潮間帶的週日下午,一組組遊客正起勁的挖著蛤蜊,但靠近一看,怎麼這群人挖出來的土壤跟其他人長得不一樣?「這樣不僅更容易挖到蛤蜊,還可以看生態指標,」簡單的掘土動作,竟藏有這麼多學問。手拿麥克風的解說員講的正起勁,響亮的嗓音傳遞的是一份對環境的溫柔關懷。
採蚵相當辛苦,生態旅遊時卻見漁民的笑容。攝影:鄒敏惠。
這裡是台灣潮間帶面積最大的濕地,近千公頃的養殖牡蠣地現身其中,孕育出特殊的「牛車採蚵」文化。就如同行人出版社《討海魂:13種即將消失的捕魚技法,找尋人海共存之道》書中所描述,牛車來回於海中蚵田,一來一往,隨著大海每日固定的漲退潮,漁民或採蚵或帶團,以另一種面貌依附著自然生活。
「坐上(牛車)來就不要談辛苦」,嫻熟的駕馭一頭台灣赤牛走入海中道路,蚵農的話語中透露出對牛的特殊情感,不輸農耕民族尊敬耕牛的文化。彰化縣無形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今年召開首次會議,「牛車採蚵」獲列入風俗類保存項目。這或許要歸功於車隊召集人,芳苑文史工作者魏清水。
拿著麥克風一邊注意遊客動向,一邊講解濕地生態,偶爾還要接起電話,原來是下一團打來預約。一年到頭難道不得閒嗎?魏清水說,以環境為考量,每一次出團的人數以140人為上限,每年4-9月就是一般人口中的旺季,但全年差異不大,收益相對平穩,地方居民的年收甚至可增加30%,實是不無小補。
歷經十年奔走,目前芳苑與王功計有八支海牛車隊,每逢假日遊客絡繹不絕,不只是搭牛車,採蚵、烤蚵、摸蛤蜊等體驗活動受到大小朋有的喜愛。魏清水表示,去(2015)年遊客總數達2萬5000人,今年遊客數目前已有2萬多名,有信心打破去年的紀錄。而遊客組成仍以台灣客為主,外國遊客只佔一成,產官學研佔兩成,與鄰近王功地區的「一條龍」觀光模式有相當大的差異。
芳苑海邊的養蚵產業。攝影:鄒敏惠。
不過,幾個月前曾傳出縣府立牌禁止的消息。民視新聞報導,彰化縣府農業處今年7月份擺出公告,禁止在泊地(簡易碼頭或出海道路)進行任何非屬漁業活動的行為,還特別指明觀光,遊憩等行為。根據中國時報報導,此舉一度引起海牛車業者的不滿,更讓魏清水懷疑「有暗盤在運作」。不過縣府也出面緩頰,表示將與城市暨觀光發展處、文化局研議尋求共識。
事隔近兩個月,經本報記者詢問,農業處漁業科科長丁宜君表示,牛車因以獸力驅動,不屬於動力機械,並無違法。丁宜君澄清,縣府如今在當地的告示牌僅加強遊客的安全宣導,並沒有禁止海牛車。
魏清水致力於推展生態旅遊,保存古漁法。攝影:鄒敏惠。
嘉義「鳥地方」賞鳥文創  三社區同心維護國際級景觀
往南來到嘉義的鰲鼓濕地,一眼望去是一片汪洋,水嚐起來雖是鹹的,卻是既非湖泊也非海洋的特殊濕地型態,也是冬候鳥遠道而來必定造訪之處。遊客在這裡能「親水」卻不能接觸水域,說近不近,說遠不遠的安全距離,讓這塊濕地成為台灣賞水鳥最方便的地方。
時序入秋,今年第一隻冬候鳥的紀錄卻不是出自鳥友,而是林務局特訓的專業解說團隊,以在地的優勢自發性進行生態監測的成果。
生態旅遊必須得到社區的認同,才能永續推動。圖為「鰲鼓濕地森林園區生態旅遊服務窗口」執行長蔡淑麗。攝影:鄒敏惠。
「自己的濕地自己管」,不分平日假日,這一群15名解說員擔綱起巡護員的重任,只要有空閒時間,便自動自發勤加巡視、監測,無異於是保育的利器。
野fun生態實業公司總經理賴鵬智表示,生態旅遊資源的維護與監測,最需要在地人的配合,才能保障濕地內的自然資源得以永續利用。
林務局嘉義林管處三年前開始輔導當地三個社區——港口社區、鰲鼓社區、四股社區——發展生態旅遊,進行一系列的培訓課程、遊程規劃、行銷、生態監測、棲地經營等工作。
在林管處的輔導下,當地成立「鰲鼓濕地森林園區生態旅遊服務團隊」,提供導覽解說、品嚐風味餐、休閒魚塭體驗活動、自行車漫遊、觀賞早期漁具展示與解說等服務,事後業者會提撥回饋金進入「嘉義縣東石鄉環境保育及社會公益基金」專戶,三年下來已累積了8萬餘元。
「回饋金」與單一窗口的設計,當地人不但有機會成為政府認證的解說志工,穿上嘉義林管處的背心解說家鄉生態,社區家庭主婦還可以藉此貼補家用,同時監測調查生態旅遊核心物種,以利政府進行後續長期的數據監測。
加入生態旅遊策略聯盟的業者,必須繳交回饋金,將生態旅遊的部分產值回饋社區。圖為漁具展示業者蔡金露。攝影:鄒敏惠。透過設立獨特的生態旅遊策略聯盟,鰲鼓社區將生態與旅遊緊密連結。攝影:鄒敏惠。
解說員黃月英本身是一位社區媽媽,當初為了參加300小時的訓練課程,遭到婆家和老公的不諒解,近幾年以濕地的自然素材創作,發揮巧思融合在地特色,製作各種精巧可愛的商品,除接解說的收入外又有一小筆利潤,也讓原本不支持「鰲鼓濕地森林園區生態旅遊服務團隊」的家人改口,對她另眼相看。
解說員林火文則拿出一本本攝影集,裡面全是幾年來進行鳥類監測所拍攝的照片,當中不乏精彩的畫面,卻也不時夾雜幾張失焦的作品,想是當初學習攝影的練習之作,卻仍如寶貝般製作成攝影集收藏至今,這份工作帶來的成就感不言可喻。
解說員黃月英有雙巧手,利用自然素材進行藝術創作。攝影:鄒敏惠。

保育有助在地經濟嗎? 林務局:濕地服務皆納入考量

「透過在地保育,才有可能成功。」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副處長楊瑞芬昨(6日)與兩岸媒體座談時如此表示。
中國「十三五」規畫表態將展開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退耕還地等工作,但仍面臨工業污染、澇災等問題。有鑑於此,在陸委會的邀請下,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舉辦2016年「兩岸新聞交流——來台專題採訪濕地保育」,八位中國媒體人用十天的時間走訪台灣西部海岸,交流、考察兩岸濕地保育現況。
面對中國媒體連番對於保育經費的投入與回收、周邊商品行銷模式等「錢」的層面發問,楊瑞芬回應表示,2010-2015年每年投入維護費用約2000萬元,社區生態旅遊收入每年約101萬元。不過楊瑞芬也強調,其實回收的不只是看得到的收入,還有國人休閒遊憩對身心健康的益處,雖然無形,卻也是濕地提供的服務,政府推動相關計畫也會納入考量。
林務局嘉義林管處副處長楊瑞芬。攝影:鄒敏惠。中國媒體人來台參訪濕地保育。攝影:鄒敏惠。
現場也有媒體關心,在地保育推行了三年,累積了不少監測數據,當地生態是否越來越豐富了?楊瑞芬則坦言,從台灣的大環境來看,物種數量其實是下滑的,而開園至今,因為水位的變化,鷸鴴科和雁鴨科的數量也有所改變,因此需要人為介入做棲地營造,未來也不排除與地主台糖公司商議相關合作方式,擴大推動保育工作。
給彼此留條活路 賞鳥做保育接軌國際
台灣西南沿海生態豐富,卻也相當脆弱。隨著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總幹事施月英的腳步走訪海岸,這裡的土壤因鹽化而蒼白,還瀰漫著一股惡臭;在工業區環伺之下,白海豚在這個二氧化鈦和聚乙烯的國度求生存,當年不曾缺席的「西瓜季」盛事早已為世人淡忘。
與對岸媒體分享經驗,施月英大膽宣告:「我用白海豚來保護漁民。」她表示,只要劃定保護區,就必須做水質監測,只要海洋生態改善,就能保護到漁民。
不過,劃設保護區後的經營管理也不容易。賴鵬智提醒,生態旅遊的配套措施很重要,不論是民間自動發起還是政府有意推廣,整體性的長期規劃才是關鍵。賴鵬智十分肯定芳苑濕地海牛車的生態旅遊價值,但也認為,獨一無二的在地生態旅遊特色資源,更應該善加利用與維護。他期盼該地能強化周邊社區參與的相關制度、成立社區解說體系,增進社區參與,縣府則不要以零散、促銷式的活動以為協助。不過賴鵬智也表示,每個社區都有自己的特色,某地方的成功案例也不能一體適用。
儘管跌跌撞撞,每一次的嘗試都在累積經驗。聯合國在2014年的世界候鳥日上,首次將永續觀光產業與500億的全球候鳥保育工作接軌,透過觀光旅遊業創造當地商機。台灣以鰲鼓濕地社區替永續生態旅遊的定義寫下最佳註腳,未來的後起之秀也相當令人期待。
賞鳥也能促進保育,何樂而不為。攝影:鄒敏惠。
※編按:完成十天濕地保育的參訪後,9月10日中國記者們將在「咱的坔咱的家——兩岸濕地保育之媒體觀察」分享會,與台灣濕地專家對談,雙方會激盪出什麼火花?歡迎報名參與 https://goo.gl/UftrJI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