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隻字片羽○雪泥鴻爪○】



○○○○○○○○○○○○○○○○○○

既然有緣到此一訪,
何妨放鬆一下妳(你)的心緒,
歇一歇妳(你)的腳步,
讓我陪妳(你)喝一杯香醇的咖啡吧!

這裡是一個完全開放的交心空間,
躺在綠意漾然的草原上,望著晴空的藍天,
白雲和微風嬉鬧著,無拘無束的赤著腳,
可以輕輕鬆鬆的道出心中情。

天馬行空的釋放著胸懷,緊緊擁抱著彼此的情緒。
共同分享著彼此悲歡離合的酸甜苦辣。
互相激勵,互相撫慰,互相提攜,
一齊向前邁進。

也因為有妳(你)的來訪,我們認識了。
請讓我能擁有機會回拜於妳(你)空間的機會。
謝謝妳(你)!

●●●●●●●●●●●●●●●●●●



2019年5月19日 星期日

石虎保育在地觀點 「大貓公」的鄰居們怎麼看自治條例?


https://e-info.org.tw/node/218057?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b9c23c7f11-EMAIL_CAMPAIGN_2019_05_08_03_56_COPY_01&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b9c23c7f11-84956681

石虎保育在地觀點 「大貓公」的鄰居們怎麼看自治條例?

2019年05月18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苗栗古地名「貓裏」,取其音近似當地平埔族原住民道卡斯族巴利社(Bari),意思是平原,當人類居住在苗栗的平原以前,被客家族群稱為「大貓公」的石虎,就已經在苗栗的淺山一代定居多年,隨著城市開發、文明發展,人類的活動範圍擴大,而石虎仍然在那,造成人獸侵擾的事件,誤捕誤傷、路殺亡魂時常躍上檯面。
由苗栗縣政府提出的《苗栗縣石虎保育條例》草案,縣議會第四審查會預計23日展開法案逐條討論,能否過關成為全國矚目焦點。
然而,對地方居民而言,這也許不是贊成或反對如此簡單的二分法,他們如何認識石虎?對於石虎保育有什麼想法?實地走入苗栗的觀光勝地三義,當地除了以木雕藝術揚名國際,同樣也是石虎棲息的淺山地區,當地民眾又怎麼看?
石虎的棲地與人類高度重疊,圖為誤捕後野放的石虎。苗栗縣政府農業處自然生態保育科提供
石虎的棲地與人類高度重疊,圖為誤捕後野放的石虎。苗栗縣政府農業處自然生態保育科提供

服務業青年:石虎不只是苗栗的石虎,而是台灣的石虎

「沒有看過石虎啦,沒看過才正常,野生動物哪有那麼容易看到。」一名20多歲的服務業青年表示,雖然研究調查都說苗栗的石虎密度最高、數量最多,「但是其他縣市也有,台中之前花博我也去,全台灣各地大小開發案那麼多,為什麼就只有苗栗居民要負擔這個責任」
他認為,其他縣市石虎那麼少,更應該要保育,結果只有苗栗在替石虎煩惱,想著怎麼保育。「石虎不只是苗栗的石虎,而是台灣的石虎。」他質疑,其他縣市的人就能享受繁榮的工商業的發展成果,我們想要過那樣的生活就非得搬到其他縣市去工作,「人愈少當然對石虎愈好,不過事情都有一體兩面,網路上的酸民常常說苗栗居民不保育石虎,但那些人又做了什麼呢?」

40多歲自營商老闆:石虎能不能成為地方觀光發展助力?

「我當然希望觀光客愈多愈好啊,這樣生意也會變好。」一位不願具名的自營商負責人說,自己常到別的地方玩,順便看看別人觀光怎麼發展,三義這裡有很好的文化歷史,還有好山好水的自然景觀,雖然這幾年觀光客是有比較少,「但之前卓蘭鄉就有想把石虎當作觀光宣傳,成為地方特色,結果被放上網路就被罵。」
他認為,要像猴硐貓村那樣把石虎變成觀光特色並不容易,「連我們在地人都沒見過了更何況觀光客」?他說,野生動物說不準,復育能不能成功也是未知數,「石虎本來就是野生動物,不是我們說要怎樣就能怎樣的」。
當地居民說,許多人家都會養雞鴨,多只有幾十隻供自己使用。孫文臨攝
當地居民說,許多人家都會養雞鴨,多只有幾十隻供自己使用。孫文臨攝

50多歲公職人員:「開路變得方便,人口反而外移。」

「我是在三義土生土長,住五十幾年了,也從來沒有見過石虎。」一位不具名的公職人員受訪時說,很小的時候確實聽父母講,有見過石虎,上一代居民在山邊務農的時候可能都有見過,但那至少都是四五十年前的事情。他表示,現在的苗49線,當時都還不是柏油路,「而且魚騰(現稱龍騰)這一代也沒有車站,居民們都是搭火車,到這裡再從火車上跳下來。」
他認為,後來隨著時代開發這一帶的路開了好多條,也都變得愈來愈大條,這一代變得很方便,「不過龍騰村的居民卻反而少了,小時候我讀國小的時候,小學有一百多人,現在大約剩不到五十個,變成分校。」
他表示,這幾年務農的人也不多,只是鄉下地方,大家都會在家前庭後院養雞,他說「大該養個幾十隻,沒在賣就供自家裡吃」自然也就沒有什麼雞舍,他說從小到大這麼多年,也很少聽到石虎偷吃雞,石虎是夜行性野生動物,看到人、車那麼多,也不會下來這裡,應該住到比較山上的地方去了吧。
「知道有石虎保育條例,但沒有太深入去了解,我知道前幾年裕隆要擴廠的時候,有一些動保人士去抗議,後來就沒有擴廠了,企業公司有他們需求,也很難真的說要阻止,但我想開發也不會到這裡來。」
DSC_0071
竹森社區石虎資料館,是全台灣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的石虎資料館。孫文臨攝

70多歲退休校長:石虎有生態意義,也有文史價值

竹森社區發展協會卸任理事長鍾兆良,從校長職退休後開始地方文史調查,他說明「竹森村的舊地名叫『貓公坑』,我問了村裡的很多耆老,但大家都不清楚這名子怎麼來的。」後來問到一位87歲長者告訴他,貓公坑的名字可能從爺爺的時代就有了,「如果他爺爺大他40歲,那等於是120年前就有的名字」。
「老先生告訴我,那種貓不是平地常見的家貓,而是一種山上的大貓公,也就是石虎。」他認為,因為是其他地方比較少見到的「貓」,這一帶才會稱為「貓公坑」,後來他開始參與社區營造後,就租用了竹森村劉家無人居住的荒廢紅磚厝,用了1300萬進行整修,並借助石虎專家陳美汀和政大學生協助,「竹森村在2014年有了全台灣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的石虎資料館」。
鍾兆良並和研究團隊合作,去租借紅外線攝影機架在村裡的竹林,確實拍到了石虎蹤跡;不只是石虎,還有藍腹鷴、白鼻心、穿山甲等野生動物,他說,「石虎是食物鏈的頂端,代表物種多樣性的完備。」他說,除了生態的意義,對竹森社區來說,石虎還有文史意義,如果石虎消失了,那麼貓公坑的名字可能也就漸漸消失。
竹森社區石虎資料館創辦人、竹森社區發展協會前理事長鍾兆良。
竹森社區石虎資料館創辦人、竹森社區發展協會前理事長鍾兆良。孫文臨攝
石虎資料館營運至今已經五年餘,除了讓竹森村民有機會認識石虎、認識家鄉,也成功讓村裡的農戶願意轉做無毒農業,透過平均每周一場的石虎資料館的導覽解說,也讓外地遊客有了解石虎的機會,「直接談保育太嚴肅,但至少先了解。」鍾兆良說。
他指出,這些拜訪竹森村的遊客,也會購買農事產品「貓公米」、「薑黃粉」等,進一步回饋給村民和社區,經費可以讓資料館周遭設施更完善,也能做為社區活動經費,「不只是生態完善,石虎資料館也可以進行環境教育、農村再造、社區營造等多元的價值。」他說,石虎資料館已經取得環境教育認證,未來希望能借助水保局的農村在生計畫,進一步修築資料館外圍的生態池,並取得環教場域的認證,讓竹森社區持續與石虎共生共榮。
對於保育自治條例,他不願多談,「其實不管有條例沒條例,我們都已經在做了,而且做了很多年,未來也會持續做下去,就算沒條例,還是可以做石虎保育。」
鍾兆良說,除了生態的意義,對竹森社區來說,石虎還有文史意義。孫文臨攝
鍾兆良說,除了生態的意義,對竹森社區來說,石虎還有文史意義。孫文臨攝

80多歲藝術家:藝術之鄉不是開發而來的,好山好水才是三義的特色

對於石虎保育,年過8旬的台灣藝術博物館創辦人吳照夫說,「雖然我是沒看過石虎,但我知道三義的觀光之所以能夠吸引遊客來訪,是因為我們這裡的好山好水,三義的木雕揚名國際,是藝術之鄉,這才是三義真正的優勢所在。」他說,再怎麼開發也不會比台北繁華,也不該是這樣,對三義的觀光來說,愈開發是愈死。他強調,過去也不是沒有開發過,好幾個地方都賣給財團去整地去蓋住宅區,結果有沒有比較繁榮?三義居民都看在眼裡。
吳照夫表示,他在三義生活了那麼多年,是第一批的三義木雕師,看著這裏從淺山小城轉變為國際性藝術匯聚之處,之所以能培養出如此豐富的藝術人才,除了豐富的人文歷史,自然景觀也非常重要,「沒有這樣的空氣,就做不出這些藝術品。」他說,他們家族再三義已經6代,自己的小孩、兒孫也有各自的成就,也許未必留在三義,「每一個人本來就有各自的理想,會有不同的選擇,這不該是讓石虎絕種的理由」。
DSC_0156
三義木雕師傅、台灣藝術博物館創辦人吳照夫(左)。孫文臨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快來媒體小農灌溉環境資訊中心吧!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孫文臨
又名小鹿,經常把筆搬來搬去,喜歡潛水、爬山、旅行、音樂、文學、電影、煮咖哩、吃甜點...族繁不及備載。身而為人有點抱歉,也以鹿刻Luke為名寫字,努力辨識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