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info.org.tw/node/218010?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fe480a6b42-EMAIL_CAMPAIGN_2019_05_08_03_56_COPY_01&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fe480a6b42-84956681
小溫泉拚地熱發電?知本泓泉渡假村開先鋒 行政流程不卡關
【地熱加溫】系列報導2
【地熱加溫】系列報導2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文姿報導
清水地熱電廠從1981年正式運轉,成為台灣第一座地熱電廠。但1993年清水地熱關廠後,地熱陷入近25年的休止符,直到2018年3月,台東泓泉溫泉渡假村以30瓩的地熱系統併聯發電、成為台灣地熱再出發的首例。
泓泉的地熱發電模是利用現有溫泉資源,除了發電、還能幫過熱的溫泉水降溫。少了挖地熱井的成本,看似簡單又一舉數得的發電模式,能夠複製到其它溫泉飯店,成為帶領地熱發電向前衝的小小兵嗎?關鍵就在經濟效益。
程序關卡有突破 能源局簡化流程
2015年起,泓泉就與地熱機組設備商開山安葆公司合作,籌畫地熱發電,到2018年取得設備登記、併完成綠電躉購。卡關最嚴重的不是技術,而在行政程序。
開山安葆總經理溫世光回想,除了能源局和台電,光是在地方政府就有建管、溫泉管理、土地管理等不同單位要面對。地方官員都是第一次接到這類申請,毫無前例可循,只能在不斷的溝通中尋找解決方式。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溫世光說,之後業者再申請時,有表單、流程可循,至少省下一半以上的時間。能源局也承認,第一例確實花了較長的時間,對此,能源局正在將簡化的標準流程請縣市政府確認中,之後各地申請者參酌程序辦理會更簡便。
資源、合法、經濟三考量 下一個泓泉難尋
行政流程簡化了,但要找下一個泓泉還是不容易。溫世光說,第一是要有足夠的自然條件,如溫泉溫度、水量,以知本地區為例,內溫泉符合,但外溫泉不符合,這就少掉一半了。
其次是水權與土地使用權的問題。溫世光指出,就像鐵皮違章屋頂不能加蓋太陽能板一樣,有些溫泉業者也有用水、用地不合法的問題,無法取得證照。
第三是水量,溫泉地熱發電用水量大。法規已經針對有回注井的地熱發電,降低溫泉水使用費。泓泉飯店總經理胡邱樑指出,地熱如果有回注井,水費是1度0.5元,但一般溫泉業者並沒有設回注井,而是將發過電的溫泉水供作泡湯用,費用是1度9元,要為發電而增加用水量並不划算。
溫世光說,三個條件算下來,能符合條件的溫泉飯店所剩不多,雖然有不少人表示有興趣,但都尚未定案。
從小溫泉認識地熱 為大型地熱鋪路
台灣地熱資源發展協會秘書長王守誠提醒,小規模的發電機組發電效率差,而且小溫泉業者的熱源通常來自淺層、壓力小容易枯竭,彼此也會相互影響。就放大規模來說,還是要靠深層的大型地熱開發計畫。
不過,從社會參與的角度,王守誠還是很贊同小型溫泉地熱的發展。他認為這可以先讓大眾了解地熱,等更有經驗、更有信心後,就可以邀集更多人合資蓋較大的公民地熱電廠。
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范建得則從經營模式上來看,認為規模太小的地熱發電,會面對結垢、設備腐蝕等經營管理上的問題,很難長久。他以參與能源國家型計畫(NEP2)的經驗指出,NEP2團隊正在試圖引入區塊鏈技術,看能否能將專業電廠管理與電業公司經營區分開來,找出可長久的商業模式。
范建得表示,地熱可以24小時發電,作為電力基載。小到幾十瓩、大到百萬瓦,化整為零,這種分散式、又穩定的電力來源非常符合國家能源安全的概念。但對於地熱要占上國家能源配比的一部分,還有許多關卡。現階段大家對地熱還有疑慮,不妨從1-2MW的地熱開始,結合小型社區與儲能,組成電力自主的低碳社區,讓民眾看到能源自主的實例,這會是地熱的最大價值。(系列報導2/4,未完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