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隻字片羽○雪泥鴻爪○】



○○○○○○○○○○○○○○○○○○

既然有緣到此一訪,
何妨放鬆一下妳(你)的心緒,
歇一歇妳(你)的腳步,
讓我陪妳(你)喝一杯香醇的咖啡吧!

這裡是一個完全開放的交心空間,
躺在綠意漾然的草原上,望著晴空的藍天,
白雲和微風嬉鬧著,無拘無束的赤著腳,
可以輕輕鬆鬆的道出心中情。

天馬行空的釋放著胸懷,緊緊擁抱著彼此的情緒。
共同分享著彼此悲歡離合的酸甜苦辣。
互相激勵,互相撫慰,互相提攜,
一齊向前邁進。

也因為有妳(你)的來訪,我們認識了。
請讓我能擁有機會回拜於妳(你)空間的機會。
謝謝妳(你)!

●●●●●●●●●●●●●●●●●●



2019年5月25日 星期六

林吉洋/5月母親節月,關注大台北的母親河——淡水河


https://e-info.org.tw/node/218148?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913a3fa603-EMAIL_CAMPAIGN_2019_05_08_03_56_COPY_01&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913a3fa603-84956681

林吉洋/5月母親節月,關注大台北的母親河——淡水河

2019年05月24日
文:林吉洋
5月20號,豪雨襲擊北台灣,淡水紅樹林淹水的畫面在電視重複撥放,河岸山坡地過度開發的舊問題再次上演,因為土地開發增加的地表逕流,造成狹隘的河岸平原排水不及。
對照來看,5月是母親節的月份,大台北市民剛剛度過溫馨的母親節,卻從未去關注另一個意義上的母親,大台北的母親河—淡水河。人與河流的關係,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危機?值得我們省思。
淡水河的夕陽陪伴過無數台北人的假期回憶,待淡江大橋完工後,淡水夕照將徒存追憶。林吉洋攝。

淡水河,北台灣最重要的河流

淡水河是台灣第三長的河川,僅次於濁水溪與高屏溪,全長159公里,流域面積2726平方公里,三大支流大漢溪、基隆河、新店溪,流域主要經過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與桃園市。
不過淡水河發源地卻是在新竹大霸尖山,而支流新店溪的上游,集水區卻有來自宜蘭的山脈水,也因此淡水河系,遍佈六縣市,堪稱北台灣最重要的河流。
為了瞭解母親河的動態,筆者特別訪談淡水河守護聯盟發起人、社區大學河川講師陳建志,讓5月的母親節,我們也對大台北的母親河抱持一份感恩的心。

食指繁浩的母親河

淡水河流域,滋養的人口達800萬人口,其中支流大漢溪飲用水人口桃園200萬加上板新水廠120萬人口,合計320萬。新店溪上游青潭堰、直潭壩合計供應新北市280萬人加上台北市260萬人口,扣除掉3%的陽明山高地區,合計滋養超過500萬人口。
淡水河流域長達159公里,可追溯到大漢溪發源地,屬於雪山國家公園的品田山。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面對大台北最重要的淡水河系,長年關注淡水河流域的陳建志感嘆道,淡水河是台北發展300餘年最重要的生命載體,作為大台北的母親河,淡水河其實是一條環境嚴重超載的河流。負擔很重,超乎絕大多數台北人的想像,
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人類把河流當成「沒有感覺的工具」,而不是一個眾生萬物的生命永續載體,所以才會演出幾近無知的方式去利用河流。
陳建志形容:
就像是不肖子一樣,去忤逆母親河的意願,而任意取用、任意踐踏母親河的寬容。而要去守護母親河的健康,最重要還是人必須修補人與河流的關係。
陳建志提到,大部分人認知河流遭遇的問題是污染,但目前淡水河系面對的問題遠比污染複雜。陳建志分析有三:第一、人類對於河流流域的過度侵占,讓河流失去可以自由伸展活動的空間。第二、流域內土地的過度開發,造成流域內承受的環境承載超量,民生供水與污水處理、地表水逕流排放都是一個問題。第三、淡水河的生態系統崩解,幾乎已經是不可逆的損失。
由於不動產市場炒作,河岸第一排景觀住宅成為新的市場寵兒,無形中也不斷增加河岸土地的開發壓力。林吉洋攝。

基隆河貿然解禁,風險無人承擔

4月30日記者朱淑娟報導〈基隆河土地開發解禁,陷水患於更大風險之中〉,「基隆河解禁」(註)實際受惠的是上游的土地開發業者與建商,開發之後把增加的地表逕流與排水問題,轉嫁到整個社會的災難風險成本。
朱淑娟提醒:「基隆河水患頻傳,是淡水河風險最高的支流」。然而,這條新聞背後的環境衝擊性,與它受到公眾關注度不成比例。
陳建志補充說道,基隆河上游在平溪瑞芳一部分,而中游在基隆汐止,下游來到內湖南港、松山、中山、士林北投地區,然後在社子島匯入淡水河主流。基隆河集水山脈含括台北五大山系其中之四:包括大屯山、七星山、五指山、南港山系。
陳建志回顧,2001年「納莉風災」造成百人死亡,台北市近半成為水鄉澤國,以及更早的1997年「林肯大郡」崩塌事件,慘痛的災難代價,是基隆河設置開發禁令的關鍵因素。
陳建志認為,在選前對「土地開發」釋放利多的舉動,一部分是為了中上游大批土地開發業者解套。宣布基隆河解禁之後,基隆河中游的山坡地開發壓力將增大,特別是山坡地當中有許多回填的廢土場再開發、生命園區,有許多是超過十公頃的土地將因解禁而得以變更開發。其造成的環境後果,將會由下游的人口稠密區承擔。
基隆河集水區域甚廣,沿途流經台北市人口最稠密地區,如果不知節制的貿然開發,依照流域上下游的整體連動性,加上極端氣候的威力,恐怕不容樂觀。
由於城市缺乏綠地與市民休憩空間,我們不斷向河川索取土地,大量擴充河岸並人工化,不僅壓縮河流導致風險,更使得河流自身的生態系統被阻斷。圖片來源:新北市政府。

土地開發是淡水河最大的壓力來源

除了基隆河,淡水河流域各處暗潮洶湧。從淡水河出海口往上游檢視,有淡江大橋工程、也有淡北道路開發案進入環評程序。而由於受惠於前瞻計畫龐大的預算提供地方政府申請,各地方政府都希望能夠透過提案分一杯羹,也因此新北市政府先後爭取第一漁港「填海造陸」的景觀計畫。而已經改造完成的淡水金色水岸,將淡水捷運站向外擴充將近兩公頃土地,將帶來未知的環境衝擊。
最近引發爭議的淡北道路,為解決淡水大量人口往台北的壅塞問題,新北市政府在淡水河岸開闢新路,更引發擁護開路與反對開路兩派分立,從環評會議、一路辯論到網路輿論戰場
淡水河北側沿河平面道路(淡北道路)示意圖。新北市府提供。
往更上游,淡水河與基隆匯流處有社子島的開發,假使社子島要做高強度的開發,勢必要墊高地表八公尺,堤防增加九公尺。也引發都市計畫學者反對,認為貿然開發易淹水的洪泛平原,工程之控制洪水能力有其極限,歷來無數大型災害卻也叫不醒裝睡的官僚與專業者。
而每到選舉勢必要炒作的關渡平原開發議題,象徵著大台北最重要的洪泛平原滯洪區也無可避免成為開發派的標的。

環境風險全民分攤,守護河流公民有責

陳建志提醒,例如淡水河沿線洪泛平原周邊的低勢地區,大部分都是舊的城區,一旦市府在低地淹水潛勢區開發,往往將土地墊高同時造成新的低窪地,又或者開發山坡地,這些增加的地表逕流與新的低窪地形,將造成排水困難,衝擊的將是周邊現有城市居民的安全。
盤點一下,淡水河流域陷在各個環境抗爭戰場的膠著狀態,然而卻缺乏一個總體的河流教育與環境倫理,才會陷入各個戰場各自為政的狀態。為了避免淹水造成的生命財產安全損失,務必要公眾參與並了解。
河流有其滋養萬物的生態載體功能,除了平時的供應水源,河流也需要空間去伸展變化,自然排除河道淤積。然而台北的發展過程,曾將淡水河岸當成垃圾桶,淡水河沿岸至今還有三重、蘆洲的垃圾山尚未清除。
2018年新北市五股二重疏洪道下仍可見到新廢棄物。圖片來源:公視《我們的島》節目—【穿梭島嶼20年 河流篇】變遷 淡水河。
而為了向淡水河爭地,我們收束河流蓋起高堤防,廣闊的洪泛平原被填平,變成新的大直重劃區,為了加速排水,又把河流截彎取直,把原本寬闊河道束縛起來,蓋起超高堤防,一旦大水來臨增加河流的衝擊力道,將問題丟給更城市更下游。
對河流的思維不改變,每年大筆的治水的預算也是徒然,但是淡水河的問題又為何格外複雜?

淡水河屬中央管河川,但地方政府各自為政

陳建志指出,淡水河流域是大台北最重要的都會人口稠密區,淡水河亦為跨縣市的中央管河川,照理應該由中央出面協調,訂定類似「總量管制計畫」的控管政策。但很遺憾,由於地方政府強勢,中央單位往往無法直接去干涉直轄市政府的河川政策。
例如前瞻計畫應該是水環境的改善,卻成為地方政府用來填河造陸、增加河岸景觀,或是討好選民的河邊運動休憩場所,實際上卻增加河川環境承載力、增加河流環境風險的不負責任的決策。
由於中央不願意強勢介入,負責管理淡水河流域的水利署第十河川局層級不足,無法約束直轄市政府,使得「流域綜合治理」在淡水河流域徒存虛名。中央河川管理單位水利署制定「出流管制與逕流分攤」完全沒有有效的約束力,陳建志形容就像是「沒有牙齒的老虎」。

上善若水,把河岸還給河流

上善若水,也供養眾生萬物。淡水河不只專屬於供養人類,惟因人類有萬物之靈,更應有自覺去妥善保管使用上天賜與的珍貴水資源。
淡水河並不只是為人所用,淡水河作為一個生態系統,還有其他必須承載的生命存續責任。然而,淡水河流域內,各地方政府為開闢市民活動空間,不斷在流域行水區裡面增建棒球場、籃球場等各式運動處所、鋪設車道,導致河岸該有的生態系統人工化,生物的範圍被阻斷以及零碎化。
河岸山坡地蓋了一大堆房子,建商把錢賺走之後,留下交通堵塞與淹水問題。行政首長為討好民眾、討好市民,增加淡水河的負擔,到最後為環境風險付出苦果的時候,市民只能在網路上抱怨水利公共建設不足。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城市的發展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卻失去自我節制的反思能力,留下自然生態環境喘息的空間,而忘記整體環境必須付出的公民責任。
陳建志認為,當務之急是重建人與河流的關聯,唯有反省,城市的發展來自河流的滋養,與河共生是城市永恆的重要命題,當人類把河流視為一個有機的生命載體,人與環境之不可分割的命運,人類才能去真正改善人與河流的緊張關係。
基隆河沿岸土地開發管制行政命令:
1、「基隆河沿岸都市計畫地區非建築用地(農業區、保護區),為涵養水源、增進水土保持功能,於『基隆河整體治理計畫』未完成前,禁止都市計畫農業區、保護區變更為可建築用地。」
2、「非都市土地請暫停基隆河流域10公頃以上之民間投資。
喜歡這篇文章嗎?
快來媒體小農灌溉環境資訊中心吧!

作者

林吉洋
原籍滬尾現移居打狗,台灣NGO工作者,關注風土人文與城鄉環境變遷,以寫作紀錄人群的抵抗。曾任職於社區大學,2012-13年獲浩然基金會國際志願者計畫支持,於北京一所中國本土環保組織服務,現在仍是一位關注中國公益/環保發展的觀察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