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隻字片羽○雪泥鴻爪○】



○○○○○○○○○○○○○○○○○○

既然有緣到此一訪,
何妨放鬆一下妳(你)的心緒,
歇一歇妳(你)的腳步,
讓我陪妳(你)喝一杯香醇的咖啡吧!

這裡是一個完全開放的交心空間,
躺在綠意漾然的草原上,望著晴空的藍天,
白雲和微風嬉鬧著,無拘無束的赤著腳,
可以輕輕鬆鬆的道出心中情。

天馬行空的釋放著胸懷,緊緊擁抱著彼此的情緒。
共同分享著彼此悲歡離合的酸甜苦辣。
互相激勵,互相撫慰,互相提攜,
一齊向前邁進。

也因為有妳(你)的來訪,我們認識了。
請讓我能擁有機會回拜於妳(你)空間的機會。
謝謝妳(你)!

●●●●●●●●●●●●●●●●●●



2018年4月23日 星期一

林惠真:大潭藻礁教我們的一堂批判性思考課


http://e-info.org.tw/node/210830

林惠真:大潭藻礁教我們的一堂批判性思考課


發表日期 2018/04/03
作者:林惠真(台灣生物學會常務理事、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
科學的進步來自不同角度的觀察、假說測試、實驗設計與結果討論;其結論要能夠被挑戰、有再現性,藉由修正的實驗設計多次驗證,期使得到更接近「正確的」答案。一個進步的社會,對於許多公共政策的決策也是如此。
台灣生物學會與台灣珊瑚礁學會,在3月31日舉辦「能源、空污與藻礁論壇: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何「去」何從?」,藉由學界團體邀請各方進行溝通與交流,把攸關能源政策、空污與藻礁保育的相關議題,透過論壇方式使社會大眾更清楚瞭解。

開場致詞。(左起:臺灣生物學會理事長焦傳金、立法委員高潞以用、林務局棲地管理經營科科長陳超仁、臺灣珊瑚礁學會理事長孟培傑)
開場致詞。左起:台灣生物學會理事長焦傳金、立法委員高潞以用、林務局棲地管理經營科科長陳超仁、台灣珊瑚礁學會理事長孟培傑。圖片來源:林惠真提供。
這場論壇是台灣生物學界第一次由兩個學會的名義共同舉辦的論壇,吸引超過150人報名參加。在台灣珊瑚礁學會孟培傑理事長及台灣生物學會焦傳金理事長的支持下,本於對科學辯證的初衷,相信藉由各方觀點論述,可以理性地為議題找答案。
籌備團隊決定邀請官方(經濟部、能源局)、學界、NGO 一同討論第一個主題:「台灣缺電嗎?」;邀請中油公司、台電公司與學界討論:「天然氣要怎麼送?」;邀請生物學界討論:「大潭藻礁生態到底好不好呢?」這三個主題貫穿能源政策、空污與藻礁壓力等議題進行論述。即使知道這個辯證方法的重要性,在我們的教育養成過程中是缺乏的、思辨的素養是空白的,只能在摸索中前進。
只是三週前的邀請,經濟部在論壇四天前,終於來電表示無法前來也不派員參加。是否缺電的問題直指台灣能源政策的核心,但政府單位卻選擇缺席。不過經由台大徐光蓉教授、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趙家緯、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海洋大學邱文彥教授等四位與談人,在現行環評法的缺失、為何不能「以核養綠」、未來能源需求與來源的變動、以及國土三法誰說了算等實際案例分享,都點出存在已久獨營事業的問題。只是這麼精采的內容,兩國營事業的副總經理卻並未在場,令人遺憾。

第一場次:臺灣缺電嗎?(左起:台大教授徐光蓉、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立法委員高潞以用、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趙家緯、海洋大學教授邱文彥)
第一場次:台灣缺電嗎?左起:台大教授徐光蓉、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立法委員高潞以用、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趙家緯、海洋大學教授邱文彥。圖片來源:林惠真提供。
中油副總方振仁與台電副總陳建益兩位高階主管在下午場次前及時趕到並在報告內容展現充分溝通的誠意,互動發問時間,能盡量具體回覆。相較於直接缺席的經濟部,與會的聽眾還是對兩位主管表示肯定與佩服。
只是美中不足的是,當聽眾希望能同意提供簡報資料與學界及NGO資料比對時,以及建議由兩國營事業主動舉辦第三次論壇時,兩位主管略顯遲疑與保留,表示會帶回去研議。

第二場次:天然氣要怎麼送?(左起:中油公司副總經理方振仁、臺電公司副總經理陳建益、政治大學教授杜文苓、中興大學教授莊秉潔)
第二場次:天然氣要怎麼送?左起:中油公司副總經理方振仁、台電公司副總經理陳建益、政治大學教授杜文苓、中興大學教授莊秉潔。圖片來源:林惠真提供。
第三個主題由四位生物學者進行與談,雖然其中三位學者接觸大潭藻礁都未滿一年,不過短短幾個月的努力,亦有豐富的成績。四位的報告都非常清楚地展現其治學的態度與探究問題的風格,不藏私地論述他們對藻礁生態系、殼狀珊瑚藻、珊瑚等的認識、文獻整理與對此區發展的建議。不論身為聽眾的我們是否同意某些論點,隨著一些資料的累積,帶來更多需要釐清的問題,這就是科學進步的機制,我們正在這個進步的正向迴圈中。     

第三場次:大潭藻礁生態到底好不好呢?(左起:中山大學教授宋克義、東海大學副教授劉少倫、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主任特聘研究員趙淑妙、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副研究員劉靜榆)
第三場次:大潭藻礁生態到底好不好呢?左起:中山大學教授宋克義、東海大學副教授劉少倫、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主任特聘研究員趙淑妙、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副研究員劉靜榆。圖片來源:林惠真提供。
從「公民,不服從!:梭羅最後的演講」一書的精神來類比論壇的籌備與進行過程,我們社會中所欠缺的科學思辨素養,包括公開論述、尋求理解,進而找出最接近於符合社會利益的方案的過程。政府部門的衙門心態、獨營等於獨裁、只表示願意溝通卻只講自己的想法不聽別人的看法;凡事請示的公司文化,不也是來自長久以來台灣教育體系「不思辨、等指示、相信權威」的產物嗎?科學的辯證清楚告訴我們:不是大老說了算、請拿數據來說服彼此。批判性思考在我們的教育養成,是我們這一代科學研究能否在地化、能否生根的關鍵!
雖然距離稱得上的思辨文化還很遠,但很榮幸參與兩個學會主辦的這次論壇,一起走這一程。

「能源、空污與藻礁論壇: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何「去」何從?」
「能源、空污與藻礁論壇: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何「去」何從?」全日議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
快來媒體小農灌溉環境資訊中心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