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info.org.tw/node/208828?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8fbd03bf8f-EPAPER20171101&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8fbd03bf8f-84956681
紀念川上瀧彌 以毬藻研究保育為台日交流穿針引線
本報2017年12月4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1897年在阿寒湖發現毬藻,證明了日本北海道釧路市境內的阿寒湖不只是景觀優美,更具生物多樣性。發現者川上瀧彌是台灣博物館首任館長,於1915年8月20日新館開幕隔日不幸辭世。一世紀後,台日交流頻繁之際,重新檢視這段歷史,了解到川上瀧彌對於兩國植物研究的重要意義。
台灣博物館是一座自然史博物館,背後重要的推手是時任總督府博物館(即台博館)館長川上瀧彌。他不但為台灣植物學研究打下基礎,更早之前,就在故鄉北海道進行研究,然而,日方對於他的認識僅止於此,直到21世紀,透過台日雙方交流,才讓日本社會得以認識川上瀧彌在台事蹟。
今年正值阿寒湖毬藻(マリモ,Aegagropila linnaei,又稱球藻或綠球藻)發現120週年,台灣博物館為此展出「川上瀧彌與阿寒湖的自然」特展,首度將來自北海道的毬藻活體展現民眾面前,透過現場解說,還可了解毬藻發現歷程、自然生態及近期的研究成果。
2日台博館舉辦的開幕典禮上,釧路市政府、議會以及「毬藻發現命名120周年紀念事業實行委員會」等數十位代表與會,釧路市政府特別贈送珍貴的毬藻活體、釧路市手工刺繡藝術品及毬藻包埋標本給台博館,作為送給台灣民眾的禮物。
「毬藻」是一種綠藻,只能生長在水質乾淨無污染的環境,由3~4公分長的絲狀體聚集成球狀集合體,因表面細緻美麗,而有阿寒湖的「湖中寶石」之稱。1921年被日本政府列為國家天然紀念物,並於1952年成為特別國家天然紀念物。在日本除了設立「毬藻展示觀察中心」專門介紹,毬藻也被當地原住民愛奴族認為是神的化身;每年固定辦理的「毬藻祭」更是幾乎動員了所有市民的力量。
台博館副館長王逸群致詞時表示,透過毬藻可串連社區參與環境保護,以及對原住民文化的尊重。希望與釧路市政府及「毬藻發現命名120周年紀念事業實行委員會」的合作,帶動民眾更有深度地了解北海道對環境保護的努力,也促使大家一起成為自然環境的保護者。
「阿寒湖畔生態博物館中心」天然紀念物毬藻研究員若菜勇在隨後的演講中指出,川上瀧彌於1897年在阿寒湖發現毬藻,並由日本政府公告為自然紀念物(日文:天然記念物),後來追加特別自然紀念物;除此之外,日本社會對川上瀧彌竟一無所知。直到一世紀後,2008年台灣博物館為了籌備創館百年史,重新檢視了百年來的自然史,一開始就介紹川上瀧彌,這才引起日方關注其重要性。
若菜勇站在甫重新開館的台博館中,提及1915年這棟建築落成隔天,川上瀧彌就因操勞過度去世;2015年台博館慶祝百年紀念之際,也重啟人們對川上瀧彌的記憶,包括日本社會得以重新認識其人其事。由於川上瀧彌在北海道發現毬藻,又與台灣淵源深厚,因此,未來將以毬藻研究,成為台日研究交流的橋樑。
「川上瀧彌與阿寒湖的自然」特展展期至明(2018)年2月25日,另有「發現台灣:重訪台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常設展覽,介紹川上瀧彌調查及文物蒐集歷程與成果。
釧路市教育委員會也於2日下午,於台北市立動物園兩棲爬蟲動物館前廣場舉行「毬藻出借合作備忘錄」簽訂儀式,由釧路市教育委員會岡部義孝教育長與台北市立動物園金仕謙園長共同簽署。
這是北海道釧路市繼2011年致贈一對丹頂鶴給台北市立動物園後,雙方進一步合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