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info.org.tw/node/209244?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0c595a773f-EPAPER20171217&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0c595a773f-84956681
【山林奧秘】餵養不凡森林的平凡物種——長尾栲
作者:陳柏璋
在觀霧地區雲霧繚繞的中海拔森林裡,你不能不認識長尾栲這個物種。
廣泛分布於台灣低至中海拔森林的長尾栲,屬於殼斗科一員。提到殼斗科這個響亮的名詞,許多人腦海中會浮現電影冰原歷險記中那顆被松鼠追到天涯海角的橡實。橡實那討喜的造型是由兩大結構組成:渾圓飽滿的「果實」以及覆蓋於其上的帽子——「殼斗」。但並非所有殼斗科植物的果實都呈現這種經典樣貌,光是殼斗本身的形狀,以及覆蓋在外的鱗片就有非常多樣的表現。例如本文的主角長尾栲(Castanopsis cuspidata)的果實,就是殼斗完全包覆果實的形態,殼斗外側還均勻分布一些短小的棘刺,與一般印象中的橡實形象大相逕庭,這種殼斗完全包被果實以及在殼斗外側長滿或長或短的棘刺是殼斗科當中栲屬(Castanopsis,又名苦櫧屬)植物的特色。
探究長尾栲的名稱時,會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長尾栲不只叫作「長尾栲」,還可稱作「卡氏櫧、小紅栲、米櫧、長尾尖葉櫧、長尾尖錐栗、長尾柯、長尾苦櫧」等多種中文俗名;而翻開學名的命名歷史則更有趣了,過去這個物種曾經被分類學家歸類於石櫟屬或麻櫟屬,目前則被歸在栲屬中,這些訊息透露其分布範圍之廣泛,產生不少地區性的形態差異,令人不易掌握,也因此在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稱呼方式。
森林中的自助餐廳 一棵樹養百樣小動物
若從鳥的觀點來看,牠必然會在春季飛越森林上空的時候對長尾栲留下深刻印象。即便長尾栲單朵花的大小比我們的小指頭指甲還要小得多,在春季的中低海拔森林中,盛花的情景絕對令人驚喜。當山風吹來,樹冠上鵝黃色的花海如浪花搖曳,伴隨傾瀉而出的氣息,昭告森林中昂首盼望的訪花者們:長尾栲的花期來了。
長尾栲「一朵花」的直徑僅約0.2公分,通常十來朵花集中生長於一根花序軸上,而數以千萬計的花序軸則散生於向陽側的枝葉間。在長尾栲作優勢樹種的森林中,為數眾多的長尾栲同時盛開而成的花海,不禁令人目眩神迷。一株長尾栲上的雌雄花是分開的,擁有亮眼色調與濃烈氣味的是雄花,以聚眾成城的姿態,釋放視覺與味覺上的魅力,吸引每日不計其數的蜂、蝶、蠅、蟻等昆蟲上樹,以花粉與蜜作為籌碼換取授粉機會。雌花則待雄花逐漸凋零後,才成熟盛開,等待接受授粉。
在森林的養分循環中,長尾栲扮演很重要的食物供給者。對於毛蟲來說,樹上新鮮的葉子、葉面上的地衣、樹皮上的蘚苔、乃至落於地表的枯葉,都是取食的範圍,長尾栲如同品項多樣的自助餐廳,讓這些偏好不一的挑嘴客人得以在這小天地滿足畢生的進食需求。
令人吃驚的是,經研究調查發現,觀霧地區一棵成熟高大的長尾栲,就有超過100種鱗翅目幼蟲出沒的紀錄,超乎想像的數據展現出長尾栲在森林中難以取代的生態地位。而對青背山雀來說,數量龐大的毛蟲正是良好的蛋白質來源,牠們有時會利用長尾栲上的樹洞作為繁殖期間哺育幼鳥的巢穴,使尋覓食物的過程輕鬆不少。同樣會躍上長尾栲枝葉間覓食的還有冠羽畫眉、白耳畫眉、紅頭長尾山雀等,不同季節可以欣賞到不同組成的鳥群在樹上穿梭的身影。
落果上的食痕 訴說物種間的互動
當時序來到深秋,一顆顆果實已在不知不覺間佈滿樹梢,野生動物們在果實即將成熟之際,早已迫不及待地強摘食取,而我們只能無奈地從地上的果殼碎屑得知自己又晚了幾步發覺果實成熟的消息。
這些落在地上的果實上,總有一些非常有趣的痕跡。當你在地上發現一顆看似完整的果子,興奮地快步上前撿起時,卻可能發現另一側已被啃爛,難免些許失望,但再多看這破果子一眼,會發現這是齧齒動物將營養價值最高的果實中心啃食後所留下的殘果,而能夠在長尾栲樹梢細密柔軟的枝葉間穿梭自如的,也只有條紋松鼠了。在台灣原生的三種松鼠(赤腹、長吻與條紋松鼠)當中,體型最小的條紋松鼠擁有最輕巧靈活的身手,能以飛快的速度巡迴樹梢,那是另外兩種松鼠不易到達的尋寶區。在長尾栲果熟期間,條紋松鼠成了這棵大樹的常客,用堅硬的門牙咬破果殼、取食種仁後再把剩下的殘果往樹下丟,此時我們可以就這麼坐在樹下,抬頭欣賞條紋松鼠飛身取果的美技。
又在地上發現一顆外殼完整的果子,趕緊上前撿起,卻發現這只是一個樣貌完好的空殼(殼斗),裏頭被包覆的果子已經不知去向,不免又是一陣失落。你不禁疑惑,為什麼本該在長尾栲果實外包覆緊密的殼斗會單獨出現在地上?是什麼原因造成殼斗與果子分離?
分類上屬於鴉科的松鴉,有喜好蒐集植物種子的習性,當視力敏銳的松鴉注意到附著在長尾栲當年生小枝條上成熟的果實後,會跳上前一年生稍微粗一點的枝條,使勁地傾身啄取果實。不過要在晃動中的枝條上成功啄下這小果實並不容易,在幾經嘗試失敗後,松鴉可能索性連枝帶果整段咬下帶走,啣著帶果枝條飛到一旁較粗壯的枝條上,以爪子將帶果枝條穩穩地踩壓在雙腳間,再用嘴喙叼啄果實,看到這一幕不禁佩服起松鴉的聰慧。松鴉用喙將長尾栲果實的殼斗部位剝開,叼出裏頭的小果子,一口吞下,而被剝下丟棄的殼斗就是我們能夠在地上找到的空殼。除了現採現吃外,松鴉有時候也會「外帶」這些營養豐富的果子,埋藏起來當作日後的儲備糧,而某些被埋藏於合適環境的種子,也因此有了發芽生長的機會。
平凡的物種造就不平凡的森林
當我們看見森林中一棵高大成熟的長尾栲時,不僅可以在彼此生命短暫的交會中,稍稍窺探其一小部分的生活樣貌,也能藉由生長形態與其上的痕跡,了解它在駐足於此幾十年的光陰中可能經歷過哪些事件。其實,一棵大樹就足以呈現一幅專屬於這座森林的生態圖像,也如同一齣地區限定舞台劇,每時每刻都在上演中。
「看」一棵長尾栲,可以看到什麼圖像?對我來說,枝葉與花果隨季節更迭的樣貌、樹幹裂隙間的蘚苔地衣與附生植物群落、樹洞中窩藏築巢的鼯鼠或山雀、散佈於枝與葉間微小天地的毛蟲、依附根部共同生長的菌根菌與根瘤,都是生態系統當中美妙的環節,值得用心深入了解,也遠比單純認識長尾栲之「名」要有趣得多。如果在野地中只將長尾栲這類常見的物種視為綠色背景的一部份,那真的會有些可惜呢。
長尾栲
學名:Castanopsis cuspidata
分類:植物界>木蘭植物門>木蘭綱>殼斗目>殼斗科>栲屬
生態習性:常綠大喬木,長20-30米。 分佈於全島低至中海拔約 300~2,000 公尺處之森林中,在島的兩端如宜蘭的澳底及恆春半島,偶出現於低海拔地區。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