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隻字片羽○雪泥鴻爪○】



○○○○○○○○○○○○○○○○○○

既然有緣到此一訪,
何妨放鬆一下妳(你)的心緒,
歇一歇妳(你)的腳步,
讓我陪妳(你)喝一杯香醇的咖啡吧!

這裡是一個完全開放的交心空間,
躺在綠意漾然的草原上,望著晴空的藍天,
白雲和微風嬉鬧著,無拘無束的赤著腳,
可以輕輕鬆鬆的道出心中情。

天馬行空的釋放著胸懷,緊緊擁抱著彼此的情緒。
共同分享著彼此悲歡離合的酸甜苦辣。
互相激勵,互相撫慰,互相提攜,
一齊向前邁進。

也因為有妳(你)的來訪,我們認識了。
請讓我能擁有機會回拜於妳(你)空間的機會。
謝謝妳(你)!

●●●●●●●●●●●●●●●●●●



2017年12月29日 星期五

《翻越之後》生命璀璨,奔流不息大南澳——專訪製片李政政、導演張皓荃


http://e-info.org.tw/node/209238?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0c595a773f-EPAPER20171217&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0c595a773f-84956681

《翻越之後》生命璀璨,奔流不息大南澳——專訪製片李政政、導演張皓荃


建立於 2017/12/27
本報2017年12月2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林倩如報導
榮獲2017新北市紀錄片獎優選作品的《翻越之後》(AFTER Crossing),本周六(30日)即將回到宜蘭主場放映。長期關注南澳山林和河流的激流勇士,渡過一道道難關,依舊心懷熱烈,等你一起來圍著營火迎接新年倒數,繼續守護這塊念想的土地。

大南澳流域,戶外運動者溪流探勘的天堂,也是泰雅族Klesan南澳群的生活領域。圖片提供:激流勇士。

地圖空白處的前往

團長李政政同時為《翻》製片,今年甫自研究所畢業,論文方向亦與礦場議題相關。一個專業溯溪團隊轉進環境倡議且積極行動,不免引人好奇,他娓娓道來自己從一個戶外運動者到投入田野研究的過程。從小跟爸爸一起在屏東三地門、高雄茂林一帶溪流活動,坦言小時候的感動或只來自不同於生活經驗的美景,對原住民的認知也有限。
大學就讀輔大英文系,他回憶,彼時民間商業團多溯溪風氣蓬勃,高三到大一的兩年,還去戶外公司打工當實習教練,大二擔任登山社社長,發覺社團少重視技術,個人便下定決心往溯溪項目發展。「南北最大的差別是,南部地質灰黑色頁岩,溪水深綠如翡翠,北部則多變質石灰岩地層扭曲,顏色呈淡藍綠。」而一次在金岳村舉辦的幹部訓練,更從此串起政政和部落的連結,常常回去向部落獵人、耆老學習,培養彼此的信任感。

長期與部落交往,紀錄團隊拜訪原住民耆老。圖片提供:激流勇士。
一接觸到大南澳流域,圖面攤開溪流密佈延伸至山林深處,區域探勘躍躍欲試。政政提醒,溯溪是一個高風險的運動,故2013年舉行第一屆激流勇士訓練營、9月正式成立跨校際的激流勇士,召集、整合有志之士同行。他表示,能很快跳脫地理探索好奇心的滿足,把部落的山林文化放進來,其實跟失敗有關。曾自信於個人技術,卻碰上了南澳北溪怎麼樣都過不去的卡關,經人介紹到碧侯、南澳村請益,「涉及傳統領域不希望外人進入的觀念,但後來竟有願意帶我們去的獵人,由Yukan Wilang帶路,走一個高繞到上游,途中尤幹不時停下分享故事,第一次感受到原來走過的地方這麼富有生命力!花三年才完成這趟。」
陸續完成澳花溪、拉卡溪、流興溪等路線,團隊態度愈加謙遜。政政說,溯源成功的命名不再重要,愈認識在地文化,則希望扮演部落與外界互動的橋樑。激流勇士宗旨改變了,目標不再是攻克險峻地形,而在發掘溪流故事、人與自然的關係。

《翻越之後》製片、激流勇士團長李政政。攝影:林倩如。

跟著獵人的腳步,翻越之前

18世紀中葉,泰雅Klesan南澳群進入南澳山地,南澳溪流共有兩個流域,主要為大濁水溪與南澳溪,南澳群以流域作一個單位發展,這片廣大、深遠的流域,正是他們的傳統領域,溪流上海拔1,000公尺的河階地曾是13個舊部落的所在地(今演變為七個村)。激流探勘需多趟踏查,幾次跟獵人進山,李政政表示,除了有嚮導比較順利完成路線,體悟也特別不同。「像南澳北溪如今呈深灰色,並非理所當然歸因於自然因素。尤幹說以前生態豐富,流速也不那麼快,環境失去原貌,實乃礦場開發造成大滅絕。」40年前1970年代,上游兩家石礦場開始營運,沖刷下的泥沙混濁了溪水本色,也摧毀了鯝魚魚、毛蟹的家。
五六年走動大南澳,累積探勘系統性的影像文字發表之餘,眼見環境遭破壞,使命感油然而生,得為家園做些什麼事!去年幾位成員再組成拍片小組,採訪到後製,邊做邊學,拍攝即一段尋根、追尋土地認同的旅程。除了擔任製片,因喜歡訪談及爬梳歷史,他也參與文史調查,期許紀錄片建立在一定的史實基礎上,且定調親民,「族人自己發聲,透過六位田野對象述說南澳的生活經驗,帶出環境變遷的省思。文化跟生態是一起的,部落才能傳承下去,如果沒有了土地,怎麼教育下一代?」

在山裡,採訪獵人Balai大哥,親身述說山林環境的轉變。圖片提供:激流勇士。

用哲學思辨的眼睛回望大地

《翻》導演、激流成員之一、同樣出身輔大登山社的張皓荃,哲學系畢業後,現為獨立影像工作者。因大二下參加龍男•以撒克•凡亞思導演的紀錄片課程,深受啟發而轉向影片製作之路。他說,雖然溪流美麗給人莫大衝擊,但其實很怕瀑布,覺得很嚇人,後來自己整理想法,不侷限於拍攝風景,摸索藉由哪一部分來說好故事,並思考環境、生態紀錄片寫實背後更深層的人文涵義,也跟團隊裡對影像較有興趣的夥伴互相交流。
提及探勘,皓荃亦呼應得獵人相助的經歷,印象最深刻的是拉卡溪溯源,瀑布密集且陡峭,到第三四層就卡住兩年,幸虧Dokun大哥協助,花了五天溯進去驚險刺激,正午陽光灑下,溪谷如此靜謐美好;還有熱情又含蓄Yukan大哥,帶隊走獵路翻過峽谷,聽他說南澳北溪過去很乾淨,簡直不敢相信,驚覺問題不光是含沙量高這麼單純!上溯至稜線恰為武荖坑溪、碧侯溪分水嶺,一邊是蘭崁石礦,另一邊是傳統領域,殘酷地直視現實落差。

灰濁的南澳北溪旁,採訪獵人Yukan大哥,他說,以前這兒生態豐富,是魚蟹的家。圖片提供:激流勇士。
去年入伍當兵,他趁機寫腳本、練習敘事,休假就跟拍片小組開前製會、研究提案。《翻》題材少見獲評審好評具潛力,2月一退伍,在投件踴躍的新北市紀錄片獎競賽中拿到一萬元美金補助,資金順利到位,付諸行動在即。當代拍片技術、器材相對容易入門,成員雖有分工仍身兼多職力求資源最大化,副導樂晞還擔任配樂、攝影,製片政政主抓探勘也研究史料,所有意見均衡討論,共識在把文字影像化。至於敘事主軸,皓荃則認為,「尊重多元文化做到比說的難,不過區辨平地人觀點也沒有意義,突破刻板成見,理解跨文化溝通,就讓原住民帶我們走他們的路,回到他們的生活領域、昔日的家園。」年紀輕輕卻風格成熟,《翻》少見新手上路的青澀,團隊調度默契十足。

《翻越之後》導演、激流勇士成員張皓荃。攝影:林倩如。

痛失夥伴,勇士低調重生

「泰雅的精神就是不斷的翻越」
─Laha Llyung Watan;Laha曾在名字裡鑲入Llyung一詞,意指河流。
4月底開拍未久,攝影胡慧軒在拍片時不幸發生意外,重創小組幾乎要選擇放棄拍攝,時隔半年《翻》終於完成,近期幾次播映,場場爆滿。原本即為影像工作者的她,提供了身為原住民、同時作為女性的犀利觀察,回老武塔尋根、找到爺爺墳墓的情節支線,更貼切點出新生代面對自我認同的處境。皓荃表示,無論片裡片外,對話空間之所以能形成,Laha扮演著重要角色。
她的身影、出事、喪禮,一一浮現,直轉而下的愕然。政政說,在陪伴胡爸爸胡媽媽的過程,是他們給予極大勉勵,還有部落長輩、許多人的支持,幫助團隊走過傷痛,「陪Laha走最後一段路,就必須堅強下去,以強烈的決心完成初衷。」
其實始終沒有克服,皓荃坦承,只是他知道若放棄將可能不敢再接觸拍片,雖拿起攝影機便感到壓力,太多回憶。此外,現實條件尚有阻礙,遵守gaga祖訓,小組一年內不能上山,如何續拍?處理完後事、不到三個月得交片,在如此緊縮的時間內趕進度,他說,「真的是感謝耆老們大力幫忙,配合密集約訪,需要補拍的探勘畫面則設計角度重現臨場感。而融入真實發生的事情,關於生命、自由,《翻》昇華到我想不到的層次,領悟到翻越不只是一個動作,城市裡迷失瞎忙的年輕人也是翻越,我們都在各種翻越中尋找答案。」在古老的年代,泰雅族人透過翻越,拓展其生存領域;銘記為紀錄南澳生態文化犧牲的夥伴,擴大深化翻越的定義,眾人歷練生命消逝的震盪、不斷翻越。

在泰雅獵人尤幹的帶路之下,溯源南澳北溪。圖片提供:激流勇士。

開發VS環境,永遠的二元對立?

《翻》從溯溪外來者之姿,漸與部落交往,到切入南澳北溪上游礦場的開發衝突,旁白搭配訪談結構沉穩具說服性,影像鋪排流暢,音樂設計細膩,情感內蘊真誠顯得動人,不說教不做價值判斷,雖僅是個不到30分鐘的短片,政政表示未來預計將嘗試長片,「素人不經意的話語、隨機展現的生態智慧尤其珍貴,更扎實的敘事格局是一大挑戰,讓影像直接說話,期待觀眾欣賞不同文化跟土地互動的方式。」皓荃亦補充,改用影像說故事,要先使族人習慣攝影機,才能捕捉到自然流露,現階段他還認為,天時地利運氣大於技術掌握,要不是山給的、溪給的、祖靈庇佑的,不一定能有好畫面。
戶外用品店到台大醫院站原轉小教室,激流勇士安排的放映會,走入不同分眾,企圖製造對話。近日立法院正審查《礦業法》修正草案,假改革真護航爭議不斷,片中碧侯村林金助代表十幾年前抗議石礦場,或寶貴老錄像資料中南澳溪流的活力,均歷歷在目,據2016年中華民國礦業統計年報的資料顯示,以礦業權分佈地區論,宜蘭縣46個礦區僅次於花縣83個礦區,占所有礦區近20%。李政政表示,雖有石礦透明化政策,這區大約還有七八家礦場,「一邊是以回饋金、就業、選舉為核心的立場,一邊是希望關掉礦場的呼聲,兩者被劃分對立,往往分化部落,這正是殖民勢力的延伸,況且礦場位址常與傳統領域高度重疊,解套方式唯有發展部落自治及要求土地主權歸還,法律框架不能決定部落的未來。」

十幾年前碧侯村林金助代表抗議上游石礦場開發問題,迄今無解、族人無奈。圖片提供:激流勇士。
張皓荃則提醒,應避免陷入環境、開發二選一的陷阱,要問的是,能不能找到適應自然的開發方式?他以南澳南溪為例,為了人類方便運補物資、日人闢建的戰備古道,逢颱風便崩塌,原住民不好走的舊獵路,卻能百年相傳、經得起天災考驗,何者順應自然?
從登山、溯溪變成一個亦關注環境、原住民議題的實踐者,政政呼籲,這時代需要更多跨領域的行動派,戶外運動、環境、原住民之間不應該存在界線。如同一次次的溪流探勘,原住民的生態智慧在勇士心中埋下種子,藉由《翻越之後》拋出環境議題開展的連鎖思考,激流勇士發出邀請,期待更多人跨界行動跳脫本位主義,用不同的觀點檢視過去,重新認識我們的土地,並永抱希望。

山給的、溪給的、祖靈庇佑的,行動守護大南澳。圖片提供:激流勇士。
喜歡這篇文章嗎?
快來媒體小農灌溉環境資訊中心吧!

作者

林倩如
唸的是跨領域藝術和社會發展,而仰望著山野、也想奔向大海,書寫、行動、環境、多元差異文化,追求自由的移動,深邃回應這個世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