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info.org.tw/node/209253?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0c595a773f-EPAPER20171217&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0c595a773f-84956681
發現「種」珊瑚可望救大堡礁 科學家提醒:減緩暖化仍是關鍵
本報2017年12月28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英國衛報報導,來自昆士蘭大學、CSIRO、澳洲海洋科學研究所和謝菲爾德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一系列的「種」珊瑚礁,它們能透過產出幼蟲幫助修復白化、海星和其他干擾對珊瑚造成的傷害,形成支持大堡礁系統的基礎。
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活體珊瑚礁群,由3800多個獨立的珊瑚礁組成,綿延澳洲東海岸2300公里。
這項研究發現了112個韌性特別強的「種」珊瑚礁,僅佔整個生態系統的3%,能藉著散佈受精卵復育其他地方的珊瑚。昆士蘭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和ARC珊瑚礁研究卓越中心的孟比(Peter Mumby)教授形容:「找到這100多個珊瑚礁就好像發現了大堡礁的心血管系統。」
研究人員對「種」珊瑚礁有嚴格的定義;必須在洋流不斷變化的情況下,仍與其他珊瑚礁保持良好的連結,在珊瑚白化事件中死亡的可能性較小,並且不易受到棘冠海星爆發的影響。
孟比說,這些珊瑚礁不但比較能挺過白化事件,在每年繁殖期時,還能在正確的位置將受精卵送到需要的珊瑚礁。「這個發現稍稍增加了我們的希望,原來珊瑚礁自癒的能力比我們預期的要大。」
研究人員利用海洋環流模型模擬大堡礁珊瑚礁幼蟲的散佈路徑,畫出了208個網絡。112個強壯的珊瑚礁透過這些網絡,可將幼蟲散佈至幾乎半數的珊瑚礁。
孟比說,直到最近科學家們才知道珊瑚礁之間是如何透過洋流彼此溝通的。「整個大堡礁的大小相當於一個意大利,在任何時間點都有某處被破壞、某處生長狀況良好,所以具有自癒能力。」
研究指出,要維護綿延數千公里的珊瑚礁群,這個種珊瑚礁清單是一個實際可行的切入點。CSIRO海洋與大氣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蘭登(Andrew Lenton)博士說,這份研究讓我們知道如何最有效率地提高珊瑚恢復能力,其中一個方式就是保護種珊瑚礁。
白化問題還是需要氣候作為解決
澳洲珊瑚礁已經發生了四起重大白化事件,其中一次發生在今年。其中為期最長也最嚴重的發生在2016年,當時氣候變遷引起的白化造成大約25%的珊瑚礁死亡。
「此外研究也確認,單靠這一點不足以確保整個大堡礁的長期存續,還需要加上氣候緩解、地方管理和珊瑚種植等積極作為。」孟比說,關於珊瑚礁的最新資料及其運作和修復的方式已經準備好讓有關當局納入管理計劃,並得到聯邦政府的支持。
孟比強調,雖然研究找出種珊瑚礁是好事,但要確保大堡礁的生存,仍有很多事要做。「這個系統並不完美,」孟比說,「北部堡礁的種珊瑚礁比較少。所以接下來的步驟就是放寬種珊瑚礁的標準,看看珊瑚礁的B計劃和C計劃。」
5月份科學家就曾警告,由於氣候變遷影響太劇烈,政府保護計劃的中心目標已經不再可行。
孟比說:「要維護美麗珊瑚礁的存續,我們勢必得更積極因應氣候變遷。我們需要目標一致、行動協調的氣候政策,並持續刺激地方的保護措施。」
參考資料
- 英國獨立報(2017年11月28日):Great Barrier Reef: scientists identify potential life support syste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