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隻字片羽○雪泥鴻爪○】



○○○○○○○○○○○○○○○○○○

既然有緣到此一訪,
何妨放鬆一下妳(你)的心緒,
歇一歇妳(你)的腳步,
讓我陪妳(你)喝一杯香醇的咖啡吧!

這裡是一個完全開放的交心空間,
躺在綠意漾然的草原上,望著晴空的藍天,
白雲和微風嬉鬧著,無拘無束的赤著腳,
可以輕輕鬆鬆的道出心中情。

天馬行空的釋放著胸懷,緊緊擁抱著彼此的情緒。
共同分享著彼此悲歡離合的酸甜苦辣。
互相激勵,互相撫慰,互相提攜,
一齊向前邁進。

也因為有妳(你)的來訪,我們認識了。
請讓我能擁有機會回拜於妳(你)空間的機會。
謝謝妳(你)!

●●●●●●●●●●●●●●●●●●



2017年12月26日 星期二

走訪濕地 看見人為開發的隱憂


老妖砸唸:沒有將人才放在適合的位置與權力,只想要奴才。
台灣的官員只是奴才的料,永遠只是為自己而已。

http://e-info.org.tw/node/209186?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cf5b2085f0-EPAPER20171217&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cf5b2085f0-84956681

走訪濕地 看見人為開發的隱憂


建立於 2017/12/25
作者:公視記者 林燕如 陳慶鍾 葉鎮中
濕地,是潮間帶生物的家、鳥類的覓食區、也是我們生產食物的基地。這幾年,從沿海的泥灘地,到內陸的埤塘、魚塭和各式都會型濕地,全台濕地都遇到不同的狀況。高雄鳥會總幹事林昆海利用留職停薪期間,單車環島造訪全台六十個濕地,他選擇從台灣第一座人工濕地公園─高雄鳥松濕地出發。

高雄鳥會總幹事林昆海利用留職停薪期間,單車環島造訪全台60個濕地。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在西南沿海,最常看到的風景就是魚塭,人們利用海水養殖,也利用海水發展鹽田,當鹽業沒落,大片鹽灘地就成為候鳥覓食的最佳場所。來到嘉義布袋濕地的季節,恰巧是冬候鳥報到的時候,一群調查人員正忙著計算今年造訪的候鳥。台灣沿海濕地對許多長途遷徙的鳥來說,是重要的補給站,政府在鹽灘地、魚塭推廣裝設太陽光電板的政策,有可能會讓這群鳥朋友的棲地越來越少。
人類的作為對濕地的衝擊還不只於此,嘉義縣生態保育協會總幹事蘇銀添,帶著林昆海穿過沙灘,來到好美寮潟湖。眼前所見,公共工程讓原本由沙灘、防風林、瀉湖組成的好美寮生態系,正逐次瓦解,生物相跟著變少,政府用消波塊築起長堤,企圖用工程手段留下沙子。

公共工程讓好美寮潟湖,原本由沙灘、防風林、瀉湖組成的好美寮生態系,正逐次瓦解。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告別了好美寮濕地,繼續北進。觀察西南沿海有些地區原本就地勢低窪,因為超抽地下水產生地層下陷,土地鹽化無法耕作,荒廢之後成了水鳥的棲地。豐富的鳥況,是許多鳥友心中的聖地,但在美麗背後也有隱憂,污水排放、人為捕撈等干擾,讓棲地環境劣化。
土地樣貌改變了,人利用的方式也跟著改變。緊鄰鰲鼓濕地的四股社區,居民幾乎都是早期跟著台糖來開墾的墾戶,如今他們也利用鰲鼓濕地的自然美景,發展生態旅遊。2014年在林務局協助下,四股社區發展協會和周邊社區成立生態旅遊策略聯盟,要把力量擴大,同時嘗試推動回饋機制,讓居民都能享受到好處。

四股社區利用鰲鼓濕地的自然美景,發展生態旅遊。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四股社區利用鰲鼓濕地的自然美景,發展生態旅遊。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在人口稠密的都會區,濕地還肩負著多重任務。五股濕地位在淡水河和基隆河的匯流處,是極端氣候下防洪治水的緩衝地帶。荒野保護協會多年來在這裡努力營造棲地的多樣性。
高可及人的蘆葦,隨風搖曳,是水鳥喜歡藏身之處。原本河流兩岸就是洪泛區,也是生物棲息地。因為都市開發漸漸消失。五股濕地的復育只是個起點,最終他們想要把淡水河流域的濕地,串連起一條生態廊道。
五股濕地對岸的關渡濕地,在淡水河生態廊道中,是關鍵角色。為了爭取這片土地不被開發,保育團體歷經20年的歲月,當年的堅持與遠見,劃設了關渡自然公園,讓大台北地區,留下一塊人與生物都可以喘息的空間。

關渡自然公園的劃設,讓大台北地區,留下一塊人與生物都可以喘息的空間。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關渡自然公園的劃設,讓大台北地區,留下一塊人與生物都可以喘息的空間。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寸土寸金的台北市,占地55公頃的關渡自然公園,承受的開發壓力,格外明顯。台北市野鳥學會從2001年經營關渡濕地到現在,認為要讓護持的生物族群數量更多,就要把周邊土地利用一併納入考量,但如何讓周遭居民願意成為保育利用計畫裡的一環,在經營上兼顧到人和濕地的福祉,是現在濕地管理的趨勢。
不同於沿海的泥灘地,內陸型濕地又是另一種樣貌。

花蓮馬錫山底下的馬太鞍濕地,是河川沖積扇形成的內陸型濕地。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位在花馬錫山底下的馬太鞍濕地,是河川沖積扇形成的內陸型濕地,主要水源來自芙登溪和地下的自然湧泉,自古以來,阿美族人在濕地乾旱處種,有水的地方捕魚。
以往馬太鞍部落族人倚靠濕地,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工商時代來臨,年輕人口外移,人跟土地失去了連結。生態旅遊興起後,馬太鞍濕地轉型為休閒農業區。為了服務遊客需求,興建棧道、開闢道路等公共建設,有的路面甚至一填再填,沒有考慮到濕地特性。

為了服務遊客需求,馬太鞍濕地興建棧道、開闢道路等,沒有考慮到濕地特性。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填土阻斷了水的流通,政府的河川整治,又讓自然溝渠變成了水泥化。在失去了自然堤岸後,不但傳統捕撈文化消失,也讓原生魚種失去適合的生活環境。
馬太鞍濕地的現況,暴露出濕地管理的難題,內政部營建署在2011年公告82處國家重要濕地,要把這些濕地納入濕地保育法,明確規範濕地的利用方式。馬太鞍濕地也名列其中,但這份名單公告後,因為欠缺充分溝通,引起各地地主的反彈,政府陸續展開再評定作業。經過再評定,馬太鞍濕地劃設的範圍,從177公頃扣掉私人土地,只剩六公頃,從這當中,又透露出什麼樣的訊息?
2017年聯合國氣候峰會,公布了2018全球氣候風險指數的排名,台灣從去年的第51名,往前大躍進成為第七名,各國科學家都認為台灣深受極端氣候威脅,而濕地就是護持我們面對極端氣候的守門員,如何讓它們順利發揮救援功能,或許就要從濕地價值真正被看見開始。
喜歡這篇文章嗎?
快來媒體小農灌溉環境資訊中心吧!
公視 我們的島【走訪溼地】
12/25(一) 22:00首播
12/30(六) 11:00重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