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隻字片羽○雪泥鴻爪○】



○○○○○○○○○○○○○○○○○○

既然有緣到此一訪,
何妨放鬆一下妳(你)的心緒,
歇一歇妳(你)的腳步,
讓我陪妳(你)喝一杯香醇的咖啡吧!

這裡是一個完全開放的交心空間,
躺在綠意漾然的草原上,望著晴空的藍天,
白雲和微風嬉鬧著,無拘無束的赤著腳,
可以輕輕鬆鬆的道出心中情。

天馬行空的釋放著胸懷,緊緊擁抱著彼此的情緒。
共同分享著彼此悲歡離合的酸甜苦辣。
互相激勵,互相撫慰,互相提攜,
一齊向前邁進。

也因為有妳(你)的來訪,我們認識了。
請讓我能擁有機會回拜於妳(你)空間的機會。
謝謝妳(你)!

●●●●●●●●●●●●●●●●●●



2017年10月16日 星期一

甜蜜背後的苦澀滋味《巧克力的黑暗面》


http://e-info.org.tw/node/204040?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2105a5eabc-EPAPER20171015&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2105a5eabc-84956681

甜蜜背後的苦澀滋味《巧克力的黑暗面》


建立於 2017/10/14
作者:洪郁婷
巧克力的美味令人難以抗拒,全球一年可賣出三百萬噸,我們只要在便利商店花30元左右,就可以輕易品嘗它的濃醇與甜蜜。但其實在這甜蜜的背後,卻有著不為人知的黑暗面,丹麥記者米奇米斯特拉(Miki Mistrati)在《巧克力的黑暗面》(The Dark Side Of Chocolate)這部紀錄片中,揭發了巧克力背後的苦澀真相。

《巧克力的黑暗面》劇照。圖片來源:輝洪開發股份有限公司。src=
《巧克力的黑暗面》劇照。圖片來源:輝洪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巧克力的主要原料為可可豆,其主要生產地集中於非洲(Africa)。而位處西非的象牙海岸(Cote d'Ivoire)更是全世界最大的可可生產國,占全世界可可產量的百分之四十,但在這個地方卻充斥著童工與兒童販運的傳聞。2001年幾個巧克力大廠商包括雀巢(Nestle)、嘉吉(Cargill)、卡夫食品(Kraft Foods)等,簽訂了一份「哈金安格議定書」(Harkin-Engel Protocol),希望能在2008年前消除剝削童工與兒童販運的問題。但至今我們在可可種植園中,還是可以看見童工的身影。
影片鏡頭一開始來到德國的科隆展覽館(Koelnmesse),這裡正盛大舉行年度巧克力展,米奇米斯特拉訪問了幾位巧克力製造商的工作人員,他們雖然都清楚原物料來源,但紛紛表示不相信產地有嚴重的童工與兒童販賣問題。除了巧克力製造商聲稱不知情,就連前三大的可可出口商賽夫可可公司(SAF-CACAO),也堅稱從未見過有十歲左右的兒童在可可園裡工作。
但隨著鏡頭到了世界最貧窮的國家之一馬利(Mali),在其南部城市錫卡索(Sikasso)的巴士站就存在人口販賣的問題。巴士工會的秘書長拿出一本簿子,上面清楚記載著他救出的兒童資料,從2006年起他每年都救出超過100位兒童,但還是有許多沒被救出的兒童被偷渡販賣。人口販子先利用巴士將兒童載往邊界小鎮,隨後再用摩托車將他們偷渡過邊界。就這樣只需要230歐元就可以買下一位童工,並且無限期使用。

《巧克力的黑暗面》劇照。 圖片來源:輝洪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巧克力的黑暗面》劇照。圖片來源:輝洪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這些抓去可可園工作的童工以男性居多,年齡大約在12-14歲左右,甚至有些孩童年僅7歲。他們每天工作,但大部分連一毛錢也沒拿到,更不曾嘗過巧克力的滋味。他們身體尚在發育,卻辛苦地背著超過他們所能負的重物,還要拿著過分危險的長長刀子收成可可豆莢。而大部分的農場主人卻只提供他們三餐,如果他們偷懶或動作太慢,還會遭到毒打。當然,他們也曾試圖逃跑,可是這並不是一件那麼容易的事。
據《巧克力禍心》書中描述,稱那些在可可園工作的兒童為「童工」,已算是美化過的稱呼。確切來說他們應該稱之為「童奴」,如同16世紀的奴隸貿易,當時大量的非洲人作為廉價的勞動力,販賣至北美洲的種植園工作,抑或是到中、南美洲開發金銀礦產等。這樣的奴隸貿易現象持續了4個世紀之久,直到19世紀中期,才終於出現禁止奴隸制度的法律。但是如今已到21世紀,在可可種植園裡卻依然處處可見這些遭偷渡販賣的童奴。

《巧克力的黑暗面》劇照。 圖片來源:輝洪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巧克力的黑暗面》劇照。 圖片來源:輝洪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為什麼巧克力公司共同簽訂「哈金安格議定書」超過十年,議定書卻沒有產生任何約束效力,完全無法改變童工的嚴重問題?《巧克力禍心》書中指出,其實在議定書中只談及可可園的童工問題,但對於巧克力公司願意出多少錢收購可可豆,是否能讓可可園農民們獲得更多的保障卻絲毫未提,而這也就是問題所在。
從可可豆製成巧克力的這段生產鏈中,確實如巧克力公司聲明,他們是藉由中間商來購買可可原物料,對於可可園的種植與勞工沒有控制權。但在這條巧克力生產鏈中,是個不停向下剝削的過程。如果年營業額超過百億美元的巧克力公司,只願意出極低的價格收購可可豆,農民們得不到合理的獲益,自然只能去尋求更便宜的勞動形式向下剝削,於是童工與兒童販運的問題就無法改善。
《巧克力的黑暗面》裡我們看到同樣是巧克力,第一世界的兒童們因為它而感受到幸福與滿足,但第三世界的兒童,卻為此飽受苦難。也許下一次,我們打算品嚐甜美巧克力的時候,可以想想那些正在為巧克力受苦的兒童們,當我們在享受同時是不是助長了他們的悲哀。
喜歡這篇文章嗎?
快來媒體小農灌溉環境資訊中心吧!
※ 編按:本文為2014年環境線上影展《小確幸不幸》參展影片《巧克力的黑暗面》影片賞析文章。原刊載於《環境通訊網》,刊登日期2014年8月28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