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隻字片羽○雪泥鴻爪○】



○○○○○○○○○○○○○○○○○○

既然有緣到此一訪,
何妨放鬆一下妳(你)的心緒,
歇一歇妳(你)的腳步,
讓我陪妳(你)喝一杯香醇的咖啡吧!

這裡是一個完全開放的交心空間,
躺在綠意漾然的草原上,望著晴空的藍天,
白雲和微風嬉鬧著,無拘無束的赤著腳,
可以輕輕鬆鬆的道出心中情。

天馬行空的釋放著胸懷,緊緊擁抱著彼此的情緒。
共同分享著彼此悲歡離合的酸甜苦辣。
互相激勵,互相撫慰,互相提攜,
一齊向前邁進。

也因為有妳(你)的來訪,我們認識了。
請讓我能擁有機會回拜於妳(你)空間的機會。
謝謝妳(你)!

●●●●●●●●●●●●●●●●●●



2017年10月26日 星期四

【台灣紅皮書】生性羞怯、行蹤成謎 目擊資料極稀少的林三趾鶉


http://e-info.org.tw/node/208051?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1c46e08676-EPAPER20171022&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1c46e08676-84956681

【台灣紅皮書】生性羞怯、行蹤成謎 目擊資料極稀少的林三趾鶉


建立於 2017/10/25
作者:何一先(台北市野鳥學會)
說起此鳥,真是個鳥界宅男心態,不願見人,全台灣的鳥友見過牠的,說屈指可數或許誇張了些,但絕對僅止於兩位數。以目前賞鳥觀鳥拍鳥的風氣日盛,但就是沒有多少人見過其廬山真面目。
三趾鶉科鳥類不論外觀、體長皆類似鵪鶉(雞形目雉科),活動環境及生態習性,也相近。體型約11cm~14 cm、體重約30公克,脖子短、腿短,非常小巧可愛的棕、灰、紅褐色系鳥類,間有斑駁黑色紋路,與棲息的環境形成大地色系的偽裝。雌鳥羽色與雄鳥類似,但體型較大,體色較紅,顏色對比鮮明。上體有白色紋,兩脅具略紅的黑斑。雄鳥的喙鉛色,頭頂中央有淡黄白色冠紋,和一條不甚明顯著的眉線。胸為黃褐色,上背栗色,羽緣皮黄色,翅上覆羽具有白色條紋。下胸、腹部及尾下腹羽為黃白色,脇下為黑色和栗色V形斑。腳淡肉色。顧其名、思其義,三趾鶉只有三個腳趾,後趾業已退化。
因為體型小、警覺性高的特性,常一溜煙鑽進草叢不復見,著實不易發現,即使是常賞鳥的人,對牠們的瞭解及掌握度仍嚴重不足。尤其是來到鄉間旱地環境中觀鳥時,有時會不預期地,突然發現前方小路上竄出十幾公分的小小鳥來,興沖沖地拿起望遠鏡,這時卻已目送牠進入草叢之中,內心卻開始盤算,看起來像鶉,但是圖鑑看了半天還是無法肯定是誰,這樣的遺憾及扼腕的經驗,很多觀鳥者皆有之,且更有可能將其視為常見的棕三趾鶉,也不無可能。

Turnix_sylvatica。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林三趾鶉(Turnix sylvatica)。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三趾」由來稱其名  分布雖廣卻記錄少

林三趾鶉Turnix sylvaticus)屬於鴴形目、三趾鶉科、三趾鶉屬,別名有小三趾鶉、普通三趾鶉。Turnix是拉丁文鵪鶉Coturnix 的簡略寫法,其原意指三趾鶉與鵪鶉類似,但是體型較小,且無後趾。sylvatica則是拉丁文「樹林的」或「樹木的」意思,源自當初的發現環境是在樹林內。目前共發現有9個亞種,台灣的亞種為 T. s. davidi,分布於中國華南、中南半島、海南島及台灣。亞種名davidi則是紀念在中國的法國傳教士兼博物學家 Abbé Père Armand David(1826-1900)。
而此種在台灣的首次發現紀錄是1869年斯文豪(Robert Swinhoe)於南部地區所記錄的。
林三趾鶉廣泛分布於非洲撒哈拉山脈以南地區及地中海沿岸地區,伊比利半島、南亞分布於伊朗、印度次大陸、中南半島、中國華南、海南島、台灣、菲律賓、爪哇島及峇里島等地。一般都是當地留鳥,不太會從事中長程的遷移。目前在義大利與孟加拉已絕跡,西班牙、葡萄牙、阿爾及利亞已超過20多年沒有目擊紀錄。在台灣是極其稀有的留鳥,發現紀錄相當有限,筆者初步蒐集鳥類資料庫及網站裡鳥友的紀錄,歷年累積僅有27筆觀察紀錄分佈於台灣10個縣市中。

林三趾鶉的台灣發現紀錄。圖片來源:擷取自TaiBIF。
林三趾鶉的台灣發現紀錄。圖片來源:擷取自TaiBIF

習性羞怯不易見  繁殖期雌性為主動方

棲息於平原、溪畔及近山丘陵地帶。屬於地棲性,出沒於灌叢地、草地或是溪畔草叢及林地之中,也會在農耕旱地(甘蔗田)出沒覓食,屬於雜食性鳥類,會在地面及草間抓扒搜尋小型昆蟲、植物果實與禾本科草種籽等為主要食物來源。生性羞怯膽小,大多單獨或小家族活動,常常藏匿於草叢中,並不容易察覺。文獻資料中曾說明在野外很難發現其蹤跡,幾乎只能從輕柔低沉的警戒聲發現其蹤跡,會持續發出類似牛叫之「嗼、嗼、嗼」之鳴聲。善於奔跑,速度快且會不斷變換方向,呈之字型彎曲行走,穿越空曠地時則潛行快跑。翅膀較大且鬆散以致飛翔能力弱,覺察威脅時則蹲伏草叢中不動,直到近至腳下才突然驚起,緊貼地面快速低飛一小段距離,一掠而過、沒入草叢,不太偏好長距離飛行。
林三趾鶉的繁殖模式是一雌配多雄,與一般鳥類一雄配多雌的繁殖模式不同。雌鳥在建立領域、鳴叫和繁殖上也都比較主動,雄鳥則負責孵卵和育雛。因此在繁殖時期,雌鳥會持續發出類似「嗚哇、嗚哇」的鳴聲,來吸引雄鳥,而雄鳥也會發出連串的顫音回應。雌鳥會在隱密的草叢地面挖一淺凹為巢,以細草襯底,再以草莖和樹葉將巢遮掩覆蓋,每窩產卵3到5枚,卵呈淺褐色、有深褐色斑點。雛鳥屬於早熟性鳥,出生後2到3天即可自行覓食。

棕三趾鶉。圖片來源:An-sheng Wu(CC BY-NC-ND 2.0)。
與林三趾鶉相當相似、容易混淆的棕三趾鶉。圖片來源:An-sheng Wu(CC BY-NC-ND 2.0)。

從數量極多到記錄極少  尚有待眾善保護

林三趾鶉在歐亞的分布範圍廣大,總認為其族群並無重大威脅。但是目前發現在各地的觀察紀錄均不多見,有些地區也稀少到多年未曾再有發現紀錄。在台灣目前是屬於一般類,但已列入2016年台灣鳥類紅皮書瀕危等級,也有可能在近年內列入保育鳥類。
值得一提的是,斯文豪於1869年在高雄一帶的觀察報告中,提到林三趾鶉是「發現地點的數量極多」,但是目前在野外觀察的紀錄卻是非常地少,基礎資料相當缺乏,在中華民國野鳥學會鳥類料資料庫、40多年的紀錄之中,也僅有20筆,屬於資料異常稀少的鳥種,更是留鳥中記錄最少的鳥類。由鳥類資料庫中可看出,在1985年之前,台灣鳥友較少,棕三趾鶉與林三趾鶉的紀錄同樣地少,但之後棕三趾鶉的紀錄每年皆可見,鳥友在野外的觀察經驗也確實印證,棕三趾鶉並不少見,唯獨林三趾鶉始終不見其蹤影。在台灣的觀察紀錄如此地稀少,全台灣的族群數量估計也不明,主要的威脅也不是很清楚。
但目前判斷其不善於飛行、移動能力並不佳的狀況下,對環境棲息地的依賴度是相當的高,除了人為獵捕壓力,棲息環境被開墾或改變等的嚴重干擾,都可能是影響其生存的主因之一。且林三趾鶉所偏好生活的低海拔平原至緩丘陵地帶,早已普遍受到人為的各式開發以及環境用藥等威脅。但這無法解釋棕三趾鶉為何沒有受到同樣的威脅強度。但未來要如何就此進行深入的研究,卻又苦無對象可下手。

林三趾鶉

學名:Turnix sylvaticus davidi
分類:動物界>脊索動物門>鳥綱>鴴形目>三趾鶉科>三趾鶉屬>林三趾鶉
生態習性:棲息於平原、溪畔及近山丘陵地帶。屬於地棲性,出沒於灌叢地、草地或是溪畔草叢及林地之中。  
保護等級:IUCN瀕危等級為無危(LC),但已列入台灣紅皮書。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