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隻字片羽○雪泥鴻爪○】



○○○○○○○○○○○○○○○○○○

既然有緣到此一訪,
何妨放鬆一下妳(你)的心緒,
歇一歇妳(你)的腳步,
讓我陪妳(你)喝一杯香醇的咖啡吧!

這裡是一個完全開放的交心空間,
躺在綠意漾然的草原上,望著晴空的藍天,
白雲和微風嬉鬧著,無拘無束的赤著腳,
可以輕輕鬆鬆的道出心中情。

天馬行空的釋放著胸懷,緊緊擁抱著彼此的情緒。
共同分享著彼此悲歡離合的酸甜苦辣。
互相激勵,互相撫慰,互相提攜,
一齊向前邁進。

也因為有妳(你)的來訪,我們認識了。
請讓我能擁有機會回拜於妳(你)空間的機會。
謝謝妳(你)!

●●●●●●●●●●●●●●●●●●



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建築節能在台灣】97%的既存建築更重要 法規與制度亟需創新!


http://e-info.org.tw/node/208028?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58068eef9f-EPAPER20171022&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58068eef9f-84956681

【建築節能在台灣】97%的既存建築更重要 法規與制度亟需創新!


建立於 2017/10/30
本報2017年10月30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系列報導,承接系列四)台灣有不少標榜低碳節能又環保的綠建築。不過,這些創意與用心如何擴及到廣大的民眾?學界專家認為從經濟效益分析,提升建築節能重點應該擺在新建築。搭配法規管制,可達立竿見影的效果。
高達97%既有建築無「法」可管,該怎麼辦?民間認為,應引入鼓勵措施與經濟誘因。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也認為,地球愈來愈熱,獎勵不能只對綠建築,要讓「更多」的建築一起舒適又節能。

既有建築節能不能放棄  小改變也能發揮大成效 

現行的建築節能主要對二大類。一是《建築技術規則》規定全國新建物必須符合的節能標準,具有強制性。二是綠建築,政府對綠建築定有獎勵辦法,但無強制性。至於既有建築,則因法規無法溯及既往,無「法」可管。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指出,絕大多數建築都是既有建築,這部分不能放棄。
洪申翰說,雖然既有建築無法強制規定節能,但民眾為了舒適,也會進行修繕、拉皮、或局部裝潢,政府應適時提供節能補助或是技術協助。舉例來說,韓國正在推屋頂隔熱漆,據說可以將建物溫度降低2-5度。搭配低利款,就可以鼓勵更多舊建築加入節能行列。
台灣環保聯盟秘書長陳秉亨指出,問題之一是許多人不知道如何節能。新北市府有個不錯的計畫,是針對水電技師進行節能技職培訓。當民眾需要裝潢整修時,水電行也可能適時提供節能建議。

民眾也會修繕整修,環團建議利用時機宣傳節能設計。圖片來源:Andrea(CC BY 2.0)

20171022 建築節能專題
德國規定新建建築或既存建築翻修如果能比政府規定的能耗標準低,則依不同建築能號給予不同的低率貸款。圖片來源:dena(德國能源署)
既有舊建築也未必無「法」可管。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趙家緯指出,國際上也有對舊建築強制減少耗能的規定。例如,紐約最近正準備提出新法,規定一定面積以上(約大於2300平方公尺)的建築必須在2030年以前減少耗能。這類規定是針對大建築,不會針對一般住家。
另一個比較「溫和」的做法是建築能源的揭露。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蔡卉荀建議仿照德國「建築能源護照」制度,要求房屋過戶登記時,檢附建築物的能源效率證明。為了呈現好看的建築節能數字,民眾主動改善建築能效的意願就會提高。相對的,政府也應提供免費診斷與節能設備的低利貸款。

從「新」管起投資效益高  管制應「確實」

雖然民間聲音重視舊建築的節能效益改進,但成大建築系教授、國內建築節能的先驅學者林憲德指出,從投資效益分析,既有建物耗能特性已定型難改,節能改善效益事倍功半。
林憲德說,一棟新建築將影響往後六十年,新建築物的節能管制是源頭管制、事半功倍。以一年3%的新建築物來看,十年也有30%的成果。台灣應把新建築管理先做好。
蔡卉荀也觀察到,雖然建築節能法規已經管制新建築,但實際上新建築公共用電很高,跟傳統社區相比,差距甚至有五倍之多。可見,建築節能的法規與管理機制都須再檢討。
林子倫認為,國內正值舊建築改建潮。大批四、五十年的老房子須都更重建,也有不少房子進行拉皮,社會住宅也正在開展。應趕緊利用這時機,讓這批建築搭上最新的建築節能規定。

1023-1
舊建築裝修也是法規或是獎勵建築節能的時機。攝影:陳文姿。

獎勵創新不限綠建築   要讓「多數」建築都節能

現行國內也有綠建築獎勵機制。不過,陳秉亨認為,大部分民眾都住在舊房子,並非人人買的起綠建築。只推綠建築節能,範圍很狹隘。
「不是每棟建築都可以成為綠建築,但可以讓『多數』建築都達到舒適與節能」,林子倫說出他的期許,「標準不必很高,但要讓一般的建築都能往上提升」。
林子倫對參觀韓國低耗能建築印象深刻。他指出,首爾引用地底恆溫與室內進行調節,冬暖夏涼。有好的建築設計就不需全然倚賴空調使用。
「不必然要複製國外的做法」,林子倫說,「建築師告訴我,台灣也可以發展符合台灣在地特性的建築節能技術,問題是台灣缺乏這麼做的鼓勵機制。」
林子倫說,這是政府要努力的目標,面對愈來愈熱的氣候,不僅是為節能,也是為了讓民眾有舒適的居住環境。(系列報導5/5,全系列完)
※註:〈建築技術規則〉規範的新建物適用範圍:學校類、大型空間類、住宿類建築物,及同一幢或連棟建築物之新建或增建部分之地面層以上樓層(不含屋頂突出物)之樓地板面積合計超過一千平方公尺之其他各類建築物。

首爾低碳建築利用地底溫度調節室溫。攝影:陳文姿
喜歡這篇文章嗎?
快來媒體小農灌溉環境資訊中心吧!

作者

陳文姿
理工科系畢業的打字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