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info.org.tw/node/208154?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58068eef9f-EPAPER20171022&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58068eef9f-84956681
別讓陸蟹少子化 蟹媽媽需要更多幫助
作者:公視記者 陳佳利、賴冠丞
少子化,引起台灣社會深刻恐慌,其實,不少在海岸生活的陸蟹,也面臨相同問題,牠們不是不想生小孩,而是抱卵的蟹媽媽,不一定能抵達產房、順利臨盆。人工設施的阻隔,車輛造成的路殺,成為陸蟹降海釋幼的終極挑戰,有一些人在想辦法…
迎著月光灑落的光芒,有一股力量,催促著陸蟹媽媽,往海邊走去。生命最美的時刻,發生在最美的夜晚。
其實,這裡的陸蟹媽媽,要抵達海邊是很不容易的。牠們的家被台26線公路劃開,想傳宗接代,不但要穿越寬闊的四線車道、還要避開疾行車輛。海邊,對牠們來說,很可能是永遠到不了的彼岸,路殺最嚴重的路段,位在屏東墾丁香蕉灣。長期研究陸蟹的劉烘昌老師發現,路殺比例,2003年為10%,2015年已經提高到30%。
陸蟹媽媽需要幫助,墾管處與公路總局合作,選在陸蟹產卵的高峰期(6-9月的月圓時刻),在路殺熱點實施交通管制,晚間六點到八點,封路十分鐘,開放十分鐘。
宣導組志工利用遊客車輛停下來的十分鐘,進行陸蟹保育宣導。另一組志工,則是忙著護送蟹媽媽到海邊去釋幼。
棲地破壞、人為捕捉、路殺,是陸蟹數量下降的主因,劉烘昌老師建議,在陸蟹通過的熱點,以架高道路的方式,來減少路殺。
減少人為設施對野生動物的影響,是許多人的共同目標,在中台灣的高美溼地,東海大學與三河局合作,希望透過改善堤防來幫助陸蟹媽媽。
位在大甲溪出海口的高美溼地,2004年公告為高美野生動物保護區,2007年被列為國家級重要溼地,黃昏時分的美麗景色,深受觀光客喜愛。
這裡有不少陸蟹生活著,牠們平常棲息在保護區外的稻田荒地間,繁殖季時必須跨越堤岸,降海釋幼。
隨著高美溼地名氣躍升,遊客增加,車輛變多,另外,部份堤防為了綠美化,而改成垂直式海堤,提高陸蟹媽媽翻躍的難度,多重原因增加了牠們的車禍風險。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惠真表示,遊客散場、螃蟹上場,這之間就撞在一起。以紅螯螳臂蟹的體型跟現在堤岸110公分的垂直高度來看,就像是懷孕的媽媽要爬101大樓那麼困難。
另外根據調查,這裡有六種螞蟻,如果陸蟹因為堤岸的阻礙,延長待在路上的時間,也就增加被螞蟻攻擊的機會。希望能提高陸蟹媽媽通過的效率,研究團隊提出三種改善措施:增設麻繩袋網、漿砌卵石、增加粗糙面,分成小段施作。
改善實驗的三種硬體在八月份完成,加上舊堤防的斜坡、地底箱涵的生態廊道,究竟哪種形式最好,還要花時間進行科學化調查。
科學化的調查,希望用數字理解真實,偶爾也會遇上出人意料的情況。一次針對紅螯螳臂蟹釋卵高峰的整夜調查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特殊情況,有些陸蟹沒有依慣例前往海邊釋卵,而是聚集在溝渠邊產下後代。
陸蟹為什麼出現這樣的行為?還需要更多的瞭解,而這持續四個月的調查,發現高美溼地旁的番仔寮路段,陸蟹死亡率超過一半。
調查結果出爐不久,番仔寮的一塊私有荒地,卻在一夕間填滿了灰色的土,這讓陸蟹又失去一塊棲地。努力推動堤岸改善,原本帶來希望的喜事,沒想到成了讓人錯愕的悲劇。
每隻蟹媽媽,擁抱著數十萬隻小螃蟹的誕生機會,每塊棲地,支撐著無數生命的延續。人們一時的便利,卻可能導致陸蟹和這個世界的別離。夜色沉靜,最怕的,是沒有了生命的聲音,環境嚴峻,牠們需要人們給予更多同理心。
公視 我們的島【別讓陸蟹少子化】
10/30(一) 22:00首播
11/04(六) 11:00重播
10/30(一) 22:00首播
11/04(六) 11:00重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