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隻字片羽○雪泥鴻爪○】



○○○○○○○○○○○○○○○○○○

既然有緣到此一訪,
何妨放鬆一下妳(你)的心緒,
歇一歇妳(你)的腳步,
讓我陪妳(你)喝一杯香醇的咖啡吧!

這裡是一個完全開放的交心空間,
躺在綠意漾然的草原上,望著晴空的藍天,
白雲和微風嬉鬧著,無拘無束的赤著腳,
可以輕輕鬆鬆的道出心中情。

天馬行空的釋放著胸懷,緊緊擁抱著彼此的情緒。
共同分享著彼此悲歡離合的酸甜苦辣。
互相激勵,互相撫慰,互相提攜,
一齊向前邁進。

也因為有妳(你)的來訪,我們認識了。
請讓我能擁有機會回拜於妳(你)空間的機會。
謝謝妳(你)!

●●●●●●●●●●●●●●●●●●



2016年2月14日 星期日

胡舒立披露2016年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考驗



胡舒立披露2016年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考驗
——馭風險而前行

近日,大陸財新網總編輯胡舒立發表文章稱,2016年要直面風險尤其是金融風險,防風險是2016年對中國經濟的最大考驗。文章最後警告說,當斷則斷,不能再拖了,警鐘在新年鳴響。
2015年剛剛過去,有欣慰,有遺憾,我們寄望於新一年。當下,慶賀聲、祝福聲此伏彼起,我們以為,在展望新一年的經濟形勢時,最需要的還是直面現實,特別是直面風險尤其是金融風險。必須承認,2016年在經濟金融界未必是“六六大順”,可清楚識別但尚未有效應對的多重金融風險,橫亘在我們面前,縱跨年喜慶中亦未敢輕忘。中國必須在新年伊始,即下決心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因為這是一切發展改革宏圖得以實現的前提。
中國金融業過去十數年避免大風險,均與穩定的巨額的銀行存款有關。不過,近年來銀行存款轉為資產管理產品,成為金融業最大的“板塊運動”,在可見的未來也必將如此。中國的資產管理市場規模已超69萬億元,還在高速成長。它是金融深化的產物,為融資渠道多元化所必需,也給普通人更多投資選擇。如果它造就一個披露充分、監管有效、投資人自負其責的市場,那將是中國金融業啟動市場化進程以來最深刻的變革,是中國之福。
然而,變革航道內也布滿礁石:
——通過資產管理產品創新,中國已經出現了大量事實上的次貸產品;這本屬正常,有效的金融市場本來就該有多種風險層次的產品和多種風險偏好的投資者,但問題在於各種不同風險層次的產品投資者並未分層。
——藉助新興的互聯網金融平台,大量次貸產品湧入監管空白地帶,繞過合格投資人門檻,融資方的層層槓桿最終加到了普通投資者身上,與其承受風險的能力出現明顯錯配。
——正因如此,銀行存款轉換為資產管理產品,最終沒有實現風險的多元化,只是將政府對存款的隱性擔保轉換成了對資產管理產品的隱性擔保,區別在於,擔保的主體由早年的中央政府一家,變成了一個複雜的組合:在銀行存款轉換為資產管理產品的長鏈條上,銀行為其他資產管理機構提供隱性擔保,而各級政府為銀行提供隱性擔保。這就是剛性兌付,它頑強存在,使絕大部分風險仍然集中在銀行體系,並間接地集中在政府身上。
形形色色的資產管理產品,其本質是債。現在,發債的條件大為寬鬆,但監管顯然並沒有跟上,而兌付仍然是剛性的。無疑,這是風險放大的最終原因。
在這場大變遷過程中,其他金融機構已不甘心僅做“銀行的影子”,充當賺手續費的通道,而是通過主動管理類業務,成了真正的“影子銀行”。可以看到,中國金融市場上的跨界產品,可大致分為兩類:第一類以“地方金融資產交易所+P2P+資管計劃”模式為主,相當於場外資產證券化。融資方通過小額貸款、信託、券商、保險等機構融資,將該債權再通過線上平台拆標轉讓,變相突破合格投資人門檻,包裝成小額、高息的理財產品銷售給普通投資者。第二類則是配資的結構化產品。房地產、國企、地方融資平台等企業,借道有限合夥基金、融資租賃等新途來融資,一般銀行理財資金認購優先順序,有時券商認購中間級,劣後級為融資方,收益率層層遞減,此即新興的“假股真債加槓桿”。
這兩類產品所用工具包括資管計劃、收益互換、股權質押,名目花樣翻新,實質都是“次級資產+槓桿”。槓桿的一端,是無風險識別能力的銀行儲戶;另一端是高風險的中小企業或銀行自有資金放貸有限制的企業;信用風險的傳染鏈條環環相扣,個人投資者實則接了最後一棒。
這些跨市場產品的風險信息是不透明的。資管市場上“一層看一層,誰也看不透”的情形在惡化。一旦資產價格下跌,高槓桿、久期錯配所帶來的流動性危機,如多米諾骨牌般一推即可觸發。
資管市場爆炸式的增長及發展亂象,也與監管割據有關。金融分業監管格局,日益演變為地盤主義。監管機構以本行業做大為主要目標,為所監管對象的成長大開綠燈。當出現風險時,監管部門又相互推諉。其實,每個監管部門管好職責範圍內的風險,便可大幅降低總風險,但是,誰都不願率先亮出底牌,惟恐成為壓倒駱駝的那最後一根稻草。
要使監管有效,在技術上必須做到穿透各類跨市場的槓桿工具,還原其基礎資產,不管是銀行理財、券商資管計劃,抑或保險資管產品,均應將信息披露到實際控制人,查看客戶的資金情況。根據真實風險調整結構化產品的銷售門檻和風控級別。為此,應建立統一的信息資料庫,銀行、證券、保險公司均在同一平台報送融資主體信息,包括資本金情況、融資情況、資金去向等,以減少監管機構間的信息不對稱。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已經提出重建大監管格局的戰略構想,有效、有力地落在實處時不我待,需要大智慧與大決心,需要改革的深層認知。如識者所說,不能用機構變更代替深層次的改革。減少監管摩擦是表,金融監管有效性有必須滿足的前提條件,即監管機構要有明確的使命和任務,有充分的獨立性和必要的法律保護,並且有充足的資源和專業能力。這些看似簡單抽象的條件,是國際社會用金融危機的慘重代價換來的共識。這些條件無法逾越。而中國尚在“地盤”格局下徘徊的分業監管局面需要變革,挑戰只有更為重大。
與監管改革同樣重要的,還包括決策層打破剛性兌付的行動。當前剛性兌付下的金融市場上道德風險蔓延,不可能為風險正確定價。這種現狀與產品創新大爆發和監管能力未能跟上兩個因素相疊加,滋生競相用高收益吸引資金的行為,給龐氏融資創造了太多空間。應當承認,剛性兌付不破,金融風險就是地上懸河,越壅越高,後果不堪設想,必須及早應對。
當斷則斷,不能再拖了。防風險,是2016年金融監管部門乃至中央政府的基本功,是對中國經濟的最大考驗。警鐘正與新年的鐘聲同鳴,我們需要諦聽。
本文网址:http://tw.aboluowang.com/2016/0103/670607.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