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5184
中國經濟成長趨緩帶來衝擊:從英國現狀反思台灣
人氣指數: 851
發佈於 2 月 20, 2016
中國於今年年初發布2015年經濟成長數據6.9%,與2014年相比略有下滑,也創下25年來新低。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經濟成長已不若往年風光,趨緩是大勢所在,英國《金融時報》稱未來中國產能問題若無法獲得妥適解決,難保不會惡化成全球系統性風險。自2015年底至2016年初,英國國內媒體即以大量篇幅報導及預測中國經濟走向,以及將對英國產業帶來的衝擊,其中眾說紛紜,多數持悲觀看法。
BBC:全國鋼業都受到影響
根據英國BBC於1月19日的報導,在過去幾個月中,英國鋼業已經減少將近六分之一的工作機會,國內最大的Tata Steel也於1月中宣布將裁員1,050名員工。業者認為可能的原因包含英鎊近幾個月的走勢、國內高昂的電價、因應氣候暖化的政策調整、以及中國的強勢競爭 ─已有許多輿論直指國內鋼業危機是中國不合理的削價競爭所造成。
中國大使面對這樣的輿論則表示,中國並非始作俑者,是全球經濟的緩慢復甦及疲軟的需求市場導致這樣的結果。其實,中國境內的鋼鐵業者也有不少受到影響,不少工廠也裁員或歇業。
自2015年夏天始,英鎊的強勁走勢使得英產鋼鐵在國際市場上價格相對高昂,而在此同時,經濟成長趨緩的中國則因國內需求降低而積極開發出口市場,英國因而開始大量進口中國鋼鐵,進口量在一年內由303,000公噸大幅增加至687,000公噸。陷入困境的英國鋼鐵業者呼籲政府盡速做出因應措施。
中國真的是始作俑者嗎?
其實近年來,大部分的富裕國家都經歷了製造業比重下降的過程,原因在於這項傳統產業已經已經被逐漸興起的服務業所超越。
倫敦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的 Stephen Broadberry 及 Tim Leunig 教授認為,製造業現今的結果約有一半的原因可歸於製造業產品的價格下跌,以及消費者在經濟狀況優渥後傾向把收入所得花在更好的服務上,而非製造業產品。其他阻力還有來自其他富裕國家的競爭,及出現製造成本更低的挑戰者,比如中國。
英國財政大臣George Osborne對此發表言論:「我們還是繼續與中國做生意,這樣對大家都有幫助,但我們也必須解決我們自己的問題。這同時也是我們近幾年就一直在做的事,現在我們相較於幾年前有了更好的準備。」工黨影子內閣 Chris Leslie 則說:「英國需要一個相當嚴肅的對策來幫助出口商,如付出加倍的努力來促進生產率,解決基礎設施上的障礙,以及確保想要創新的業者能夠得到他們所需的資金。」
台灣的覺醒時刻?
在這波中國引起的風暴當中,許多國家赫然發現,以往和中國打交道似乎成了一種隱藏風險。外資正撤離中國,反映出外國對中國的疑慮漸增。而將經濟中心放在中國的台灣,受到中國拖累,第四季GDP成長率再次下滑。台灣除了製造業之外,服務業、旅遊業,還有更多產業與中國綁在一起,所受的影響遠大於文章中討論的英國。然而,英國媒體在這個議題聚焦的同時,卻似乎不見台灣媒體表現對此的擔憂。台灣是否該擺脫中國,走向其他國家?而擺脫中國之後,台灣的經濟又該往何處去?這些都是當務之急,媒體應該做的就是向政策領導人詢問具體作為,更該喚醒一般民眾的關注及警覺心。
位處太平洋西岸一隅的台灣,體質不如日本,美國能帶來的幫助也有限,政府若不從內部轉型與國際區域整合分別下手,恐怕未來凶多吉少。參考英國影子內閣的財政大臣所發表的意見,台灣也許該營造出更適合及吸引外資投資的環境及鼓勵年輕人創業創新。至於具體方式為何,實在考驗新政府的毅力及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