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隻字片羽○雪泥鴻爪○】



○○○○○○○○○○○○○○○○○○

既然有緣到此一訪,
何妨放鬆一下妳(你)的心緒,
歇一歇妳(你)的腳步,
讓我陪妳(你)喝一杯香醇的咖啡吧!

這裡是一個完全開放的交心空間,
躺在綠意漾然的草原上,望著晴空的藍天,
白雲和微風嬉鬧著,無拘無束的赤著腳,
可以輕輕鬆鬆的道出心中情。

天馬行空的釋放著胸懷,緊緊擁抱著彼此的情緒。
共同分享著彼此悲歡離合的酸甜苦辣。
互相激勵,互相撫慰,互相提攜,
一齊向前邁進。

也因為有妳(你)的來訪,我們認識了。
請讓我能擁有機會回拜於妳(你)空間的機會。
謝謝妳(你)!

●●●●●●●●●●●●●●●●●●



2010年6月5日 星期六

《【邪魔歪道】健康沙漏-031》

 

※※※※※※※※※※※※※※※※※※※※※※

※※※※※※※※※※※※※※※※※※※※※※

 

【為什麼背痛反反覆覆?難道真的好不了嗎??】
本文作者【張德裕醫師】
本文由【萬芳醫院】提供

 

將近有百分之八十的成年人在其一生中都有罹患過下背痛的經驗,當中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在一個月內下背痛的症狀會減輕,百分之二十的人演變成慢性下背痛,甚至是坐骨神經痛,而且復發的頻率會日趨頻繁,症狀一次比一次嚴重。

根據研究顯示,下背痛患者的深層核心肌肉或是穩定腰椎的肌肉會日漸萎縮,功能開始退化,無法在人體活動過程中適時保護脊椎免於壓迫;而且這些深層肌肉的力量與功能不會隨著疼痛的降低而恢復。

研究中更進一步指出下背痛患者在物理治療師監督下,做腰部穩定運動的訓練,一週二到三次,每次一個小時;並且執行治療師指定的動作,每天練習15-20分鐘,一直持續三個月。三個月後,患者維持一週至少三次的練習,其中有超過八成的患者,疼痛減輕百分之五十以上,功能恢復百分之二十以上。而且這些效果通常可以持續一年以上,患者一年內幾乎沒有復發的情形。

研究中指出接受過穩定運動的患者,在超音波的檢查下,其深層肌肉會慢慢恢復原有的力量與功能;反觀沒有接受運動治療的患者,深層肌肉完全沒有恢復的情形。

許多患者在下背部疼痛的過程中,都會尋求藥物治療,或者接受熱敷、電療、腰椎牽引等治療,這些都是靠"外力"讓自身疼痛減輕;但是那些穩定腰椎的肌肉,因為疼痛的影響卻日益萎縮,失去穩定腰椎的功能。因此需要靠特定的運動,在治療師的引導下,患者藉由自己深層肌肉的收縮,學習正確的控制肢體動作,循序漸進的恢復到正常的動作功能,讓深層的核心肌肉越來越懂得保護我們的脊椎,讓自己的腰椎強壯。當你越來越懂得如何正確使用身體的方法,疼痛復發的情況自然就會漸漸離你遠去。

 

【別讓孩子變成糖寶寶】
本文作者【蔡麗玉醫師】
本文由【耕莘醫院】提供

 

糖尿病主要分兩型,第二型佔所有病人九成以上;通常,第二型糖尿病在三、四十歲後才發病,估計七十歲人口有20%罹病。但最近許多國家研究發現,過去在30歲以前很少發生的第二型糖尿病,開始年輕化;據統計,台灣6-18歲的人口,每十萬名男生有9人、女生有15.3人被診斷出此病。

第二型糖尿病除與遺傳有關,許多報告也指出85%的兒童糖尿病是由肥胖引起,原因可能是攝取過多速食、甜食、高熱量食物,看電視、打電腦時間過長,或生活中缺乏遊戲場所、缺乏運動等。

如果40歲得了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約在60-70歲出現,但若在兒童、青少年期便提早發病,中年就會出現併發症,此時正處於事業巔峰,也是家庭、社會的中流砥柱,卻要受各種併發症折磨,不僅是個人的悲劇,也是國家的損失。

第二型糖尿病是可以預防的,世界衛生組織1994年曾提出五點預防建議:

‧減輕體重,避免肥胖。
‧避免攝取高脂肪食物。
‧以較粗糙的食物(包括膳食纖維)取代精緻的碳水化合物。
‧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增加身體活動。
‧避免或慎用可能引起高血糖的藥物,如類固醇、利尿劑、口服避孕藥等。

總而言之,要預防第二型糖尿病,從小就應注意減輕體重及預防肥胖,這對成人及小朋友都有效。

 

【人生筵席,好聚好散】
本文作者【江維鏞醫師】
本文由【耕莘醫院】提供

 

人老乃天經地義之事,自出生那天起,我們即在往「老」這個方向前進。當生命的結束是不可避免的結果時,如果問題的發生是突然的,我們必然是竭盡所能,並且期待能扭轉乾坤;但是如果生命即將結束是因為老衰或疾病末期的結果時,延續生命的意義對現代人來說是一個必須重新思考的課題。

在半世紀以前,大部份人的死亡過程是快速的,可能是因為一個感染、一次意外,或症狀出現時已是疾病末期。時至今日,拜現代醫療照護進步所賜,使得大部份人平均壽命延長。就現代醫療拯救病人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接受一個新的事實,那就是無法治癒的慢性疾病對人的影響與衝擊。

生命因醫療的協助得以延續,但身體卻持續衰退惡化,逐漸使人失智、失能、癱瘓、臥床、憤怒、焦慮、退縮、嘆息,面對這種新局面,我們又該如何自處呢?

社會的「進步」或「進化」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與家庭結構。
現代家庭子女數減少,子女們又離鄉背井討生活或尋夢去,父母們獨居老家,傳統的含飴弄孫或養兒防老面臨考驗。
我們少有時間與機會和老人家聊天、聊生活、聊生命(不聊是非、政治)。
我們不再那麼清楚長者們對生活、生命的想法,甚至不知道他們要的是什麼。
即使我們自認為已盡力給他們最好的(如同我們給兒女最好的),是否就是他們想的或需要的?
事實上,不少長者心知生命的有限性,也在心理上做準備(例如準備好壽衣、墓地),但我們是否可曾在他們嘗試交代某些事時,用其他的話題叉開呢?
面對失落,我們會憤怒、難過,但不去面對或討論,並不會改變結果,只是使過程更加混亂,事後的回憶更加苦楚,不只心痛失落,更心痛過程的辛苦。

醫院是最常見立即面對問題壓力的地方,老年人也最容易產生嚴重的問題或併發症。搶救生命是醫護人員的職責,每一個生命的存在都是寶貴的。工作上,醫護人員絕對尊重病人與家屬的決定,我們更希望醫療的結果不只是生命的延長而已,更希望能達到適可的生活品質。

 

一個沒有生活的生命又豈是你我願意擁有的,我們在做決定時是否想到這一點。在沒有先進醫療的干擾下,讓生命走完它自己的路是否是我們可以接受的。
經驗告訴我們最多最大的治療不等於最佳最適的治療。

直到近期,對生命末期的照顧才開始受到重視,相關的研究、教育、品質改善、及宣導陸續展開。
面對醫療照護資源的短缺,及關心何種照顧才是重病者所需要的,因而瀕死前的急救努力開始受到質疑。

 

【面對心臟病童】
本文作者【姜智殷 主任醫師】
本文由【耕莘醫院】提供

 

先天性心臟病為新生兒最常見的先天性畸形,發生率約為千分之八,台灣每年約有二千多名新生兒罹患先天性心臟病,而發生的原因中有15%是由染色体異常、基因突變、特殊藥物、放射線、德國痲疹感染或特殊症候群等多發性病因所造成的畸形,其餘 85%原因不明。

先天性心臟病的臨床症狀發生,有的一出生就表現出症狀,但也有很晚才出現。有的幾乎沒有症狀,有的嚴重到心臟衰竭,缺氧性發作。先天性心臟病如未適當治療,約三分之一病童在一歲以內病故,因此須早期診斷及治療。

後天性心臟病在兒童期,早年最常見的是由感冒、鏈球菌感染引發的風濕熱及風濕性心臟病因抗生素及早治療,近年來已少發現。川崎氏病及感染性心肌炎是近年常見的後天性心臟病。

先天性心臟病嬰幼兒常是由於吸奶時嘴唇會發黑,四肢紫黑,臉色呈現藍色,亦即發紺時發現,這是由於血液中不飽和氧化血紅素的含量超過每一百毫升有3-5公克以上,從外觀就可觀察到發紫的現象。醫護人員會用高濃度氧氣給病人呼吸,如果血中氧氣濃度增加不多,那就要懷疑是發紺性的先天性心臟病所引起。

最常見的發紺性先天性心臟病是法洛氏四重症,其他較少見的有:肺動脈瓣閉鎖、三尖瓣閉鎖、大血管轉位等先天性心臟病。非發紺性先天性心臟病主要是在心臟或大血管之間出現由左至右的分流,容易造成心臟衰竭,主要有:心室中膈缺損、心房中膈缺損、開放性動脈導管等。阻塞性心臟病,包括肺動脈瓣狹窄、主動脈瓣狹窄、主動脈窄縮等。 如疑有先天性心臟病,便應帶來醫院檢查,心雜音通常是心臟病的徵兆,可能是個人心臟異常所造成的。

大部分的心雜音是良性的,事實上心臟構造並無任何異常。當發現或懷疑孩子有心雜音時,醫師常會安排做個簡單、不痛、非侵襲性的心臟超音波檢查,以診斷心雜音可能代表的意義,並評估心臟的構造和功能。家長平時應注意觀察孩子的身體狀況,例如皮膚顏色、脈搏速度、心跳強弱等,可提供醫師做診斷的參考。

有些兒童出現心雜音,但心臟構造和血流完全正常,稱為功能性雜音,在3至7歲的兒童最常被聽到,尤其是因感冒、發燒而求醫時。事實上,隨著成長的過程,功能性雜音會愈來愈少,且通常會完全消失。心臟病童運動或病嬰吃奶時可能有呼吸急促的情形,因此進食不足,生長發育也較常人遲緩,有些會呈現全身發紫或嘴唇發紫的情形,因此體力很差,容易疲倦。

先天性心臟病兒中半數都很輕微且不需任何治療,不過有大約四分之一在出生第一年內都需藥物治療或開刀。需要治療的先天性心臟病兒中有四分之三以上是可以使用外科矯治,因此定期檢查是非常重要的。大多數先天性心臟病兒在孩童期才需開刀,但有些病人需一次以上的手術才能完全矯正。絕大多數的先天性心臟病兒多能正常生活和上學,有些嬰兒較易有咳嗽、感冒等上呼吸到感染,而且較不易好,有些則與常人無異,家長都會擔心該不該讓心臟病兒遊戲或運動。

心臟病童的運動:
運動通常分兩類:第一類是動態的運動,例如快走或游泳,這種運動較不會增加心臟的負擔。第二類是靜態的運動,例如舉重或比腕力,從事這種運動會增加心輸出及氧消耗量,但周邊血管阻力變化卻不大,對於心臟的影響和負擔較大。動態運動分三級::A(輕)、B(中)、C(重),靜態運動分為 I、II、III三度。

發紺性的先天性心臟病,例如法洛氏四重症,如已接受緩解手術,且体力正常,可以從事輕度的運動。如完全矯正後六個月,可從事中度的運動。其他更複雜的先天性心臟病或複雜開心手術的病童,只限制在輕度的運動。主動脈瓣狹窄或主動脈弓窄縮的病童,限制在輕中度運動,至於嚴重的病童則禁止任何運動。若經手術矯正,沒有症狀,且血壓正常時,在一年後可以從事任何運動。輕度肺動脈瓣狹窄,病童可以從事任何運動,中重度狹窄的則只能從事輕度運動。

一般的先天性心臟病,如果心臟沒有擴大,功能沒有受到影響,可以從事各種運動,甚至是競賽項目。如果是大型的破洞或分流,則只能從事輕度的運動。川崎氏病這類後天性心臟病如果冠狀動脈正常就不須限制活動,如已有輕微異常則只能從事輕度的運動,如有較大的冠狀動脈瘤,則只能從事類似散步這類的輕度運動。心肌炎感染後3至6個月內必須完全限制運動。心肌病變的病童須限制激烈的競賽性運動。二尖瓣脫垂的病童,如果無猝死的家族史,本身也沒有症狀,可以從事各種運動。若有二尖瓣閉鎖不全,或家族中有心臟病猝死病例,則僅能從事輕度運動。這些心臟病童都必須限制競賽性運動,尤其是患有心肌缺氧或暈厥的情況更須限制在輕度運動範圍內。

 

【減重,您用對方法的嗎?】
本文作者【潘明亮 主任醫師】
本文由【耕莘醫院】提供

 

近年來,由於生活方式的改變,飲食的熱量增加,但相對的活動量減少,導致肥胖的人數增加。

目前台灣成人有30%屬約於體重過重,15%屬於肥胖, 歐美人士則有33%屬於肥胖,也因此產生很多疾病,而減肥,也幾乎成了全民運動。
各式各樣的減重方式層出不窮,也產生一些後遺症,金錢的浪費不說,甚至有人賠上健康,甚至喪命。所以對肥胖及減重要有正確的認識,才可避免這些弊端,又可享「瘦」人生。

肥胖的原因,除了少數由其他疾病造成外(內分泌異常如:甲狀腺功能過低 、庫欣氏症候群、胰島素瘤、生長激素缺乏及其他下視丘腦下垂體疾病;遺傳疾病如:唐氏症:藥物如:類固醇、抗憂鬱劑、降血糖藥、胰島素),大部份都是原發性,由遺傳因素(如:肥胖基因)、心理因素及環境因素造成(多吃高熱量食物、少運動):另外也發現一種荷爾蒙叫瘦素(Leptin)也跟肥胖有關連。

在全國十大死亡原因中,惡性腫瘤(癌症)、腦血管疾病(中風)、心臟疾病、糖尿病及高血壓等,都與肥胖有密切關聯,此外,肥胖也會增加罹患膽囊疾病、骨骼肌肉關節問題及呼吸道疾病之風險,以及造成心理與社交障礙。

「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簡稱BMI,即:體重÷身高2;體重以公斤計,身高以米計)是測量肥胖程度的簡便指標。

根據衛生署新公布的成人肥胖定義,十九歲以上的成人「身體質量指數」大於等於24是為「體重過重」,大於等於27則是「肥胖」。

1993~1996年衛生署國民營養現況及國民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19歲以上國人有高達三分之一體重過重或肥胖,男女兩性之比率接近;而45歲以上之中老年人中,更有四成的男性與一半的女性體重過重或肥胖,可見肥胖問題十分普遍。

該調查更發現,BMI>=27的成人中,約8成5以上有肥胖相關代謝疾,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以及肝功能異常(如脂肪肝等,BMI>=24者有65%女性及68%男性有代謝症候群相關病徵,而BMI<24之成人中70%女性、68%男性無此病徵。

另外,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出現肥胖的併發症之可能會增加。
一般人以為身材標準的模特兒,平均BMI>=16,其實是過輕的。
又有人把肥胖分為兩型,一種為標準腹胖型,又稱男性型、蘋果型,腰圍大,代表的意義是內臟脂肪增加。另一種為臀胖型,又稱女性型、梨子型,臀圍大,主要是臀部脂肪增加。腹胖型的腰圍比較能反應與肥胖有關的併發症之關係。

姓 別           理想脂肪百分比        過 重       肥 胖
          30歲(含)以下   超過30歲
男       14%~20%    17%~23%   3%~25%    超過25%
女       17%~24%    20%~27%   27%~30%   超過30%

肥胖併發症【因肥胖可能誘發的毛病】

美國科學家研究得到一項數據:45歲以上的男人,體重超過正常體重10%時,每超過1公斤,壽命就縮短65天。

●高血壓:超過標準體重15公斤的人,有30%患有高血壓。

○高血脂:統計結果發現,每3位成人中,就有一位患有高血脂症,主要原因是國人飲食西化,營養過剩造成肥胖。高血脂最可怕的地方是平日毫無症狀,往往等到引發血管硬化或高血壓等疾病後才發現,唯有透過抽血檢查,才可得知您是否患有高血脂症。

●心臟病:肥胖症的人心臟病的機率高於常人2倍。

○痛 風:肥胖使得發生痛風年齡越來越年輕化,痛風發生原因之一是血液中尿酸過高,沈積在關節內造成關節疼痛、腫脹及變形。統計顯示國人約有15%的成年人尿酸值偏高,常喝酒的人甚至超過50%。痛風若控制不好,久而久之腎功能會日漸受損,嚴重者,需洗腎治療。

●腦中風:肥胖者血脂高容易在血管中形成血栓,造成腦中風,腦中風排名國人十大死因之一,是造成植物人、癡呆症、肢體障礙等最主要原因。

○脂肪肝:體重越重的人,罹患脂肪肝的比例越高,脂肪肝會導致荷爾蒙代謝失調,男性可能會出現睪丸萎縮、女乳化、陰毛或腋毛減少等現象,女性則有月經不順,不孕、汗毛多等狀況發生。

●糖尿病:最近幾年來,過度飲食的小胖子越來越多,因血糖長期偏高而成糖尿病患,糖尿病長導致失明、中風、截肢殘障、冠狀動脈心臟病等。

○退化性關節炎:人體在走路時,膝關節所承受的壓力,相當於體重的3.5倍,在跑步時則超過7倍以上,肥胖者的雙腿如出現彎曲的0字型,就是退化性關節炎的徵兆。

●癌 症:美國癌症醫學會研究發現,超過理想體重40%的男性罹患癌症的機率增加1/3倍,女性則增加1/4倍,肥胖會增加胃癌、大腸盲腸癌、結腸癌、胰臟癌及子宮內膜癌的機率。

○膽結石:肥胖者因愛吃高油脂食物,罹患膽結石的比率是一般人的3倍。

●不 孕:女性因為肥胖而導致不孕的機率是一般人的3倍,主要因素是肥胖會影響荷爾蒙分泌及排卵。

○睡眠呼吸終止症:在睡覺時,打鼾而發生睡眠呼吸終止症的病患,有1/3以上是肥胖者。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