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info.org.tw/node/217735?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e77ac952ed-EMAIL_CAMPAIGN_2019_05_02_03_54&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e77ac952ed-84956681
內用一次性吸管限制加嚴 含塑貼膜、塗佈都禁 外帶仍不管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塑膠吸管限用政策上路在即,業界與民眾都關心法規如何實行。環保署今(1)日拍板,7月1日起,政府部門、學校、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連鎖速食店等四大類場所共計8000多家的業者,「內用」不得提供一次性塑膠吸管,原先允許塑膠成分含重量10%以下的塗佈、貼合塑膠膜吸管也納入禁用範圍,但容許甘蔗渣、紙、生物可分解塑膠等吸管作為替代用品。
拍板吸管限塑不管外帶 含塑膠成分全面禁止
根據環保署統計,2018年全台合計拋棄30億支吸管,對於環境影響甚鉅,為減少一次性塑膠吸管的使用,環保署在2018年6月預告「一次用塑膠吸管限制使用對象、實施方式及實施日期」草案,一度引起「珍奶之亂」。
經過一年的蒐集民意及公聽會評估,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說,管制對象確定僅政府部門、學校、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連鎖速食店等四大類共8000多家業者,針對「內用」限制一次性塑膠吸管的使用。沈志修說,首次違反規定將會先進行勸導,若二次稽查仍未改善將依廢棄物清理法,對業者開罰1200~6000元。
至於外傳內用、外帶的管理要一次到位,沈志修則說,原先規劃雖有這樣的期盼,不過按照行政程序,法規必須事先預告,為讓法規能於7月1日如期實施,目前不會擴大限制外帶。他強調,若消費者以外帶的方式購買,卻在店內使用雖不開罰,不過此舉將造成稽查人員的作業困擾,呼籲民眾內用、外帶都能減少吸管的使用。
沈志修表示,除聯合國環境大會宣誓2030年全球的一次性塑膠產品應大幅削減外,歐盟也規劃2021年禁用吸管等一次性塑膠產品;他說,減塑絕對是國際趨勢,無論是外帶或手搖杯業者,未來一年內會再進行政策檢討,可以預期相關規範的對象與範圍會漸趨嚴格,逐步的改善國人消費習慣。他說,目前已有部分業者推廣冷飲就口直接喝的方式,內用、外帶都不提供吸管,環保署予以肯定,也鼓勵業者能及早落實對環境友善的減塑措施。
生物可分解吸管仍為替代選項 但目前無任何產品通過認證
此外,沈志修說,原先預告的草案中允許使用塑膠含重量低於10%的塗佈、貼合塑膠薄膜吸管,經評估後則予以刪除,正式法規僅允許紙吸管、甘蔗渣吸管、生物可分解塑膠等特定材質製作的一次性塑膠吸管使用。
廢棄物管理處長賴瑩瑩補充說明,考量現行技術的發展,無塑膠成分的吸管已足以提供足量的替代產品,因此將塑膠塗佈、貼合的吸管排除。
賴瑩瑩強調,生物可分解塑膠吸管需取得環保標章認證,經一定環境的推肥分解後僅會遺留二氧化碳與水;不過目前並沒有任何一家業者獲得環保標章的許可,有多家業者正在申請中,若未來有產品通過認證,會第一時間公告在綠色生活資訊網供大眾參查。
以目前台灣的回收系統而言,無論材質為何,多數吸管仍是以一般垃圾被送進焚化爐中,但賴瑩瑩指出,生物可分解塑膠焚燒產生的污染,較一般塑膠低。技術日新月異,未來若有更好的替代材料,仍會持續評估更好的管理方法,讓消費者業者都能夠配合。
第一階段限塑法規七月一日如期上路 預估年減1億支塑膠吸管使用
沈志修說,環保署曾在四月進行電話及網路民調,有七成的受訪者表示知道這項規定,更有八成的受訪者支持這項政策的推動,而草案去年六月預告以後多數也者也都有及早因應,相信這項規範能在七月一日如期實施;環保署以引導民眾的立場出發,希望首次推動能順利上路,未來會考量第一階段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與改善。
環保署也展示一次性的紙吸管、甘蔗渣吸管,及重複性使用的玻璃吸管、鈦吸管、不銹鋼吸管及矽膠吸管等目前市面上已經有允許使用替代產品。賴盈瑩說,這項規定預計一年能減少一億支塑膠吸管使用量,最快下禮拜就會做法案的正式公告,七月一日將會如期實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