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隻字片羽○雪泥鴻爪○】



○○○○○○○○○○○○○○○○○○

既然有緣到此一訪,
何妨放鬆一下妳(你)的心緒,
歇一歇妳(你)的腳步,
讓我陪妳(你)喝一杯香醇的咖啡吧!

這裡是一個完全開放的交心空間,
躺在綠意漾然的草原上,望著晴空的藍天,
白雲和微風嬉鬧著,無拘無束的赤著腳,
可以輕輕鬆鬆的道出心中情。

天馬行空的釋放著胸懷,緊緊擁抱著彼此的情緒。
共同分享著彼此悲歡離合的酸甜苦辣。
互相激勵,互相撫慰,互相提攜,
一齊向前邁進。

也因為有妳(你)的來訪,我們認識了。
請讓我能擁有機會回拜於妳(你)空間的機會。
謝謝妳(你)!

●●●●●●●●●●●●●●●●●●



2019年5月22日 星期三

【生物多樣性的美好日常】吃野菜 面對餐桌上的氣候變遷


https://e-info.org.tw/node/218084?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4ace594a0a-EMAIL_CAMPAIGN_2019_05_08_03_56_COPY_01&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4ace594a0a-84956681

【生物多樣性的美好日常】吃野菜 面對餐桌上的氣候變遷

2019年05月21日
文:李育琴(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插畫:玉子日記
氣候變遷下的野菜
每當走入鄉村的傳統市場,總特別能觀察到常民食用蔬菜的多樣性。
跟城市裡的超市或一般市場菜攤不同,這些傳統市場的邊緣,有些農婦或老人家販售自家栽種的蔬菜之餘,還會擺上採集來的野菜。野菜的樣式多元,且隨著季節而有不同。
例如田間野地常見的龍葵(黑甜仔),冬春交際時生長旺盛,農民採集來煮湯或煮粥,是市場最常見的一款;還有總在雨後大量冒出的過溝菜蕨(過貓)、山蘇,因口感鮮嫩,民眾接受度高,也是熱炒店的常見食材。近年吃野菜的風潮興起,市場上也經常可見赤道櫻草(枸杞葉)、野莧、昭和草等不同種類。
偶爾隨著季節轉換,農家還會擺出山苦瓜、咸豐草、艾草等兼具藥用的民俗野菜。
我們食用野菜的經驗,通常是由家庭生活中傳承而來。好比客家人在清明祭祖時,會摘採艾草製作艾粄,閩南人則以艾草或鼠麴草等製作草仔粿,又或者是原住民以假酸漿葉製作阿拜等,都能為傳統米食增添野菜的色澤和香氣。文化的傳承,讓食用野菜的知識得以長久延續。
然而現代人的飲食習慣改變,市場上多為大量種植的外來品種溫帶蔬菜,我們越來越少吃野菜,對於本土可食用野菜的辨識能力也逐漸遺失了。
市面上有這麼多漂亮又可口的蔬菜,為何要吃採集來的野菜呢?
回想剛結束的去年冬季,出現了史上最暖冬天,許多蔬果產量因暖冬乾旱而受損。在極端氣候下,大規模單一化生產的蔬菜,往往因一場豪雨或一季乾旱,造成嚴重災損。當災害發生的頻率增加,市面上的蔬菜供給短缺,氣候變遷很真實地影響了我們餐桌上的飲食。
這時,老祖先傳下來的野菜文化,卻是對付氣候變遷的重要法寶。
野菜具有適應土地和氣候逆境的能力,其基因經長期演化,擁有數百年來歷經氣候變化和蟲害疫病的頑強抵抗力。食用原生野菜,正是因應氣候變遷的道地作法。
花東地區農改場近年就與社區合作,推廣種植野菜,重現老祖先的飲食智慧。台東野菜館更利用原住民族食用的野菜,烹調成一桌美味,成為當地觀光特色;此外,許多都會社區大學也以野菜食農教育為主題,導入因應氣候變遷的課程,讓民眾認識野菜、食用野菜。
野菜逐漸受到重視的同時,過去大量生長野菜的荒野土地,今日卻面臨土地開發、除草劑濫用和外來種植物入侵等問題,當我們在品嘗野菜之時,更別忽略原生植物棲地保護的重要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
快來媒體小農灌溉環境資訊中心吧!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