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info.org.tw/node/202062?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5676fc5f54-EMAIL_CAMPAIGN_2016_12_26&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5676fc5f54-84956681
消失中的青草文化
採訪、撰稿:陳寧;攝影、剪輯:陳添寶
路邊看似不起眼的野花野草,在懂得辨識植物的採藥人眼中,有著不同的妙用,這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當過度採集,噴灑除草劑,讓被認為有保健功能的民俗植物,在野外幾乎消失。隨著時代演進,年輕世代對這些植物越來越陌生...
冬令進補,夏天退火消暑,小孩轉大人、沐浴淨身,都少不了各種青草植物。很多人可能在傳統市場看過,也可能吃過,卻不一定叫得出名字。
走進台北萬華的青草巷,各種曬乾的、新鮮的藥草,琳瑯滿目,吸引遊客目光。醫藥不發達的年代,民眾經常採集野生植物來治病,或到廟宇求藥籤,使得龍山寺附近發展出販售各種青草的店家。
青草店和中藥店最大的不同,在於中藥系統是從中國傳入,而青草店販售的則以台灣原生植物為主,是台灣本土發展出的特有民俗文化。台灣氣候濕熱,被認為有清涼、退火、解毒功能的植物,需求量也特別大。
一杯看似簡單的青草茶,就可能需要數十種植物才能配成。許多年長民眾也習慣自行尋找青草藥,紓緩不適症狀。在萬華經營青草行已經超過30年的翁義成說,很多長在路邊的小草,在他們眼中是藥草,別人卻當作雜草,把它除掉,另外農藥氾濫也讓許多植物越來越少。
同一種植物,在不同地區,可能會有不同俗名。要熟悉上百種藥用植物,得靠時間和經驗累積,才不會讓顧客食用後,造成身體不適,甚至中毒。
彭富霖在苗栗頭屋以有機方式種植草藥,已經有30年時間。像羊奶頭、山葡萄,這些生長速度慢的木本植物,長期遭到過量採集,野外幾乎絕跡,只能仰賴中國進口。不過仍有少數像彭富霖這樣的農民,堅持種植,希望能供應消費者新鮮的原料,也肩負起保種的重要工作。
嘉義則有一家專業種植石蓮花的有機農場,把一般青草店用來打汁飲用的石蓮花葉片,做了不一樣的應用。魏家兄弟研發出獨家技術,把石蓮花打汁後,加入發酵乳,將原本是年長一輩才會認識、使用的石蓮花,換上不同面貌,打入年輕人的飲料市場。
不只傳承使用方式,更重要的是,保有健康的土地,合理適量的採集,才能讓各種草木,長存於山林間,人們也能繼續從大自然中,尋找療癒身心的青草...
※ 本文轉載自 公視 我們的島【消失中的青草文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