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隻字片羽○雪泥鴻爪○】



○○○○○○○○○○○○○○○○○○

既然有緣到此一訪,
何妨放鬆一下妳(你)的心緒,
歇一歇妳(你)的腳步,
讓我陪妳(你)喝一杯香醇的咖啡吧!

這裡是一個完全開放的交心空間,
躺在綠意漾然的草原上,望著晴空的藍天,
白雲和微風嬉鬧著,無拘無束的赤著腳,
可以輕輕鬆鬆的道出心中情。

天馬行空的釋放著胸懷,緊緊擁抱著彼此的情緒。
共同分享著彼此悲歡離合的酸甜苦辣。
互相激勵,互相撫慰,互相提攜,
一齊向前邁進。

也因為有妳(你)的來訪,我們認識了。
請讓我能擁有機會回拜於妳(你)空間的機會。
謝謝妳(你)!

●●●●●●●●●●●●●●●●●●



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

【大地浮生錄】走進國家音樂廳 傾聽,土地的聲音


http://e-info.org.tw/node/202077?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c6a6781f01-EMAIL_CAMPAIGN_2016_12_27&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c6a6781f01-84956681

【大地浮生錄】走進國家音樂廳 傾聽,土地的聲音


建立於 2016/12/27
作者:范欽慧(台灣聲景協會理事長)
這裡對我就像是走入迷宮,說來奇怪,台灣國樂團的辦公室居然設在國家劇院裡,地底下卻有密道可以直接走到音樂廳,身處其間讓我連想到兩個巨大黑洞底下的蟲洞,讓我從一個世界,轉向另一個世界。
我們走進音樂廳的舞台上,現場安靜無聲,連腳步聲似乎都被隱匿起來,人在這裡的感覺反差很大,一種是絕對的聚焦,一種是絕對的不存在。

《傾聽 臺灣土地的聲音風景》音樂會,是台灣第一次以「聲景」為名所舉辦的音樂會。

范欽慧與音樂會製作人江謝嘉芬。圖片來源:范欽慧

我身邊的幾位都是識途老馬,除了兩廳院的工作人員外,一位是義大利籍的音效設計師白龍(Michele Paciulli),另一位則是製作音樂會的老手江謝嘉芬,由於這是一場以「聲景」為名的音樂會,幾個月前嘉芬就主動跟我聯繫,希望邀請我跟她一起擔任製作人的工作。老實說,製作音樂會我沒經驗也非專業,當然這決不是嘉芬找我的重點,而是要藉由我腦海中的聲音資料庫,去設計一場讓大家可以真實傾聽土地的旋律,並結合作曲家的創新演出,這可就完全命中我的夢想,以及多年來儲存的功力。
我們走進音樂廳的舞台上,現場安靜無聲,連腳步聲似乎都被隱匿起來,人在這裡的感覺反差很大,一種是絕對的聚焦,一種是絕對的不存在。這是我第一次從不同的角度來觀看全局,扣除四樓的空間不算,現場有1600張席次,白龍所要面對的挑戰,是如何把我在野地所收錄的大自然聲景,同時結合台上現場的演奏,讓不同位子上的觀眾,都能夠有身歷其境的感受,要達成這一點必須突破原本的音響限制,白龍四處走動,他在尋找這個空間的「黃金角」,包括音箱擺放的位置與高度、方向,都必須重新精密計算…我這陣子常跟他在三芝工作室進行音效的後製,深知白龍的功力,看他忙碌專業的身影,只覺得能跟他合作,何其有幸。

音效設計師必須在1600個座位中,計算出最佳的音箱擺放方式,自然中的聲響重現在音樂廳裡。圖片來源:范欽慧
對我來說,在傾聽的這條路上,最美的風景反而是一路相遇的聆聽者,他們本身就是超級靈敏的大天線,非常善於捕捉訊息,更懂得解讀與迴響。我想到不久之前,我才在演奏廳,幫另一位長笛演奏家蔡佳芬老師擔任導聆,當時我配合她的演出,播放幾段我在野地錄到的聲景,包括貢寮水梯田的中國樹蟾與白頜樹蛙的合奏,還有在南投錄到的田園鳥語,我跟現場的觀眾說,台灣的野地其實每天都在舉行自然音樂會,而且曲目多樣,熱鬧又繽紛。當時我就有一個念頭,我期待這些來自土地的旋律,有一天能夠登上國家音樂廳,讓更多的人能夠聆聽,沒想要一年後,另一位「嘉芬」出現,她在網路上搜尋到關於我的訊息,當時她正在協助台灣國樂團進行聲景音樂會的籌備,認為我就是她想要找的人。
初次聽到「國樂」,很難讓我跟聲景連結,於是嘉芬邀請我先去欣賞一場「觀易賞樂」的演出,也就是用國樂來闡述易經的主題。易經是中國的奇書之一,出現在公元前29世紀,古人早就可以藉由自然能量的運作法則,來揭露未來的預言。當我聽到有關八卦中的「地、山、水、風、雷、火、天」等宇宙元素的詮釋時,一種澎湃的情緒席捲而來。我才發現,原來國樂的樂器不但可已經精準的表現出聲景,而且更具備獨特的東方美學,我跟嘉芬說,我已經聽到了「東北季風」以及「造山運動」。
就這樣,開啟了我生平第一次與作曲家之間的跨界合作,我決定把土地當作這一切的主軸,藉由了中央山脈的百岳群峰,以及波瀾壯闊的黑潮,來建構自然聲景的縱深。如何聽見山?我在腳本上寫著:「混沌天地之中,生命以原始的能量形式聚散離合。一場驚天動地的造山運動,讓台灣主要的山脈一一浮現而出。旺盛的生命力,讓台灣有了高山,有了平原,有了峽谷,也有了河階。大地演變出各種不同的棲息環境,繽紛的旋律輪番登場。」
如何聽黑潮?我又如此寫著:「在黑潮這座波濤壯闊的生命舞台上,奔騰的巨浪,展現出生命的堅強意志。順著洋流的軌跡,我們傾聽到不同質感的震盪,一如各種名家之作,風格在水與岩石的交融中渾然天成。那風起雲湧的浪潮,在拍岸的交界所展演的淘洗節奏,透過層層疊疊的奇岩礁岸,還有卵石撞擊的迴響,究竟譜出何種樂章?」
這兩首大敘事的創作,交給了國家文藝獎得主潘皇龍教授的手裡,潘教授是一位做事嚴謹,同時又非常用功認真的音樂家,他本身喜歡登山,除了累積豐富的經驗與感受之外,他也廣泛閱讀書籍,我提供他許多關於黑潮的影像與報告,他都一一詳讀,並且跟我進行多次討論。
最後他完成了兩首足以視為國家文化資產的重量級交響樂,潘教授運用了大量的創新手法,包括用琴弓來摩擦古箏的弦,來表現岩石擠壓的聲音,同時在打擊樂的部份,如何在定音鼓上製造出海浪波濤起伏的效果,甚至為了要表現台灣東岸卵石滾動的聲音,製作全新的樂器,也就是利用布袋內部放著不同大小的石頭來進行翻動與撞擊…其中,從袋子的質材選擇,還有石頭的數量,甚至轉動的節奏,都是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嘗試與修正,整個過程充滿了實驗精神。

為聲景音樂會,潘皇龍教授以嶄新的手法演奏樂器,以琴弓摩擦古箏的弦。圖片來源:范欽慧
而這場音樂的開場與結尾都運用了許多田野錄音,首先我設計了一分鐘的太平山聲景。這對我來說意義非凡,當我第一次聽見李英老師「易之隨想」的作品時,就認定他是最適合譜寫「寂靜山徑」的作曲家,於是,我把「寂靜山徑」當作這場音樂會的開幕序曲。的確,這對我個人來說,走向聲景,走向這條不一樣的道路,並且匯集了無數的善緣與能量,正是由「寂靜」出發的力量。於是音樂會一開場,在一片漆黑當中,我把大家帶向海拔兩千公尺的太平山上,聽見了黃腹琉璃白耳畫眉的動人鳴唱,山羌也傳來野性的呼喚……最後,舞台後的螢幕上顯現出一行文字: 「寂靜是一種喚醒,也是一種邀請」。
我們用天籟來喚醒觀眾的感官,接下來隨著音樂的展演,土地的聲景由自然轉向人文,也讓觀眾聽見了傳統,聽見了歷史文化,甚至跟記憶的聲景對話,去傾聽台灣在地的「灣聲印象」。然後又從過去轉向現代,一同感受我們的「城市聲景」。在全場熱烈的掌聲中,指揮閻惠昌老師緩緩念著手中的紙條:「今晚的音樂會以『聲景』為名,希望所有的人能透過這些聲音及旋律打開耳朵,傾聽我們身邊的聲音,但最重要的是,我們這片土地上存在著許多生命的聲音,牠們的存在也關係到人類的未來,而唯有我們好好珍惜這片土地,牠們的聲音才會長長久久的流傳下去。因此這場音樂會,我們要以這首『森聲不息』,獻給今晚所有的來賓,也獻給所有愛護這片土地的人類自己。」

音樂會中將「天地共聲,萬物為一」的印象傳達給聽眾。圖片來源:范欽慧
這是音樂會的高潮,這首「森聲不息」是由李哲藝老師特別為這場音樂會量身打造,也是最後的壓軸。我的目的就是希望那些在台灣瀕臨絕種、或是生存上受到威脅的生物,牠們的聲音能讓觀眾聆聽到,同時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下,這樣的聲音不至於成為絕響,於是我跟姜博仁要了雲豹、石虎、台灣黑熊的聲音,也跟林子皓要了中華白海豚的聲音,另外,我也把自己錄到黃鸝,還有各種野地動物的聲景加入,並配合腳本文字跟影像,讓現場觀眾了解到「天地共聲,萬物為一」,並期待眾人以行動保護大地,「讓更多美麗的旋律,能繼續傳唱下去。」
那一夜聲海如潮,而我熱淚盈眶,深深感恩所有的成全。就在國家音樂的殿堂裡,我聽見那樣深刻的鏈結,在聲景中。

音樂會結束,感動仍在心中迴盪不已。圖片來源:范欽慧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