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info.org.tw/node/113157?
新北投車站文資第一課 新任文化局長謝佩霓現身說法
文字大小
869 1 Share1
本報2016年2月3日台北訊,林倩如報導
2月1日甫上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的謝佩霓,2日晚間即出席新北投車站重組位置議題公聽會,為其與文資、公民團體、在地居民見面溝通的第一次互動。本次公聽會以不做出結論為前提,全部登記、全部發言,支持微調原址A方案及D方案(七星公園內、距原址50公尺)的兩派聲音各自充分表述。待農曆年後3月實施交通模擬測試,實際評估後供居民參考,一案再進行後續討論。
會末,謝佩霓感性結論,身為野百合世代,經歷過其間發生的撕裂感到痛心;如同現在,機緣具足的那一刻來到,這些陣痛都必須過去,而看起像對立,其實在磨合,它會發生,每個人都是真相。
鐵道文化歷史的再現
起於鐵路,盛於產業。明治34年(1901年)北淡線鐵路之北投站開通營運,大正5年(1916年)4月1日興建完成新北投支線(俗稱溫泉線)並設置「新北投乘降場」,新北投的地名也因此產生,後改成「新北投驛」,來此泡湯一時蔚為流行風潮。昭和12年(1937年)站體依原式樣向北端擴建1/3面積。
因應捷運興建,沿線老舊車站均遭拆除,新北投支線於1988年7月16日加開最後一班列車後,便隨著北淡線火車走入歷史;翌年新北投火車站以象徵性一元賣予台灣民俗村逃過一劫,被移至彰化異地保存,為北淡線亦是台北市目前唯一保存的殖民時期木造老車站,更是台灣僅存屋頂有圓拱型氣窗與融合東西方混合式之車站建築,見證著北淡線鐵路和溫泉觀光產業的發展脈絡歷史。
如今時空轉換,2004年經長安里里長陳章生提案促成,北投居民發起一人一塊錢買回車站募款活動,歷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協調,產權人日榮公司同意無償捐贈給台北市政府,到2014年2月最後一批構件拆解熱鬧迎回娘家等等過程,流浪近30年,返鄉的最後一哩路迄今波折不斷。
一方面,新北投火車站雖曾多次被指定暫定古蹟,卻因尚未重組遲遲無法登錄成文化資產。另一方面,因重組工程位於都市計畫劃定之都審地區,故提送都審程序。
不是距離問題,乃價值高度
都發局都市設計科科長羅文明簡報說明,去年7月23日都審委員會審議一案,因地方所持意見不同,現暫停都審,以求取最多面向的考量。他特別補充,在台灣現存車站當中,月台和站體呈垂直90度的設計並不多見,該空間特色從都市規劃、文資角度是值得被思考的。再就人本交通、交通議題、歷史記憶與文化資產價值、觀光產業發展四個項目對比分析,認為在交通議題能被控制狀態之下,以新北投車站的歷史價值與定位,不該隱蔽在公園或角落,應大方被看到、完整呈現。建議於農曆年後,就A方案進行兩周至一個月的交通管制臨時措施,客觀地解決各方疑慮。重申無論A或D方案,都不是原址重組。
同時,過去半年期間,北投青年陳柏翰等關心在地文資議題的夥伴發起「回家吧!新北投火車站」行動,提出微調A方案,在社區召開非官方說明會、舉辦街頭演講,邀請居民一起討論「有尊嚴地回家」遷回的最適場址,拜訪民意代表,希望能滿足安全、生態保護、歷史重現等需求,結合社區願景發揮最大價值,該案獲文資團體、部分居民支持;其他則贊成D方案(原文化局提案)。
而都發局局長林洲民轉述市長柯文哲立場,第一個要做對,不見得要趕時間(指4月1日百歲紀念);其次,因為要做對,所以大家都有發言權,即使是不很熟悉的微調A方案,且要測試,這程序一定要走;其三,測試後再來討論。
盼回歸文化、交通專業
楊重信教授首先發言,批評柯P標榜改變首都從文化開始,卻屢屢摧毀文化資產,像把南港瓶蓋工廠開腸剖肚、迫遷堀仔頭古井等;為一年多來落難的文化資產默哀30秒,並祈福車站能回到真正的家。台灣國民信託協會理事長王俊秀更呼籲,順應國民信託的世界潮流,結合溫泉博物館整合為文化景觀園區,北投人很幸運有機會展現作為文化公民的涵養,把在地文化的驕傲找回來。
八頭里仁協會資深志工、在地居民吳慧瑜則感動新人投入參與,肯定北投青年的熱情,願意在安全與原址的平衡間,很努力去找到一個原址微調的方案。她說,看待新北投火車站的核心價值應在整個城市發展的軸線,且正因為年輕人的態度,也指引著北投文化發展的方向。
去年6月公聽會始踏入重組議題的陳柏翰,連鞠三個躬道歉,他懇摯表白,一旦落入方案的框框,大家逐漸迷失掉原先的顧慮及判斷,產生對立、角力。然月台是車站的靈魂,規劃進去才能完成重現味道、提升歷史價值。他仍記得拜會陳章生里長後,里長回應如果方案在安全狀況之下,原則上不反對。陳柏翰呼籲居民能理性看待方案,深切企盼未來在地回到和諧關係的可能。
好勁稻工作室郁良溎則說明,並不是什麼都要原樣保存的一種鄉愁情懷;而若呼應現況觀光產業,A方案亦有設計擴大人行空間。無論如何,經過一再完備的討論,才能推進雙方重組共識。
北投在地青年發言,右為陳柏翰。攝影:林倩如。
建築改革社曾光宗另補充,A方案就歷史建築的場所性,可說超越北投地區、台北市,乃至為台灣的重要地標,日本自80年代後的復原計畫絕對都是原址;且站體和軌道呈T字型,日本也沒有這種案例,足見其價值程度。文史工作者孫啟榕亦形容,全台灣都在看這個最重要的案例,從來沒有過一棟老房子移出去又移回來,除了北投可以樹立獨一無二的典範,一旦失敗,將造成連鎖效應免責託辭,這也是文資團體不能退的原因。鐵道文化協會理事羅文德再登高一呼,根本關鍵在新北投火車站的文資身分,已列入文物保護的DR2100型柴油車,隨時可以協調移入放置搭配,豐富其風華再現。
傳承城市記憶 呵護在地溫度
贊成D方案的陳章生等里長及居民,主張多為七岔路口的交通安全問題。一路催生新北投火車站歸鄉的立委吳思瑤亦出席,也是選擇D方案的她說,但不只從交通安全角度,因為能夠回來的文化意涵已相當高,沒有辦法回到原址,正好對應來憑弔歷史發展的過程;但因看到地方在撕裂,只要替代方案能充分對話、由下而上,大家可以接受,且對車站最好,願意捐棄原本選項,而一個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的啟動,新北投火車站是拼圖的第一塊。何志偉市議員則闡釋,市民越來越務實、冷靜的討論,方真正落實民主精神。
長安里里長陳章生發言。攝影:林倩如。
聽完所有發言,「容許我有時間,把自己掏空來理解,」謝佩霓緩緩道來,以其六年半擔任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任內所處理鐵道文化園區的經驗回應。她如此梳理,高雄的肌理因為鐵道的穿梭,割得四分五裂、柔腸寸斷,是一段慘痛歷史,鐵道對居民來說,是一道道傷痕。不過,透過藝術、社區營造,仍可縫合社區,跨過鐵道兩側的貧富差異、意見相歧。
自承從一個熱血少女、青年到中年,「不只有政治才是眾人之事,文化也是眾人之事;作為文化局局長,不是為文化人做事,我是為所有的人、文化相關事情而服務,我會概括承受所有的事情,從來不是切割、逃避的。」
因她的參與,翻轉了曾被稱為文化沙漠的高雄藝文生態,來到台北市,接手文資案例迭發爭端的新任務,謝佩霓說,「給彼此一個轉圜的可能,我們只可能在終點相遇,只要知道彼此一直不斷前進,一定會相遇。從原住民到車站,北投是個被祝福的土地,也不要擔心場所不在,精神無以託付,象徵可以再被建構。」
最後,台北文資環境守護聯盟林奎妙表示,有別半年前第一次選址公聽會上的火爆氣氛,我們認為,今天與會者的發言,至少已拋開過去「交通」與「文資」被窄化成二擇一選擇題的框架,而更像是大家齊力為了讓車站「返回原址」,共同提出過程中所需要克服的種種問題。
但願這樣的衝突在新任文化局長上任後,能一改過去封閉的決策方式,透過更開放的討論和溝通,慢慢地讓地方凝聚出共識。我們認為,文化是急不得的,因此也肯定市府單位願意從善如流。目前「原址微調案」雖看似可行,但還有許多實務上的問題需要逐步克服。聯盟會繼續為了車站回到原址,盡最大的努力,也期盼這個過程能捲動更多北投年輕人共同參與,讓新北投車站的歸鄉,成為北投地域再生運動的起點!
全部登記、全部發言,近百位民眾出席,公聽會直到10點多才結束。攝影:林倩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