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隻字片羽○雪泥鴻爪○】



○○○○○○○○○○○○○○○○○○

既然有緣到此一訪,
何妨放鬆一下妳(你)的心緒,
歇一歇妳(你)的腳步,
讓我陪妳(你)喝一杯香醇的咖啡吧!

這裡是一個完全開放的交心空間,
躺在綠意漾然的草原上,望著晴空的藍天,
白雲和微風嬉鬧著,無拘無束的赤著腳,
可以輕輕鬆鬆的道出心中情。

天馬行空的釋放著胸懷,緊緊擁抱著彼此的情緒。
共同分享著彼此悲歡離合的酸甜苦辣。
互相激勵,互相撫慰,互相提攜,
一齊向前邁進。

也因為有妳(你)的來訪,我們認識了。
請讓我能擁有機會回拜於妳(你)空間的機會。
謝謝妳(你)!

●●●●●●●●●●●●●●●●●●



2016年2月6日 星期六

「礱」的傳人爆米香 賴咏華追夢之路有多長


http://e-info.org.tw/node/113207?

「礱」的傳人爆米香 賴咏華追夢之路有多長

文字大小
 32  1 Share1 
 
 
作者:蔡阿婆(公民記者)
爆米香的機器一陣轟隆,散出滿滿的米香煙霧。攝影:蔡阿婆

起點與終點之間

「要爆了!要爆了喔!」隨著這兩句警示,爆米香的機器發出一聲巨響,有機糙米的香味也四處飄散。每逢雙周日,賴咏華就會從苗栗開車到新竹,在億客來超市前擺攤,現做爆米香販售給客人,強調這些米來自他認識的小農,也有他自己親手種的米,無化肥無農藥。
賴咏華是台中長大的孩子,家裡沒有人從事農業,2009年他從交大光電系畢業,曾到澳洲打工一年多。2011年他開始拜師學做土礱,這是一種將稻穀磨為糙米的農具,因科技進步而逐漸消失。隨後,他在苗栗南庄成立大南埔農村辦公室,兩度在募資平臺提案成功,以爆米香和土礱為主題,開著一台老爺車巡迴全臺,讓更多人認識本土小農、食安問題及傳統文化。
平常賴咏華除了種稻、賣米、爆米香、製作土礱,也會到清大的竹蜻蜓綠市集擺攤,並受邀到各校舉辦食農講座。所謂三十而立,過年後賴咏華就30歲了,曾有許多媒體報導他的故事,肯定他對文化的保存,稱他為「礱的傳人」,如今他卻面臨低潮與變動期,希望「找到一個可以安定下來的地方」。
受到億客來超市店長的邀請,賴咏華與工作伙伴小桂來擺攤。攝影:蔡阿婆

夢想與現實之間

在賴咏華寫的募資提案中,對自己的定位相當肯定:「我有三個職業: 我是稻農、我是土礱師、我有在爆米香。這三個職業剛好涵蓋了一粒米『從泥土到嘴唇』的旅程。」在他的部落格中,再三強調農業文化的重要性,「這關係到一個有尊嚴的人如何對待自己的歷史,這關係到一個人如何回答『我是誰?』『我從哪裡來?』的問題。」
採訪當天,賴咏華卻形容自己「不是一個很有動力的人,走一步算一步」。追求夢想的路上難免挫折,最主要是經濟壓力,剛開始兩年都是透支,最近雖然狀況比較好轉,也只有打平而已。
父母不需要他拿錢回家,但希望他像哥哥一樣,早日結婚生子。賴咏華的哥哥從事電腦業,已婚並有兩個小孩,兄弟倆發展方向不同,仍是互相支持的家人。賴咏華有幾位同學結婚時,選購他種的米做禮品,讓他非常感動,至於他自己,雖有結婚意願卻沒能力,除非改變目前的生活方式。
同學們大多在都市發展,他卻走進農村,同學們覺得他的選擇很酷,他卻不敢回學校見老師,因為老師教的東西他都沒用到。
賴咏華認真劃下每一刀,長期的勞動讓他身體結實,看不出竟有70公斤以上。攝影:蔡阿婆
由於好友的故鄉在苗栗大南埔,賴咏華在大學時多次來訪,也在此認識土礱老師傅,找到自己要實踐的志業。後來他向大南埔文武宮承租倉庫作為工作室,在此展示傳統農具,接待過不少朋友和旅客,盼能提升本地觀光和文化價值。
賴咏華說過要把自己「種」在這裡,一租就是四年,直到上個月管理員通知他搬家。
儘管還有一段日子可收拾,也找到了下一個落腳處,如此轉變仍讓他情緒低落。他坦承自己待在村裡的時間不多,沒有做好社區經營,村民可能不太了解他、不想有所改變,他別無選擇只能離開。
團隊與個人之間
務農很難只靠一人之力,賴咏華的伙伴們來來去去,小桂是撐最久的一個。小桂也是名校畢業,不想做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一年多前,她在爆米香活動中認識賴咏華,得知他需要人手幫忙,就跳上車跟著環島巡迴,甚至搬到南庄生活,學習種稻和農村的一切。
小桂的父母經濟情況不錯,管教方式也很開明,儘管如此,父母都認為她只是在玩,希望她玩夠了就收心,找一份能賺錢的工作。
農活、擺攤、講座活動都需要人手幫忙,小桂不知道自己還有多少時間,賴咏華也不確定自己一個人能走多久,「終究是要有組織的。」他說。
家長帶著孩子觀看賴咏華製作爆米香,回味過去也傳承未來。攝影:蔡阿婆
賴咏華在澳洲見識過大型農業,他說小農完全比不上,從事有機農業更不可能,他認識的小農都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賺大錢。」如果用廉價薪資、壓榨土地去獲取利益,就違背了他們的理念。
幸好志同道合的人並不少,一次因緣際會,賴咏華認識了無負擔農場主人展哥,兩人成為忘年交,展哥希望替農村留住年輕人,歡迎賴咏華搬進農場。接下來,賴咏華除了要搬到新竹峨嵋,還要前往彰化鹿港拜師,之前他已求教過南庄林師傅、阿里山葉師傅,最後一位則是鹿港林師傅。原本賴咏華再三登門拜託,都得不到肯定回應,還好有林師傅的女兒幫忙勸說,得以傳承八十多歲老師傅的技藝。
賴咏華在部落格中寫過自己的期待,希望把土礱做得像荷蘭的風車一樣,成為臺灣文化景點,甚至是世界文化遺產。
寒流來襲之日,賴咏華在臉書張貼學習土礱的照片,他穿著一件薄外套,師傅居然只穿短袖,一老一少,從削整木材做起。但在完成土礱之後呢?只是一次參觀或一時體驗?近日賴咏華發文徵求土礱使用者,從一個人、一個家慢慢傳播出去,期待終究會組成一個團隊,保留傳統,活用文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