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info.org.tw/node/95221?
【濕地食堂】依麗太溪上溯 隨白螃蟹覓山鹽
文字大小
50 1 Share1
作者:劉軒含
※編按:溼地絕非荒地,而是具有高度的生態服務價值。環資副刊推出【溼地食堂】,是希望能透過日常飲食發現溼地對人們的重要性,並進而加以重視,絕非鼓勵大家到溼地任意採集野生動植物,請讀者諸君在了解後,更能尊重在地明智利用的傳統智慧喔。
台灣距海遙遠與貿易不便的住民,如何取得維持生命機能的元素「鈉」?除了羅氏鹽膚木與動物血液以外,台灣花東縱谷裡的太巴塱部落擁有得天獨厚的珍品—「山鹽」。由於鹽礦隱藏於麗太溪上游的高山岩層裡,隨泉水溶解滲出而成「鹽泉」,鹹澀又夾帶些許甘美的泉水遂為部落命脈,自新石器時代以降發展出的一段倚賴上溯河流維生的族群歷史,成為帶有鹽份的部落文化。
乘著緩駛的鐵路列車來到花蓮光復鄉,下火車站後沿台193公路朝海岸山脈推進,便會進入到一座以阿美族語意為「白螃蟹」為名的村落—「太巴塱」(阿美族音TAFALONG)。
部落青年Kanew(漢名蕭明山,任職於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介紹唯有太巴塱鄰近的溪畔盛產那潔淨無瑕如白玉般光潤的白螃蟹,且整個馬太鞍溪與花蓮溪的廣大腹地裡竟唯有此地為白螃蟹之棲地,因此族人盡皆敬愛這外型討喜之蟹類並視之為神物,亦不曾捕捉白螃蟹為食。此地因白螃蟹而盛名遠播,族人亦以白螃蟹的子民光榮自居。
但或許自然的山脈崩塌與人為的河道引流工程所造成的河道改變,族人已十來年不見白螃蟹的蹤跡,推測此物應已遭受滅絕。即便白螃蟹已悄然遠去,但分泌鹹甘露的鹽泉仍終年不曾止息,遂沿著過去白螃蟹的足跡朝山中鹽泉指去,便是支持太巴塱族群生命源起的方向。
麗太溪畔,Kanew以簡單的儀式帶領人群恭敬的向部落祖先與神明稟告即將前往鹽泉一事,祈求此行能夠順遂。此舉動說明了造訪鹽泉並非只是體能與經驗上的曠野歷險,還猶有對自然的謙遜與對自身歷史的崇仰。
五個小時餘的徒步,將行經河岸脆軟的砂岩、河底的糜爛沙泥、族人圈地欄養牛隻的沃土、手足並用方能攀上的巨石堆、陰暗處橫生的濕滑青苔、或急或緩和深淺不一的溪流(族語稱麗太溪中游為sa^wat)。林相上可看見葉形巨大但莖鋒銳刺人的黃藤林、果實酸澀可為零嘴的九芎、大量日本人鼓勵普遍栽植實用性高但現已散落野外的蓪草、習以蔓生來展示征服崎嶇山壁的芒草。
若稍低頭留意身邊與腳下,那麼腐朽木幹上層層叢生的野生木耳、生性羞赧膽怯的山羌、受到腳掌踩擊而竄逃溪蟹、瑟縮於石縫中的長腳蝦、靜候長成能放聲鳴叫的蝌蚪群、果實將緊隨褲管不放的大花咸豐草、儼然為地球上最繁複與普及的禾本科植物群……。這些剎那與瞬間都在炙熱驕陽下發生,隨腳步路過後一切又恢復悠然而恣肆的存在,且因身處狹小的山谷地形,陣陣氣流掠過而若有似無的微動。
身體經過數番跋山與涉水的輪番上陣後方抵達鹽泉流域(族語ta'ana'm),但仍須四處向岩石縫隙裡尋覓那因礦質之故而略帶紅色的泉水,並以舌尖加以確認。如此尋覓鹽泉的啟示或許為:我們必須經過這些自然裡看似初乍實則反覆的片刻,與狀似不變實則萬變的永恆才能到達鹹甘交錯的生命之泉,承受肉體苦痛折磨後所見識之泉水,終將能幻化成為清滌心靈的洗禮淨化之泉,我們身心皆於此山、此土、此水中獲得最溫柔的安適。
Kanew於河岸旁以在地食材烹煮佳餚,他將大量的輪胎苦瓜(紅茄,屬於茄科)、秋葵、龍葵以及昭和草以溪水煮滾,再添加豬五花肉塊去除野菜裡難免的草腥味,使這鍋「大地湯」嘗起來無上鮮美。
應是那辛勞所汲之鹽泉使輪胎苦瓜內的苦漿猶有甘韻,其墨綠肥厚茄果的果皮咀嚼起來極其爽脆,因此猶如苦瓜的香氣容易在這口齒互動的同時由鼻腔中竄流出來;角錐般的青褐色秋葵外皮包裹著數千根細毛,正方便能仔細沾染湯汁與醬汁,而秋葵調皮白色種子與黏液總愛在舌上不安分的纏繞不已,更加增添食用過程的趣味性;龍葵與昭和草這類野菜為料理貢獻出完整的莖葉,汁液讓湯品有著青草地的清新神采,其氣味能讓人迅速食慾復振而胃口大開。
這些美味配上同樣以溪水煮食、才剛掀蓋的晶瑩米飯,每一口食材都有著鹽泉甘露那畫龍點睛的味覺刺激,真是精采地直叫人發出喜悅滿足的嘆息,這即是此河流腹地所賜予的豪華盛宴!
回顧這大半天的行程,白螃蟹的子民引領我們溯溪而上以尋找鹽泉,我們擔心步伐對兩旁高聳的山而言不夠虔誠,我們害怕面對蜿蜒的麗太溪不夠謹慎,以至於那石縫裡神秘地涓滴的鹽泉將不能夠被我們的雙手莊嚴捧起;而這是否同樣味著:若是我們無法遵照住民祖先傳統審慎而景仰地對待自然,並以守護者的園丁姿態照料山川,那麼我們終將失去大地的奇異與豐饒。
這一掬山鹽泉的尋覓之路,不僅只是我環繞了半個台灣的距離而已,也還猶有我丈量人與自然關係的尺度和向度。感謝那傳說中的謎樣白螃蟹及其驕傲延綿而下的子嗣用山谷、河流與鹽泉告訴我如此動人的故事,而我以腳步傳達回身體的震盪、偶經岩石刺痛的雙手、涼風輕柔拂過的皮膚以及喚醒味覺的舌尖來體驗這樣一則啟事。
回程時的陽光已不如進來時烈焰難耐,溫和而緩慢的倚靠在遙遠的中央山脈山頭,時間與大地同樣持續變動著以呈現另一些可能,然而人也如是。人們追逐那麗太溪上游行蹤飄忽不定的隱藏鹽泉,遍尋那或許已不復蹤跡的皎白螃蟹,並屢次又屢次的以舌來確認廣闊大地所蘊藏的豐華寶藏,這樣的行徑有如朝聖般美麗而動人。
台灣東部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村麗太溪,這是人類賦予她的位置與名字,而其實她早已存在經驗與定義之前,而我所行走的是條重新認識的路。
※ 本文轉載自台灣濕地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