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info.org.tw/node/212312?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dc22d5e72d-EMAIL_CAMPAIGN_2018_06_01_09_54_COPY_01&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dc22d5e72d-84956681
替再生塑膠訂出「碳效益」 塑膠回收再利用的新出路?
文:伊莎貝爾.希爾頓(中外對話主編)
世紀50年代以來,人類已經製造了超過90億噸的塑膠,其中90%已經成為垃圾。這些塑膠垃圾有的進入海洋,威脅著海洋生物;有的被掩埋在全球數以萬計的垃圾掩埋廠,危害著人類的健康。世界各地人類的血液和組織中都發現了從塑膠中析出的化學物質,癌症、嬰兒先天缺陷、免疫力受損以及內分泌紊亂等疾病都與這些物質有關。
根據塑膠污染聯盟(Plastic Pollution Coalition)的數據,每年有1700萬桶石油用於製造新的塑膠,其中大部分用了一次就被扔掉。塑膠一旦被丟棄,收集、管理、運輸和處理這些都是社會的一筆開支,若管理不善則會帶來嚴重的危害。
既然塑膠的危害那麼大,為什麼很少加以回收利用?一個問題在於塑膠的生產成本低廉,回收企業至今還在為盈利苦苦掙扎。業界的兩位專家認為,如果人們能從不同的角度發掘塑膠的價值,就能重新獲得其中蘊藏的能源,大幅減少污染。
永續包裝聯盟(Sustainable Packaging Coalition)總監、業內人士尼娜·古德里奇認為塑膠不是我們的敵人。她說:「我們之所以使用塑膠,是因為它是食品保鮮的一種有效率的解決方案。我們在食品生產中投入了大量的能源和資源,所以塑膠的作用非常重要。沒有塑膠,養活90億人的環境負擔將大幅提高。」
問題是,她繼續說:「我們用完塑膠之後就完全忽視了它們的價值。有人說從經濟的角度來說回收塑膠不可行,那是因為他們沒有考慮到自然資本。如果我們捫心自問,不回收塑膠的代價是什麼,那就重要多了。」
她對中國頒布禁令,禁止低價值塑膠進口的做法表示讚賞,但前提是這些塑膠不會流向其他較不成熟的經濟體。「我們必須學會如何處理這些材料,並且了解它們的內在價值。」
回收塑膠的方法有兩種,古德里奇解釋道:機械回收,也就是將塑膠磨碎、稍加清洗、然後製造成新的物件。類似聚乙烯這樣的低級塑膠只能機械回收十次,之後就會降解過度,無法再次利用。
另一種化學回收,能夠分解化合物,從而做到幾乎無限次的重新利用。古德里奇解釋:「為了回收鋁,我們會把它融化製成新的產品,這一過程可以無限重複。塑膠的化學回收種類更廣泛,既可以將它們製成化學半成品,也可以直接還原到最初製成塑膠的單體。」
化學回收雖然是一種可以讓塑膠無限循環利用下去的處理方式,但需要更加複雜的配套體系。因為這種方式很可能是集中化的,所以需要更廣泛的收集和分類網絡,原始材料價格低廉,建立這種網絡的動力並不大。
「我們需要為廢棄塑膠的價值設置一個底價,」古德里奇說。 「所以我們需要目前生產原始材料的公司把再生塑膠作為值得發掘的原料來源,而不只是以石油為原料。這麼做的碳效益在於,使用再生材料消耗的能源和產生的碳都比較少,因此塑膠公司就能減少自身的碳足跡。如果我們可以對碳進行定價,那就能形成一種激勵。只要塑膠公司沒有參與解決問題,塑膠還是會流入海洋。」
世界領先的聚合物製造商科思創(Covestro)的首席永續官理查德.諾斯科特將這個觀點又向前推進了一步。科思創是碳生產率論壇(carbon productivity forum)的成員,該論壇旨在提高單位溫室氣體排放所創造的價值,以應對經濟低增長和氣候變化的雙重挑戰。
「為了實現《巴黎協定》中的目標,我們必須把碳生產率提高十倍,」他解釋說,「這需要一個不同的評估模型。我們現在用的是生命週期評估法。有人會說,塑膠袋的碳足跡優於紙袋,如果塑膠袋最終沒有進入海洋的話,那麼這種說法或許是對的。但僅以生產一次性塑膠所需的能源來評估其碳足跡是沒有意義的,這對碳生產率沒有任何貢獻。如果把碳生產率作為額外的指標,你就會對我們今天使用的技術和材料的價值有一個完全不同的看法。例如,如果中國採用了碳生產率的原則,這將有助於他們確定自己應該退出哪些行業。」
諾斯科特承認化學工業過去也是這個問題的一部分。但在「永續發展目標」追求能源效率的推動下,這個行業正在迅速發生著變化。 「目前我們研發的內容是找到能夠替代石油的原料,所以我們正在為所有的關鍵原料尋找以生物為基礎的替代品,包括使用二氧化碳作為原材料——實際上這就好比憑『空』創造產品一樣。這種想法不再是異想天開,尋找一種能夠使二氧化碳發生反應的催化劑曾經是個夢想,但我們一直都在取得突破。」
「如果利用空氣能夠成真,這才是真真實實的變革。」
※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塑料:尋找回收利用的變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