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info.org.tw/node/210144?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463f6b7c25-EMAIL_CAMPAIGN_2018_02_06&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463f6b7c25-84956681
航空城計畫範圍再審查 想剔除、想劃入兩方居民大動員
本報2018年2月27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營建署都委會27日進行航空城第10次專案小組審查,討論計畫範圍的部分。想要從二期範圍剔除的水尾地區、期待以徵收逃離噪音等問題的海口里崙仔後兩地區民,都大動員前往表達立場,都不滿不受重視,幾乎是遭當作二等公民對待。甚至分別拋出也要舉辦聽證會來釐清問題的要求。
名列全台史上最大徵收案的桃園航空城案,至今計畫範圍仍有不少爭議,部分地區更是在納入、剔除中反覆未決。都委會表示,航空城已定調不再增加範圍為原則,若有同個區域卻一半納入、一半未納入者,將以個案檢討處理,至於剔除者,須符合位在計畫範圍邊緣區域、不影響整體利用、既有房舍密集、沒有使用需求、不影響計畫等條件。
陷第三跑道起降噪音 海口里崙仔後盼徵收 民航局:財務不是問題
「這裡以後不能住人了!」海口里崙仔後聚落位在第三跑道東起降端,不過社區卻是一半將徵收、一半則沒有納入。未受徵收的居民有2.9公頃、80多戶,他們因此組成自救會,指出未來的崙仔後社區與機場將只有約100公尺的距離,等於是一牆之隔。這樣的結果,將導致留下來的面臨社區機能喪失,等於淪為孤島的未來。
自救會擔憂,未獲徵收者,未來將面臨噪音、淹水、飛安等困擾。飛機起降時將有100分貝的噪音、且在社區上方轉彎,甚至機場規劃未來第三跑道將要24小時起降,他們將長期處在高噪音,絕對會影響身心健康。
自救會表示,社區有九成以上的居民要求納入範圍。若是先前宏竹里、三塊厝地區可以因為民眾意見紛歧為由,原本決定剔除又以辦聽證翻案,那麼崙仔後也要辦聽證會。
蛋黃區的需地機關民航局表示,過去第一次公展時,海口里的確有反對的聲音,因此崙仔後、光明社區沒有納入範圍,但是計畫越走越近,民眾開始有想法,現在的狀況是贊成的民意增加、噪音問題明確。民航局表態,將崙仔後納入徵收範圍,財務並不是問題,只待都計相關程序依法完成。
要剔除要聽證 水尾仍數十戶居民不滿陳情
「我們要求直接剔除,不然就要聽證!」屬於航空城二期的水尾地區,也要求在聽證會辯論,來爭取獲得剔除。
居民代表蔡梅芬表示,水尾地區因為屬於計畫二期,反而兩次聽證都無法參與。此次審查,又有5、60位居民提出陳情,絕大多數的意見都是要求剔除。蔡梅芬指出,水尾當時就是因為居民反彈激烈,所以遭列入二期,但啟動二期計畫的門檻只需一期計畫進駐率達六成,其實相當容易,但至今二期卻無法參與聽證等討論,等於居民參與政策的機會遭到剝奪。
航空城計畫在2016年4月時舉辦第一次聽證,範圍是機場園區及附近地區中的「第一期發展區」,今年2月初,又為原本承諾剔除的宏竹里、兩河流域等127公頃舉行聽證,如今結論尚未出爐,但推測有可能重新納入。
小組則承諾,二期計畫的啟動條件,後續可以討論,例如產業進駐率、人口數等發展數等要件再調整。
環團:航空城浮濫徵收尚未修正 至少還有500公頃要減
二期的徵收面積多達514.37公頃,但兩次重大的聽證卻都沒有討論到二期,讓居民因此感到焦慮與不滿。民間團體更再次抨擊,航空城浮濫徵收的問題,至今沒有檢討與修正,環團估計,至少還有500公頃可以剔除,減少浮濫徵收,其中水尾就應該是第一順位。
環境法律人協會專員楊品妏指出,水尾地區原本就屬於「南崁地區都市計畫」的一部份,是在當時桃縣的浮濫規劃下,跟著「南崁地區都市計畫」一起納入航空城範圍。水尾不但距離航空城計畫已遠,不應該因此遭到徵收,繼續依循「南崁地區都市計畫」的原計畫,不徵收也可以逐步發展。
台灣人權促進會居住權專員林彥彤指出,航空城的徵收面積從一開始2010年只有約1136公頃,經過當時的桃園縣政府追加外圍的蛋白區後,暴增為3000多公頃,2017年的版本只減少了127公頃。但對他而言,仍是沒有完全修正,當中仍有相當不合理的部分。例如全桃園市目前的商業區不過合計450公頃,但航空城都市計畫的18萬人口不過是全桃園市的1/10,卻劃設了322公頃,可見仍有灌水、不合理的狀況,尚須都委會負責把關。
航空城反迫遷聯盟代表田奇峰質疑,都委小組開了十次會,計畫範圍仍是談不清,許多範圍到底是否合理、是否可以剔除還沒定論,可見專案小組的機能喪失。
※台灣百萬綠行動,請來登錄實踐你的綠生活:https://goo.gl/ggZch7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