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info.org.tw/node/207100?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5b1815b1c5-EMAIL_CAMPAIGN_2017_07_27&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5b1815b1c5-84956681
劉少倫:台灣的藻礁真的到處都是嗎?
作者:劉少倫(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
最近,為了達成「非核減碳、降低空污」的目標,台灣中油正積極在桃園大潭觀塘藻礁進行觀塘工業區與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工業港開發。未來興建的工業港,除了破壞觀塘工業區內沿岸相對健康的3公里觀塘藻礁外(圖一),也將造成突堤效應,威脅南北長達10公里的藻礁。這樣大規模的影響,使當地居民、在地環保團體以及研究學者感到憂心忡忡;倘若上述的擔憂成真,不僅影響大潭觀塘工業區內健康的藻礁,也將讓台灣未來全面失去藻礁這樣獨特重要的沿海生態系統。也因此,在8月14日公視「我們的島」節目針對桃園藻礁生態議題,播出藻礁大未來單元,探討大潭觀塘藻礁價值與工業港開發的取捨議題。
筆者研究藻類十幾年,同時在大學裡教授生態保育,對於這個事情的發展也持續的關注。但是,隨著8月15日全台大停電事件(815大停電),這樣的議題也從生態變成能源、空污、經濟及生態交錯複雜的議題。而這些事件裡,筆者觀察到前中油董事長陳金德一直有一個錯誤的論述,就是認為「藻礁」到處都是,但是觀塘工業港的開發卻是台灣能源轉型政策不可缺的建設。
對於這樣的發展,身為藻類研究出身的筆者感到十分擔憂,擔心我們對於藻礁錯誤的認知及資訊,將加速政府及大眾做出了不夠深思熟慮的決定。因此,針對藻礁是否在台灣到處都是這樣的資訊,有必要在此作出釐清。
相較於珊瑚礁主要是由造礁珊瑚為主所建構出來的生物礁,「藻礁」顧名思義就是以殼狀珊瑚藻為主所建構出的礁體系統。殼狀珊瑚藻之所以會稱之為「殼狀」、「珊瑚藻」,也是因為其鈣化的藻體外觀匍匐覆蓋在基質上,形成一層鈣化殼狀物,與珊瑚很相似,因此將這類的海藻稱之為殼狀珊瑚藻。放眼國外研究,以殼狀珊瑚藻為主的生態系統可以大致分為三種:藻礁(Algal Reef)、藻瀑(或藻瘠;Algal Cascade or Ridge)及紅藻球床(Rhodolith/Maerl bed)。這三種生態系統,以紅藻球床及藻瀑較為常見,而藻礁則多在一些水深較深或高鹽特殊的環境棲地下,方可看見。放眼全球海域,類似桃園藻礁這樣蔓延數十公里的淺海藻礁地景,可說是非常少見,甚至是絕無僅有的地景。
回應中油前董事長陳金德所說的,「藻礁在台灣到處都是,桃園的藻礁並沒有比較特殊」。我想這樣的論述可能來自於不足的研究而導致的資訊誤導。根據筆者多年的海藻研究經驗及與相關海洋生態及地質學家討論,了解到像桃園藻礁中以殼狀珊瑚藻為主(50~100%)的高純度多孔隙藻礁生態系統(圖二),不僅並非到處都有,也許更是世界少數獨有的生態系統。
而前中油董事長所宣稱的藻礁可在台灣北部、台東及恆春半島看到,這些地方的確可看到殼狀珊瑚藻所建構的小規模生態系統,但台灣北部的藻礁主要的基質還是以珊瑚礁為主,殼狀珊瑚藻為輔,因此可以說是珊瑚礁為主的礁體(圖三)。在這樣的礁體系統,殼狀珊瑚藻主要是扮演像「水泥」一樣的角色,協助珊瑚穩定生長在基質上,促進珊瑚礁的形成,並不像桃園藻礁是以殼狀珊瑚藻為主要建礁者。
在台東杉原一帶的殼狀珊瑚藻生態系統,根據其生長的型式,主要生長在珊瑚礁的前緣,並以珊瑚礁為主要的基底,為典型的藻瀑(或藻瘠),並非藻礁(圖四);而其潮間帶所形成的小範圍不連續藻礁礁體,也是以珊瑚礁為基底,且發育上不若桃園藻礁的完整(圖四)。至於恆春半島旭海及風吹砂的藻礁,雖然是典型的藻礁礁體,但大部分經由地質抬升,已成為化石(圖五);不像桃園藻礁一樣,仍有許多活躍的殼狀珊瑚藻持續生長,進行礁體的建構。總言之,台灣的現生藻礁是不是到處都有?答案是明顯的,高純度殼狀珊瑚的現生藻礁生態系只在桃園有,也只有桃園才看的到。過去,因為發展經濟,工業污水的影響,已造成27公里的桃園藻礁消失了北邊75%的礁體;如今,倘若工業港的興建,剩下南邊的25%也將受到影響而逐年消失。果真如此,台灣也就將完全喪失這樣特殊的沿海地景生態系。
在台灣,我們擁有多樣的海岸生態系,從以珊瑚礁為主的生態系乃至於以珊瑚藻為主的生態系,真的是一個美麗的寶島。以筆者過去在加拿大留學的經驗,及在歐美日旅遊所見所聞,對於歐美日這些先進國家在環境資源的利用,看到許多非常細膩的思考,往往盡量達到經濟與環境的雙贏。因此,在這些地方,這些先進國家不僅呈現出人與環境共存的美景,也相當重視當地特殊環境所帶來的永續財富。這樣的核心價值,不僅讓當地的居民安居樂業,也成為許多國外觀光客停駐的理由。倘若台灣的核心價值仍停留在犧牲環境以換取經濟,這樣短視的規劃將無法說服台灣下一代留在這個土地安居樂業;因為,經濟的成長並不會帶來乾淨的空氣、土地及水,當一個不適合下一代安居樂業的發展模式成為台灣的主要核心價值,台灣將讓未來下一代更沒有留下來的理由。請看看六輕麥寮,那些離鄉背井的年輕人是因為經濟不好走,還是一個不適合生存的環境而走?
一樣都是藻類,屬於甲藻門的夜光藻在馬祖形成的「藍眼淚」所帶來的觀光價值,讓僻壤的馬祖成為台灣人認為是最浪漫最值得觀賞的自然資產。桃園藻礁每年春季生長旺盛如紅寶石美麗夢幻般的美景(請見齊柏林導演的桃園藻礁遺作),其浪漫的程度絕不亞於馬祖的藍眼淚。當我們為了達到減碳的目標,卻忘了有這樣一群默默無名的英雄,以數千年的時間,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成碳酸鈣,建構出這樣壯觀且極具生態重要性的世界級海岸地景。諷刺的是,台灣人為了綠能減碳而威脅能夠綠能減碳的生態系,桃園藻礁面臨這樣詭譎且哀愁的命運,或許是我們從未思考過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