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隻字片羽○雪泥鴻爪○】



○○○○○○○○○○○○○○○○○○

既然有緣到此一訪,
何妨放鬆一下妳(你)的心緒,
歇一歇妳(你)的腳步,
讓我陪妳(你)喝一杯香醇的咖啡吧!

這裡是一個完全開放的交心空間,
躺在綠意漾然的草原上,望著晴空的藍天,
白雲和微風嬉鬧著,無拘無束的赤著腳,
可以輕輕鬆鬆的道出心中情。

天馬行空的釋放著胸懷,緊緊擁抱著彼此的情緒。
共同分享著彼此悲歡離合的酸甜苦辣。
互相激勵,互相撫慰,互相提攜,
一齊向前邁進。

也因為有妳(你)的來訪,我們認識了。
請讓我能擁有機會回拜於妳(你)空間的機會。
謝謝妳(你)!

●●●●●●●●●●●●●●●●●●



2017年9月28日 星期四

【生態旅遊】從拍桌到拍肩,六龜十八羅漢山居民如何證明觀光與保育不衝突?


http://e-info.org.tw/node/207532?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126b489eca-EMAIL_CAMPAIGN20170927&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126b489eca-84956681

【生態旅遊】從拍桌到拍肩,六龜十八羅漢山居民如何證明觀光與保育不衝突?


建立於 2017/09/27
作者:洪嘉鎂(畢業於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
高雄市六龜區的十八羅漢山1992被劃為保護區,2000年莫拉克風災後,當地居民希望重振經濟,結合保護區發展觀光產業,不斷和主管的林務局協商開放觀光,甚至拍桌吵架,今年總算突破僵局,由屏科大和當地協會培訓居民,成為自然保護區解說員,結合周邊生態,規劃一連串教育、生態旅遊行程,今年首次開課就吸引131位在地民眾報名,從20歲到70歲,家庭主婦到當地里長都共襄盛舉,今舉辦授證儀式,漂亮化解保護區和觀光發展衝突。

從拍桌到拍肩,六龜十八羅漢山居民如何證明觀光與保育不衝突?
46位在地六龜居民接下解說員證書。圖片來源:屏科大森林系社區林業研究室。

兩難:自然保護區管理與重建觀光產業

十八羅漢山屬於臺灣少見的惡地地形,周邊山區的林木資源相當的豐富,日治時期就有居民在此進行林木資源的開發,而附近山區的對外交通幾乎都需要經過十八羅漢山,為了運送林木下山,日本人在這裡建立運送的水道,之後也開始建設交通道路、挖鑿隧道,利用車輛運輸木材。
1992年十八羅漢山被劃設為國有林自然保護區,2006年則被設立為自然保護區,裡面保存至少397種的動植物與特殊地形,也是國內少見的火炎山地形之一。
十八羅漢山位於六龜的入口處,是六龜人共同回憶,從小踏青玩耍的地方,一夕變成需要申請許可才能進入的保護區,等於硬生生切斷當地人的情感連結,莫拉克風災則更加深了官民間的裂痕。
2009年莫拉克風災重創六龜,原本興盛的觀光產業跌落谷底,當地人希望重建觀光產業,結合十八羅漢山自然保護區,因此多次向林務局屏東林管處提議,開放自然保護區共享資源,從說到罵,甚至拍桌吵架。
過往臺灣的自然保護區多是由上而下、採排除式管理手段,居民幾乎沒有參與機會,但這樣的模式不管在臺灣或國際都遇到相當大的困境,近十年來,國際上對於保護區的觀念已經逐漸轉變,不只追尋自然環境的保留,也強調應是「增進永續社會發展及謀求人類和野生物共同福祉的手段」。順應這樣的潮流,四年前,林務局開始思考,如何和當地人合作共創雙贏。

從拍桌到拍肩,六龜十八羅漢山居民如何證明觀光與保育不衝突?
十八羅漢山是臺灣少見惡地地形。圖片來源:屏科大森林系社區林業研究室。

六龜區居民動起來,共享資源是首要目標

林務局邀請長期關注社區發展的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和當地居民一起腦力激盪,思考如何發展觀光,兼顧保護區管理需求,最後決定納入在地管理的思維,規劃一系列從保護區到六龜部落的生態旅遊發展計畫,串聯當地風土民情與旅遊行程,讓觀光並不是只有走向大眾化一途。
但要在地管理,首先得進行社區培力,今年林管處邀請屏科大森林系副教授陳美惠,以及六龜地方組織寶來人文協會、荖濃溪環境藝術促進會共同辦理「十八羅漢山自然保護區環境解說服務團隊」培訓計畫,招募期即獲得廣大迴響,六龜區12個里的居民一起投入這場活動,展現驚人的凝聚力,共計131位民眾報名,參與民眾的年齡層從20歲到70歲不等,有當地的里長、旅遊經營業者、家庭主婦、返鄉青年等均為設籍六龜的在地居民。
這群人接受林務局的環境解說跟教育培訓,自2017年4月迄今,共有46位通過認證,成為十八羅漢山自然保護區首批環境保護暨解說服務人員。
6月底培訓課程結束之後,這群解說人員沒有停下學習的腳步,除了在十八羅漢山自然保護區實地實習1個月以外,他們開了多場的工作會議、討論社群行銷方式,從Facebook粉絲專頁的創立、命名到蒐集照片,都不假外人之手。
關注社區林業十多年的陳美惠感動地說,從沒見過哪個鄉整體這麼團結,這次十八羅漢山自然保護區的案例是臺灣保護區經營管理的重大突破,讓居民感受到保護區之間的關係,由於參與人員都是當地居民,解說過程可以融入在地人的在地知識、情感,進而帶動地方永續觀光經濟。

從拍桌到拍肩,六龜十八羅漢山居民如何證明觀光與保育不衝突?
十八羅漢山擁有豐富自然資源,搭配在地居民知識發展出深度旅遊。圖片來源:屏科大森林系社區林業研究室。

超強凝聚力,打造深度旅遊行程

為了共享十八羅漢山自然保護區的資源,林管處請陳美惠團隊,將屏東社區林業經驗帶入高雄六龜,為了彌補輔導高雄社區經驗不足的部分,這次還有當地的寶來人文協會與荖濃溪環境藝術促進會一起和專業團隊合作。
這樣的合作模式讓陳美惠過去的經驗很快的進入當地社區,讓保護區與民眾之間的關係有了突破性的發展。陳美惠指出,專業團隊進入社區扮演的是中立客觀角色,而在地協會則是負責關係經營角色,一起合作推動相關事務,凝聚社區共識。
目前十八羅漢山自然保護區到六龜地區共打造三種旅遊型態,分別是以十八羅漢山自然保護區為主的環境教育,區內可看見蝙蝠群聚、珍稀特有植物、以及特殊的U形谷地質地形景觀;另結合保護區周邊的生態旅遊以及當地部落的深度旅遊,沿著荖濃溪,沿途體會精采的人文、景觀以及農特產品。
解說員張運正為社區工作者、亦是一個積累多年的文史工作者,他介紹六龜的農產品有新威里的木瓜、寶來里的梅子、新發里的原生山茶、中興里獲得專利認證可的玫瑰,豐饒的物產、地理、人文風采,保護區環境教育遊程是個嶄新的契機,希望透過來客在認識保護區的環境教育的同時,了解六龜的歷史,進一步走進六龜,成為各社區發展整合的機會。
為維護自然保護區中的生態與避免打擾生物棲息,經過相關單位的環境與安全評估之後,決定開放第4、5號隧道做為環境教育解說場域,想要參與解說的民眾需在上山前15天向林管處提出申請,並且聘請解說員,每日上限為100人次,參與的民眾必須依照規定配戴裝備以及安全帽。
如果來不及在15天前向林管處申請,也可以選擇保護區周邊的生態旅遊行程,解說員會帶領去認識在保護區外的第6號隧道、溪流以及地質地形,預計解說行程約1小時左右。
串聯十八羅漢山自然保護區的部落深度旅遊,則是會讓大家去認識當地的友善農業、體驗荖濃溪泛舟、植物染、窯燒以及其他特色活動,只要上十八羅漢山生態之旅預約行程即可。保護區進入申請方式請參考屏東林管處網站公告
喜歡這篇文章嗎?
快來媒體小農灌溉環境資訊中心吧!
※本文為農傳媒授權轉載。
※生物多樣性專欄為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