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info.org.tw/node/207108?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f2a0d518b1-EMAIL_CAMPAIGN_2017_07_27&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f2a0d518b1-84956681
手術煙霧超細微粒恐致癌 醫界籲手術房全面加裝除煙器
本報2017年9月4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手術房空氣比紫爆毒,有時更甚於交通空污!」醫界發出提醒,指出開刀房裡的手術煙霧是比PM2.5更微小的超細懸浮微粒,其中的物質可能致癌,不只病患,長時間在開刀房裡工作的醫護人員更面臨風險,因此倡議各級醫療院所都應該在加裝防治設備,以維護醫療人員的身體健康。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理事長葉光芃、手術全期護理學會理事長傅玲與民進黨立委邱泰源等人4日指出,目前醫療手術中有關切割、止血的部分,幾乎都是使用「電燒」技術,但卻也產生了手術煙霧。
葉光芃強調,手術煙霧含有高濃度的奈米級超細懸浮微粒與病毒,當進行電燒,或是雷射、超音波的手術時,每1立方公分有高達數十萬的微粒,一般而言,背景值應該是3000至1萬之間。
葉光芃本身即為在彰化基督教任職的婦產科醫師,指出以剖腹產為例,當中電燒產生的手術煙霧造成開刀房PM2.5紫爆外,更會產生「苯」,苯將從產婦的腹膜吸收,有研究顯示,病患在術前術後,尿液中的苯相差了四倍之多。也有研究顯示,遭注射手術煙霧中致癌物的實驗鼠,十多天後身上就出現了腫瘤。葉光芃表示,產婦不只從腹膜吸收手術煙霧,還因為半身麻醉而也從呼吸系統進入,而新生兒誕生後的第一聲哭啼,就是要吸下有毒的空氣,也讓他不捨。
台灣醫界近年才開始注意到手術煙霧問題,許多醫療人員在手術中只有戴護目鏡,卻無戴上有足夠防護能力的口罩。更別說像雷射除毛等醫學美容,更沒有人去想到手術煙霧的問題,往往患者與醫療人員都沒有防護。
患者偶爾動一次手術,但醫療人員卻是長時間待在手術房裡。傅玲表示,雖沒有臨床病例可舉例,但長期待在手術室的護理師在呼吸道過敏部分,如氣喘、鼻竇炎等,比一般人高出2倍以上。護理人員三班在開刀房輪值,不像醫生開完手術就走,面臨的更是加倍的風險。在目前「護理荒」的狀況下,應該改善工作環境,才可能有更多護理人員願意投入。
葉光芃指出,目前彰基醫院已經率先全台安裝除煙器,防治設備運轉後,手術房的微粒可以降到每1立方公分12萬顆、但關閉30秒後,馬上飆高到44萬顆。因此呼籲全國的醫療院所當應該加裝這些設備。
邱泰源建議,衛福部應該推動全台跟進,先獎勵表揚,後考量列入醫院評鑑項目中,讓五年內全台所有手術房都有防制設施。衛福部醫事司科長李中月則表示,將會積極宣導,並由各地衛生局在督導中去了解醫院設置狀況給予建議,但若要列入評鑑,則還須研議,因為衛福部先前才簡化了評鑑制度,大幅減少評鑑的項目與流程。
葉光芃強調,其實不只開刀房,還有許多工作都暴露在空污危險中,例如瀝青工人、金屬、焊接、油漆、裝潢、交通、餐飲等,甚至交通警察連戴上口罩都不允許。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主任秘書洪根強承諾,這些高暴露的局部作業,勞動部將會研擬相關法令。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