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隻字片羽○雪泥鴻爪○】



○○○○○○○○○○○○○○○○○○

既然有緣到此一訪,
何妨放鬆一下妳(你)的心緒,
歇一歇妳(你)的腳步,
讓我陪妳(你)喝一杯香醇的咖啡吧!

這裡是一個完全開放的交心空間,
躺在綠意漾然的草原上,望著晴空的藍天,
白雲和微風嬉鬧著,無拘無束的赤著腳,
可以輕輕鬆鬆的道出心中情。

天馬行空的釋放著胸懷,緊緊擁抱著彼此的情緒。
共同分享著彼此悲歡離合的酸甜苦辣。
互相激勵,互相撫慰,互相提攜,
一齊向前邁進。

也因為有妳(你)的來訪,我們認識了。
請讓我能擁有機會回拜於妳(你)空間的機會。
謝謝妳(你)!

●●●●●●●●●●●●●●●●●●



2017年8月24日 星期四

【你來報報】被迫搬家的台灣細鯿 原生淡水魚命運悲歌


http://e-info.org.tw/node/206878?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63a38fc4a0-EMAIL_CAMPAIGN&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63a38fc4a0-84956681

【你來報報】被迫搬家的台灣細鯿 原生淡水魚命運悲歌


建立於 2017/08/23
本報2017年8月23日台北訊,公民記者楊孟軒報導
根據2012年出版的《臺灣淡水魚類紅皮書》調查,台灣目前共發現265種原生淡水魚、包含37種全世界僅台灣找得到的「台灣特有種」,魚類生態相當豐富。然而,無論是造景水池、甚至天然湖泊中,悠游的總是色彩斑斕的錦鯉、吳郭魚等外來物種。令人不禁想問,台灣原生的原生淡水魚究竟在哪裡?

汐止區的金龍湖緊鄰住宅區。攝影/楊孟軒
汐止區的金龍湖緊鄰住宅區。攝影:楊孟軒。
汐止區的金龍湖是雙北地區面積最大的湖泊,住宅區環繞,湖岸設有環湖步道,供居民遊客休憩。
早上9點,金龍湖畔已聚集不少釣客。環湖木棧道底下,奇力魚成群聚集,釣客隨意放下餌,活蹦亂跳的奇力魚便輕易上鉤。釣客們表示,現在釣到的幾乎都是吳郭魚、泰國鱧強勢外來種,或曲腰魚、奇力魚這些適應能力強,能忍受污濁水域的淡水魚。一名釣客直言,「要在金龍湖看到原來棲息在此淡水魚,很難了。」

釣客在金龍湖釣起的奇力魚,是適應力極強的淡水魚種。攝影/楊孟軒。
釣客在金龍湖釣起的奇力魚,是適應力極強的淡水魚種。攝影:楊孟軒。
早期金龍湖曾擁有豐富的淡水魚生態,但隨著建案開發、污水排放及民眾釣客隨意放養,早已被破壞。
金龍湖是台灣許多湖泊的縮影,水上相當文明,水底下的生態卻面目全非。

棲息在湖泊埤塘的淡水魚  處境最危險

2012年,農委會林務局委託國內學者製作的《臺灣淡水魚類紅皮書》出版,公布高達1/5的淡水魚種生存遭受威脅,包含10種保育魚類。其中,棲息在湖泊、埤塘這類靜水區域的淡水魚,處境最危險。
「住在山上的櫻花鉤吻鮭,不是最迫切要保育的魚類。」魚類分類學專家、海洋大學教授,紅皮書作者之一的陳義雄說,棲息在河川中下游和湖泊埤塘的魚類,生物多樣性高,卻受到廢水污染、工程導致棲地消失、民眾不當放養外來種等多重因素迫害,以保育觀點來看,這些魚的處境更危急、需要拯救。
河川由國家管理,政府單位能夠透過公權力封溪護魚來恢復生態。但是湖泊埤塘水域面積小、環境封閉,一旦遭受污染、外來物種入侵,傷害難以復原。且有些湖泊屬於私人所有,保育行動可能遇到困難。
陳義雄認為,相較於污染,外來種入侵對埤塘靜水區域的生態危害更嚴重,尤其是吳郭魚所屬的慈鯛科。「外來種大多是大陸物種,來自南美洲、非洲,性格非常強悍,來到台灣幾乎沒有天敵。」
陳義雄在民國100年時調查台灣淡水區域魚類資源,記錄到的外來魚種,竟已經佔了總調查數量的22%。民眾棄養、釣客不當異域放流、宗教團體大量放生,都是造成外來種入侵的原因,可能導致原生淡水魚滅絕。

台灣細鯿在民國98年被列入保育類動物。照片提供/鍾宸瑞
台灣細鯿在民國98年被列入保育類動物。照片提供:鍾宸瑞。

被迫搬家的台灣細鯿

其中,屬於台灣特有種的保育魚類「台灣細鯿」,就差一點無聲無息地在地球上消失。
台灣細鯿早期廣泛分布在北部地區,生活在埤塘湖泊或河川中下游的緩水區,喜歡待在湖水透明度低、水生植物叢生處。身長5-8公分,身體側邊一條黑色紋路是牠的特徵。
然而,受到棲地破壞與外來種入侵,台灣細鯿一路從北部湖泊溪流,退守到汐止翠湖,最後到被嚴格保護的夢湖,才得以生存。

台灣細鯿僅存自然棲地 翠湖宣告失守

沿著金龍湖往北走約20分鐘到達翠湖登山口,再爬一段步道便抵達翠湖。翠湖是早期礦坑用水需求而開挖的人工湖,後來成為一處觀光景點,早上也能見到附近居民來此運動。

翠湖旁的解說牌。攝影/楊孟軒
翠湖旁的解說牌。攝影:楊孟軒。
一旁的解說牌上告訴民眾,翠湖是台灣細鯿僅存的自然棲地。但諷刺的是,現在的翠湖,一尾台灣細鯿都看不到。
湖中三、四頭烏龜浮上水面,肉眼可見幾條體型肥大的錦悠游,岸邊幾條吳郭魚靜靜休憩。一旁民眾剝下手中的麵包屑餵食,湖面頓時一陣暄亂。

翠湖早已被錦鯉、吳郭魚、巴西龜等外來物種入侵,生態樣貌產生劇變。攝影/楊孟軒
翠湖早已被錦鯉、吳郭魚、巴西龜等外來物種入侵,生態樣貌產生劇變。攝影:楊孟軒。
台灣原生魚保育協會理事、裕民國小老師鍾宸瑞,曾在民國90年到翠湖做過生態調查。「當時翠湖生態蠻豐富的,可以發現台灣細鯿、齊氏石鮒、蓋斑鬥魚、極樂吻蝦虎、秀麗白蝦,還有一些不錯的水草。」
幾年後,鍾宸瑞過回去調查,幾乎就找不到這些魚,只有吳郭魚、錦鯉、巴西紅耳龜,翠湖已經被外來種入侵,台灣細鯿消失無蹤。鍾宸瑞解釋,台灣細鯿會將卵黏著在水草上,而入侵的外來魚類會吃掉水草,將台灣細鯿繁殖媒介處理掉,族群數量減少,瀕臨滅絕。而比較兇悍的外來種甚至直接把小魚和成魚吃掉。
此外,當地居民希望把翠湖弄得整齊漂亮,把湖岸邊植披改成景觀式植物,下雨時邊坡泥土就沖刷到湖中,慢慢淤積。湖岸邊供台灣細鯿生活的水草也被掩埋,翠湖因泥土淤積,面積漸漸變小,水也變淺許多。

翠湖面積因泥沙淤積,越來越小。攝影/楊孟軒
翠湖面積因泥沙淤積,越來越小。攝影:楊孟軒。
翠湖的周圍的樹林與草叢看似保留了原始生態,甚至還能見到台灣藍鵲在此築巢。但民眾、釣客將外來強勢物種放入翠湖,湖面下的生態,早已和一般的觀賞水池沒什麼不同。
原本被視為台灣細鯿最後棲地的翠湖,也找不到台灣細鯿的蹤影。

保種與復育 台灣細鯿在夢湖重生


夢湖雖為私人湖泊,卻因為妥善管理保有原始生態。攝影/楊孟軒
夢湖雖為私人湖泊,卻因為妥善管理保有原始生態。攝影:楊孟軒。
幸好,在台灣細鯿消失前,民間保育人士先一步將翠湖的台灣細鯿移至評估過的棲地,進行保種和復育。夢湖便是其中一個復育的地點。

夢湖地主廖元興在夢湖各處設立告示牌,呼籲遊客遵守。攝影/楊孟軒
夢湖地主廖元興在夢湖各處設立告示牌,呼籲遊客遵守。攝影:楊孟軒。

夢湖是距離翠湖半小時車程的一座私人湖泊,處處可見標示牌,告訴遊客在夢湖禁止餵食、放養和垂釣。10多年前,地主之一的廖元興,決定要維護夢湖的生態,在其他地主同意下,開了咖啡廳就近管理夢湖。
在廖元興的管理下,這座深達4公尺,約600坪大的湖泊,已經有近萬尾台灣細鯿在此生活。
廖元興說,這些台灣細鯿是由荒野保護協會從翠湖引進,在夢湖復育、繁殖,定期觀察記錄。今日夢湖中能見到台灣細鯿悠游,荒野保護協會功不可沒。每年夏天,荒野保護協會也固定派志工到夢湖,幫忙免費導覽,告訴遊客這裡的珍貴生態。

經過保育人士和廖元興的努力,現在有約一萬尾的台灣細鯿生活在夢湖。攝影/楊孟軒
經過保育人士和廖元興的努力,現在有約一萬尾的台灣細鯿生活在夢湖。攝影:楊孟軒。

獨自管理夢湖 廖元興不遺餘力

夢湖擁有豐富水草,水質乾淨沒有污染,加上廖元興嚴格禁止民眾放養行為,讓夢湖保有原始生態。除了台灣細鯿,湖中還有蓋斑鬥魚、土鯽魚等本土魚種,同時還有多種蜻蜓棲息、水鳥來此築巢。
整座夢湖和環湖步道,平日只有廖元興一人在管理。即便他已經努力宣導,還是有些民眾偷偷在夢湖放入外來魚種。
早上10點,遊客還未上門,廖元興獨自在湖邊用網子撈起泰國鱧幼魚,避免這種外來肉食性魚類長大,危害其他魚類生存。「最近是泰國鱧繁殖期,我很傷腦筋。如果讓牠長大成魚,我就只能用釣的、用魚叉捕捉。」
夢湖中時常可見一團一團黃色的水藻,被遊客說湖面有很多髒東西。廖元興說,其實那是黃花狸藻,是瀕臨滅絕的水生食蟲植物,會捕食孑孓,也因此夢湖幾乎沒什麼蚊子。「有次有人偷放兩條草魚,黃花狸藻被吃掉一半,我釣了半年才釣把草魚起來。」

遊客觀念不足 是維護生態最大阻力


廖元興(右)和遊客解說夢湖的生態。攝影/楊孟軒。
廖元興(右)和遊客解說夢湖的生態。攝影:楊孟軒。
要維護夢湖的生態非常不容易,廖元興回憶,曾有人對夢湖中當時是保育類蓋斑鬥魚動歪腦筋,他便和這些全身刺龍刺鳳、態度兇狠的人槓上。「我大聲喝斥他,只要敢把漁網放下水,就打電話報警。我和他從早上10點對峙到晚上8點,他才放棄離開。」
廖元興不收參觀門票,才能堅持自己的規定和原則,不用迎合花錢自認最大的遊客。他坦言,遊客的水準還是需要加強。「咖啡廳不做瓶裝飲料和外帶杯,就是為了減少垃圾量,但遊客攜帶的垃圾就已經收不完了。」
「夢湖生態豐富,但如果沒人來顧,很快就會毀掉。」廖元興感慨,有天他無法經營下去時,包含台灣細鯿在內的珍貴生態,有可能就被破壞殆盡。
台灣細鯿在夢湖暫時找到棲身之地,但若不是保育人士與廖元興的努力,夢湖可能會和台灣其他湖泊一樣,隨著人為破壞而遭遇生態浩劫。

政府力道不足 民眾觀念未全 原生魚悲歌難止

台灣細鯿經歷的顛頗路,是很多原生淡水魚正在或即將面臨的命運。民眾沒有建立正確觀念,加上政府能力有限,越來越多台灣原生魚遭遇危機。
陳義雄直言,台灣人只重視水上文明,水底下長什麼樣子根本不在乎。「池子裡只要有魚在游就好,不管那是什麼魚。整建河道也用水泥,岸邊水草無法生長,魚要怎麼存活?」
當年陳義雄等學者為台灣原生魚做生態調查、發表紅皮書。但從出版到現在,農委會林務局也僅請他到金門拯救過大鱗梅氏鯿一種魚類。對其他受到威脅的魚類,沒有採取其他措施。
而民眾持續將飼養的魚隨意遺棄在池塘;釣客為追求上鉤的快感,將兇猛外來魚種放入湖泊;宗教團體大量購入魚類不當放生,台灣原生淡水魚,正因人類的行為在我們看不到的水底掙扎著。
政府缺席、民眾保育觀念又尚未建立,台灣原生魚的悲歌,將會一再被重奏。
喜歡這篇文章嗎?
快來媒體小農灌溉環境資訊中心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