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info.org.tw/node/206950?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aff23c1b84-EMAIL_CAMPAIGN&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aff23c1b84-84956681
聲景之父親授「聽」的方法 《聽見聲音的地景:100種聆聽與聲音創造的練習》
作者:R‧莫瑞‧薛佛
編按:「聲景生態學」之父R‧莫瑞‧薛佛首創「聲音地景」(Soundscape)概念,然而聲音的地景究竟要怎麼聆聽呢?在〈聽見聲音的地景〉這本書裡,R‧莫瑞‧薛佛提供幫助大家「重新聆聽」的方法,從小孩到大人都適用,鍛鍊聽功的武林秘笈,提升「聽見世界」的感知能力。
我們關心聲音的議題,希望能提供老師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有效聆聽。身為音樂家,我有理由樂見其成;但無論如何,只要牽涉到口語或聽覺訊息的交換,在所有教育活動中,聆聽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不管我們喜不喜歡,總是持續地在聽。可是,擁有雙耳並不代表能夠有效聆聽。實際上,許多老師曾經告訴我,他們發現學生的聆聽能力在逐漸下降當中。這是一件嚴重的事,沒有什麼比感官教育更基本的了,且聆聽又是感官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
聆聽的時候,我們顯然會用不同的方式處理不同的事物,而且有許多證據顯示,不僅僅是個人而已,就連社會都有不同的聆聽方式。舉例來說,我們口中的「專注傾聽」與「被動聽見」,兩者之間就有差異。為什麼我們會專心聆聽某些聲音,卻在無意中聽見別的聲音?有些聲音是否會依文化而有所差異,以至於當地人會充耳不聞?(某個非洲人曾說過一句話:「種族隔離是一種聲音!」)有些聲音是不是會被某些人過濾掉,但其他人會用低調的方式發出這種聲音?此外,聽覺環境改變,會不會影響我們選擇聆聽或忽略的聲音類型?
我將聽覺環境稱為「聲景」(Soundscape),是指無論我們身處何地、由聲音所構成的整體範圍。聲景一詞取自「景觀」(Landscape,或譯地景),但與景觀不同的是,聲景並不僅限於戶外。在我寫作的同時,四周環境就是聲景。我從敞開的窗戶聽見,風將白楊木的樹葉吹得沙沙作響。時值6月,鳥巢裡的幼雛剛孵出來,空中盡是牠們的鳴唱之聲。屋內,冰箱壓縮機突然啟動,發出刺耳的嗡嗡聲。我深呼吸,開始抽起菸斗,菸斗在我抽的時候發出啪、啪、啪的微弱雜音。我在乾淨的紙張上,流暢地用筆寫字,發出不規則的咻咻聲,並且在我寫到「i」字上的點和句號時,發出喀噠聲響。這就是祥和的午後,我住的鄉野屋舍呈現的聲景。請花點時間,一面閱讀這段文字,一面跟你的聲景對照。在這個世界上,有各種截然不同的聲景,聲景會因時間、季節、地點、文化而有所不同。
今時今日,世界上每個地方的聲景都在不斷改變。隨著人們身邊的機械玩意兒愈來愈多,聲音的數量正快速增長,比人口增加的速度還快。如此一來,環境也變得比過去更加嘈雜。
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現代文明也許會被自己的噪音淹沒。然而,噪音汙染除了會帶來生理危害,這些變化是否也會影響我們的心理聽力呢?是否有辦法過濾不想聽的聲音,但依然聽得見想接收的訊息?又或者,到最後我們會敗給感官超載,茫然地屈從了,或疲憊得沮喪不已?
讓人心灰意冷很容易。我在一所大學的傳播系開設噪音汙染的課程時(約1965年),很快就察覺到,用完全負面的主題教學不會有什麼效果。專家在課堂上給學生看內耳構造圖與噴射引擎的分貝圖,律師說明無法打贏聽力損失官司的理由,城市規劃師讀出執行不彰的防噪細則,聲音工程師主張投入更多時間金錢從事更多研究。顯然在許多專家心中,是希望噪音繼續存在的,因為這樣他們就能繼續工作。我的學生反應很消極。他們說:「所以,這個世界很吵,你覺得我們還能怎麼應對?」其實,現代聲景已經讓人培養出對噪音的偏好了。工作環境與街道上的聲音位準提高,音樂與娛樂活動對聲音位準的需求也因此隨之攀升。居住在現代都市的人們普遍忽略這種現象對健康帶來的危害,甚至還有可能強烈反對減少噪音,覺得這樣會讓生活變得不夠精彩。
我在《世界調音》(The Tuning of the World)一書中,探討生活中的聲音歷史,提出一種方法,可將噪音這個負面主題完全翻轉成對聲景設計的正向追求。對我而言,聲景設計並非依靠形上或外來的世界,而是一種發自內在的活動,唯有讓愈來愈多人更專心傾聽與自己有關的聲音,才能達成這個目標。哪些是我們想要保留的聲音?要如何使這些聲音發揚光大,保留環境中的主要特色,進而美化這些特色呢?
我相信,改善世界聲景的方式十分簡單,就是學會聆聽。現在,聆聽似乎成了一種被人們遺忘的習慣。我們一定要打開耳朵,對周遭美妙的聲音世界更加敏感。等到我們培養出觀察入微的感官,就能進一步展開有社會意義的大型計畫,以自身的經驗影響他人。我們的最終目的是,開始有意識地做出設計決策,以此影響身邊的聲景。
我該怎麼做,才能用有效的方式,將這些議題呈現出來,給老師以及可能對這個計畫有興趣的人看呢?我的決定是,最簡單的形式最好,也就是蒐羅各種練習──我將這些練習稱為「清耳練習」。這些練習我在教學中都運用過,對象有兒童也有成人,絕大多數的練習不需要特別訓練就能進行,而且很多都能獨自完成。只有一點要注意,就是大部分的練習採分組進行效果會最好。
想當然,我沒有打算讓這些練習以系統化的方式,從頭到尾操作一遍。這些是設計成因時制宜、不需要定期進行的練習。我的蒐集方式很隨性,一開始是聽覺與聲音想像的練習,中段處理噪音的議題,最後才處理社會中的聲音,某些習題中有嘗試過的人或團體提供的報告。這是屬於你的練習,開始進行吧!請按照情況所需著手調整,並在遇到有關的內容時加入其他方式。這個計畫沒有結束的一天,任何擁有一副好耳朵的人能夠想出來的方式,都可以用來繼續努力不懈地美化這個世界。
練習1
我們從簡單的練習開始:寫下你聽到的所有聲音。花幾分鐘寫,如果是分組進行,請大聲念出所有人的清單,並將差異之處記下來。
由於聆聽是非常個人的活動,所以每個人寫的清單會不一樣;雖然有些清單可能比別人長,但是所有答案都是對的。
每個人都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這項簡單的練習。如果能嘗試好幾次,透過比較不同的環境,養成聆聽的習慣,會是很不錯的點子。
|
練習2
現在我們要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將清單分類。首先,按照大自然的聲音、人類聲音、科技(機械)聲音,為聲音加上「自然」、「人為」、「科技」的代號。哪一種聲音佔大多數呢?
接著,在你自己製造的聲音前面畫上「X」號。在你的清單上面,大多數是自己的聲音,還是別人的聲音?
有些聲音在你聆聽的過程中持續作響;有些聲音可能一直重複,不只發出一次;有些則聽見一次。在聲音前面寫上「連續」代表連續音、「重複」代表反覆出現的聲音、「單次」代表僅出現一次的聲音。(順帶一提,有沒有什麼聲音是一直到現在問你,你才注意到,但其實一直都在響的聲音呢?)
|
練習3
拿出另外一張紙,紙張上方留給響亮的聲音,下方留給輕柔的聲音,將你聽到的聲音,根據聲音聽起來屬於響亮還是輕柔,分別安排在紙張的上下兩邊。
現在,紙張上方留給悅耳的聲音,下方留給難聽的聲音,按照這個分類法列出聲音。
將紙張翻面,在中間畫一個大小適中的圓圈,將所有你發出來的聲音寫在圓圈裡,其它聲音則按照聽起來的距離與方位逐一列在外圍。
聰明的老師會在這些練習過程中鼓勵學生討論,目的在於呈現出,聲音可以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思考,人永遠無法將聲音侷限在單一的類別裡。聲音有各式各樣涵義,會不停改變,總是能夠產生新的意義。
|
《聽見聲音的地景:100種聆聽與聲音創造的練習》
作者:R.莫瑞.薛佛
譯者:趙盛慈
出版社:大塊出版社
ISBN:9789862138021
譯者:趙盛慈
出版社:大塊出版社
ISBN:9789862138021
你的耳朵有在聽嗎?
你有多久不曾好好聆聽周遭的聲音?
聆聽其實需要刻意練習,100種指引你專注傾聽的習作,
帶你重新建立對世界以及自己的認識。
你有多久不曾好好聆聽周遭的聲音?
聆聽其實需要刻意練習,100種指引你專注傾聽的習作,
帶你重新建立對世界以及自己的認識。
這是一本可以獨自閱讀、與朋友共享,或是團體協作,有著無窮變化的小書。任何年齡層、任何身分背景的人都能夠實際操作,透過這些練習,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和環境獨一無二的連結與收穫,是所有人都適合閱讀的一本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