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info.org.tw/node/206479?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7a7f5f7ffb-EMAIL_CAMPAIGN_2017_07_27&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7a7f5f7ffb-84956681
落實「關懷受造界」基督教義 洛桑運動東亞諮詢會議倡環保
本報2017年8月1日新竹訊,曾以寧報導
為推動世界各地的基督徒一起關心環境,洛桑運動團隊(Lausanne/WEA Creation Care Network)在世界各地舉行諮詢會議,推動各地基督徒關懷環境,並於今年來到台灣,於7月24到28日在新竹聖經書院舉行「洛桑運動東亞諮詢會議——關愛受造界(Creation Care)與福音」會議。
為了推動世界「整全福音」的傳播而建立的洛桑運動團隊,於2010年的開普敦宣言中,幾位國際領袖對環境破壞嚴重的問題提出了呼籲,並將「關懷受造界」納入基督教教義的一環。在兩年後(2012年)的牙買加會議中擬出行動方案,並開始於世界各地舉行諮詢會議,培力在地教會、推動將此概念納入信徒的教育與生活中。本次的東亞諮詢會議聚集了130位來自不同國家、關心環境的基督徒,一同探討基督教徒應該如何行動。
24日的東亞諮詢會議開幕式上,主持人布朗牧師(Rev. Ed Brown,洛桑運動關愛受造界團隊執行長)強調,在消費主義橫行、環境卻持續惡化的現今,生態危機不僅與科學、經濟、政治、安全與道德有關,追根究柢其實是屬靈的問題(a sipritial problem)。並指出面對環境的問題,人類需要對抗貪婪,學習「夠了就好」的美德。
基督徒應學習關愛受造界
會中,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新約聖經學者包衡博士 (Dr. Richard Bauckham)透過神學的解釋,提出人類在過去過分放大自己、基督教也一直以人為中心,認為應該以萬物為己用,甚至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為了成就人類而存在,卻「無視上帝創造時就已賦予萬物本身存在的價值。」而這樣的想法「是一種罪」。
而在專題演講中,懷特博士(Dr. Ethel White)也提到,現在人們提到土壤總是覺得是骯髒的,是一種汙名化,忘記了上帝創造的美好價值,也忘記了人本來就是由塵土所造的,是受造物的一部分。
此外,大會中的討論也提到人口過度成長的問題,針對聖經中要人生養眾多、遍滿地面的經節,包衡博士提出,上帝也叫水裡的魚、地上的走獸生養眾多,並認為「人不應該為了自己的繁盛而犧牲、剝削、排擠其他生物的存在,」而應該在信仰中學習與萬物和解,並且謙虛、努力地找出共存共榮的方法。
學習關愛環境並且付諸行動
大會中,來自各國的代表與許多專家學者分別簡報目前全球性的環境問題,諸如全球暖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土壤劣化等,呼籲各地教會應開始行動,幫助信徒重新認識環境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也透過工作坊、參訪等方式,讓不同地區的行動者分享經驗,地主國台灣也邀請實際參與環境行動的人們分享環境友善農業與森林文化博物館等的推行經驗。
來自A Rocha組織的布克雷牧師(Dave Bookless)、英國Tearfund組織的Muyenje協理(Hannington S. Muyenje )也分別分享在世界各地,教會參與環境行動為在地社區帶來的改變,並提出在處理環境問題時,也應重新思索「經濟發展」對人的意義,不應該繼續追尋新古典主義「持續成長」式的經濟發展,而應該回到對人與生命的價值關心,並且關注人權與社會正義,才能真實地實踐信仰的價值。
但面對越來越嚴重、持續加速且大尺度的環境議題,包衡博士提醒,我們不該失去希望,因為這是一種愛的行為,而且「當我們關懷環境並付諸行動時,上主也與我們同在。」
來自花蓮太魯閣族的夠尚牧師(Kowsang Yuyaw)則提醒,雖然多數參與者都是來自都市,環境問題看似相當遙遠,但在許多地方這卻與人民的生存息息相關,如花蓮人就必須直接面對亞泥的問題,而教會若真實在乎人的生命,就應該在這些事情上有所行動。高登牧師(David Gould)也強調,享有資源、人與自然的關係卻較不密切的都市教會更應該學習如何關懷環境、以永續的方式建立教會。來自日本的牧師更進一步提出都市教會可以與推行里山、里地、里海的鄉下教會合作,以實際行動支持在地環境友善農業,並重新連結都市人與土地的關係的願景。
大會最後邀請每個地區的參與者提出未來工作的願景,並呼籲大家彼此串聯,聚集各地對環境議題有興趣的教徒,一起在教會裡推行友善環境的行動,並將「關愛受造界」的概念放入神學與信徒的教育當中,讓信徒不再認為環境是不須關心的身外之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