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caa.org.tw/post.php?aid=487&
一支電塔倒塌的啟示: 面對天災與高溫,我們需要「分散式電力規劃」與「智慧抑制尖峰措施」
2017-08-01
尼莎颱風於上週來襲,強風導致位於蘇澳的傳輸電塔於29日晚間倒塌,花蓮和平電廠130萬瓩的供電量無法傳輸進入電力系統,讓全台損失相當於4%左右的備轉容量率。台電預估需花15天才能修好電塔。這也使得台電官網的備轉容量預估在8/3(四)、8/5(五)亮起代表限電警戒的紅燈。
一支電塔倒塌的啟示:集中式電網的風險
我們要如何理解本週的供電危機?綠盟強調,本次因風災電塔倒塌而造成供電可能吃緊的問題,並非發電端供電不足,而是輸配電系統出狀況。因此和平電廠雖可正常發電,卻因一支超高壓傳輸電塔倒塌,發出的130萬瓩供電可能有十五天無法進入電力系統。這顯示台灣集中式發電與輸配系統在面對天災時的脆弱性,猶如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當天災發生時,只要有一支電塔遭受意外,不管電廠能發再多電,都有可能面臨無法傳輸出去的風險。
這也是為何綠盟一直倡議必須大力推動綠能這樣分散式電力系統的原因,同時著重強化需求面的管理與調度彈性,輔以備援系統,降低因單一事件對整體供電穩定的影響。且隨著全球暖化導致極端氣候增加,以中小規模發電設施為導向,分散於各區域的分散式發電與輸配系統有助於分散風險,也提升台灣各區域的電力自主性,進一步增加各地面對風災的氣候變遷調適能力。因此,分散式發電系統實為近年國際邁向能源轉型的重要基礎,世界各國的電網配置也朝向分散式為目標。
其實今年六月初,才發生因劇烈天氣而電塔倒塌,導致核一必須停機的例子(2017/6/2蘋果日報:電塔倒 核一緊急停機)。這兩次的例子是很類似的,如果不根本性地讓能源系統轉型,就算再重啟更多的核電,都可能遇到相同的狀況,一個天災就讓一堆電力送不進電網。
近年台灣政府雖也表示要邁向分散式發電與設置智慧電網,但是政府未針對過去輸配電系統進行整體盤點與檢討,例如台電於2010年展開的第七輸變電計畫,是否是以分散式發電為前提進行規劃?智慧電網、微型電網的布建是否有具體的規劃和時程表?都未見中央積極研擬與推動,這是台灣刻不容緩的能源基礎工,才能在未來面對天災時,強化電力系統彈性調度的能力。
政院要求公務員尖峰時間不能吹冷氣─真的只能這樣嗎?
造成當日備轉容量吃緊的時間點,是在下午1點到3點,全台灣住商部門空調使用量增加而導致,只要能減緩下午這兩個小時用電量的上升幅度,就能度過用電吃緊危機。因此綠盟必須再次強調,妥善的需求面管理與聰明用電抑制尖峰,本來就是政府與民間都該積極推動的工作。
但行政院這次倉促發函下令公務員於尖峰時間關閉冷氣。如此僵硬的作法,缺乏充分溝通與因地、因時、因對象制宜的考量與配套,甚至必須持續兩週,恐怕將引發更多爭議。
更重要的是,抑制尖峰的重點從來不在於要求犧牲大家生活的基本需求,而是必須善用能源管理技術與觀念,從用電端進行彈性靈活的短期調度,才能事半功倍並且真正治本。(抑制尖峰案例可參考新北市政府儲冰式空調作法)
工業、商業、住宅有哪些抑制尖峰的措施?
綠盟呼籲政府應透過前瞻的能源管理技術與彈性調度能力,針對不同用電族群,制定完整且長期的抑制尖峰措施。首先,針對工業用電,綠盟呼籲,中央與地方政府必須全面盤點並擴大有潛力進行需量競價的工業用戶,提高誘因尋找更多用戶參與,並提高抑低的達成率,落實規劃量,才能有效移轉尖峰用電。
而雖然各縣市夏月用電增加的情境與原因可能各有不同,但增幅較高的縣市,確實有更大的責任需拿出更多的政策資源來做尖峰用電管理。台大風險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趙家緯於今年5月綠盟抑制尖峰記者會上及指出,2016年對夏月用電增幅貢獻最高的縣市為台中市、新北市、桃園市,三個縣市對於去年度全台住商部門夏月用電增幅的貢獻度總計達到48%,因此若要有效削減臺灣夏日用電尖峰,前述三直轄市政府應優先強化在住商部門的查核行動,尤其是更高效率、更聰明地使用空調。
除了查核外,縣市政府也應提供商業用戶能源管理的輔導資源,並與商業大用戶的能源管理人員建立聯繫管道,於用電尖峰相對緊澀時段,主動發送負載抑制請求,才能對症下藥,有效抑制尖峰。
而針對一般社會大眾,可以在下午尖峰時段,關閉不必然在尖峰要使用的電器與待機電力,並將冷氣調至27度並搭配電扇,就能在不犧牲方便與基本需求下,有效減少用電量升高。
如何面對尖峰:聰明用電、智慧節電才是根本之道!
綠盟必須再次呼籲,尖峰用電絕非無解的難關,節能也並不是一種退步、委曲求全、犧牲基本需求的生活方式,政府應善用新技術、增進能源管理,聰明用電、智慧節電,才是面對尖峰用電真正對症下藥的解方,也才能更順利地讓台灣的能源形態順利轉型。
延伸閱讀》綠盟用電無尖道專題
加入綠盟官方Line 掌握能源大小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