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隻字片羽○雪泥鴻爪○】



○○○○○○○○○○○○○○○○○○

既然有緣到此一訪,
何妨放鬆一下妳(你)的心緒,
歇一歇妳(你)的腳步,
讓我陪妳(你)喝一杯香醇的咖啡吧!

這裡是一個完全開放的交心空間,
躺在綠意漾然的草原上,望著晴空的藍天,
白雲和微風嬉鬧著,無拘無束的赤著腳,
可以輕輕鬆鬆的道出心中情。

天馬行空的釋放著胸懷,緊緊擁抱著彼此的情緒。
共同分享著彼此悲歡離合的酸甜苦辣。
互相激勵,互相撫慰,互相提攜,
一齊向前邁進。

也因為有妳(你)的來訪,我們認識了。
請讓我能擁有機會回拜於妳(你)空間的機會。
謝謝妳(你)!

●●●●●●●●●●●●●●●●●●



2016年12月11日 星期日

【你來報報】阿兵哥一張照片 促游崇瑋發現馬祖新紀錄種「中國小頭蛇」


http://e-info.org.tw/node/201737?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97a9472124-16111211_12_2016&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97a9472124-84956681

【你來報報】阿兵哥一張照片 促游崇瑋發現馬祖新紀錄種「中國小頭蛇」


建立於 2016/12/10
本報2016年12月10日台北訊,公民記者瑭芯報導

台澎金馬第50種陸生蛇類,在馬祖東引被發現了!

去(2015)年4月份曾發表在雪山山脈發現新蛇種「泰雅鈍頭蛇」的游崇瑋,畢業於台師大生命科學研究所生態組,師承林思民教授;因興趣創業「綠自然 旅遊×文創」公司推廣生態旅遊與教學。今年6月,一位東引島服役的阿兵哥寄給他一張小蛇照片,沒見過的小蛇種讓他動身前往東引探索,悉心尋找,終於又找到一大一小兩條中國小頭蛇 (Oligodon chinensis)!

阿兵哥用手機拍攝的中國小頭蛇。游崇瑋認為這尾小蛇是不曾在台澎金馬發現的「新紀錄種」,而是中國小頭蛇的幼蛇。圖片來源:游崇瑋
金馬外島因地理位置特殊,從早期為了戰備需要而成為戰爭最前線;島上大大小小為數不少的軍營和軍事設施,民眾宵禁管制等,特殊狀況衍生不同生活型態;又隨著和平時代來臨,裁軍還地、解除宵禁,當地民眾生活也開始變得自由。於是,某些過去不易觀察到的夜行性動物,開始逐漸被發現並累積了一些目擊記錄。
游崇瑋憶述,今 (2016) 年6月20日早上,馬祖東引島幾個休假阿兵哥,在島上巧遇一條體型只比蚯蚓大一些的小蛇,好奇心驅使他們把小蛇放進容器保定,並拍了照片後野放。

左:中國小頭蛇幼蛇。右:中國小頭蛇幼蛇。圖片來源:游崇瑋

懸懸念念「牠到底是什麼蛇」?

小蛇雖被野放了,阿兵哥仍懸念著牠是什麼蛇;於是,把照片傳給剛從基地退伍不久的生物資源系畢業學長李冠勳,而收到照片的李冠勳也不確定是什麼蛇,很快的將照片再轉傳給他的學長黃福盛;當下黃福盛認為這條蛇可能是一條有點奇怪的赤腹松柏根 (又稱飾紋小頭蛇,學名:Oligodon ornatus),比對現有台灣蛇類圖鑑中,已是長的最像中國小頭蛇的物種,仍是不太確定;於是又將照片轉發給游崇瑋確認。
游崇瑋笑著說,見到這張已轉了第四手的照片,立刻熱血沸騰,因為他很肯定這條蛇是還未在台灣兩棲爬蟲類圖鑑上出現的物種:中國小頭蛇的幼蛇!

左:中國小頭蛇幼蛇腹面,略帶紅色。右:中國小頭蛇成蛇腹面,紅色消退。圖片來源:游崇瑋。

熱血進擊馬祖東引尋蛇跡

獲得黃福盛以及李冠勳情報後,游崇瑋立刻搭上台馬輪,從基隆前往東引!在馬祖東引展開中國小頭蛇蹤跡絕地探尋,花了4天時間,終於與馬祖在地人陳登創找到一大一小的中國小頭蛇。幼蛇長約15公分,成蛇長約45公分;身體花紋為長間隔的鮮明橫紋,頭頸部背面有個明顯的箭矢狀花紋。

中國小頭蛇與赤腹松柏根比一比

游崇瑋說,乍看之下,中國小頭蛇和赤腹松柏根相似程度確實較高。從背面來看,整體也是淺棕色,帶有長間隔的深色橫紋,主要區別在頭部。赤腹松柏根的過眼帶之後會跟著一個人字型花紋 (偶爾會和過眼帶相連),再之後會有一個心型的花紋 (偶爾也會像人字型)。而中國小頭蛇在過眼線之後就會是頸部的箭矢狀花紋了,仔細觀察還是相當不同的。



赤腹松柏根的腹面,除了白底帶黑斑,最顯眼的就是正中央鮮紅色細線。圖片來源:游崇瑋

雖然中國小頭蛇的腹面在幼蛇時期是帶有紅色的,但這個紅色部分較寬,也較不鮮明,此外整個腹面也布滿不鮮明的黑斑,這些黑斑會持續保留到成蛇階段,但紅色的色塊則會在稍長大後消失。

中國小頭蛇與赤背松柏根比一比

再將中國小頭蛇與赤背松柏根相比較,差別又更明顯。赤背松柏根體背花紋細碎,少有足夠粗的部分可稱作「環紋」;頭頂的花紋則像個戴著斗笠的人,和中國小頭蛇完全不同。赤背松柏根在幼蛇時期腹面也是略帶紅色,稍微長大後紅色會消失,變成純白無黑斑的腹面,和帶有黑斑的中國小頭蛇也是相當容易區別。

赤背松柏根的頭頂花紋,像是個戴著斗笠的人 (上下顛倒)。

民眾生態意識越高 越有助新物種發現

游崇瑋說,過去曾有調查隊幾次抵達馬祖列島進行兩棲爬蟲類考察,可能地處偏遠,導致調查時間和頻率較低,加上蛇類隱蔽的天性,而有所遺漏。幸好民眾對生態重視意識越來越高,阿兵哥會想把發現的蛇類拍攝下來,再寄發詢問專家,才有可能促成這次新紀錄種的發現,這個發現也讓台灣的陸生蛇類多樣性達到50種之多。
游崇瑋進一步說明,金門、馬祖屬於亞洲大陸東南近海的陸沉島,上面的生物相基本上和中國更為相近,和台灣則是差異較多。也許仍有些尚未被人們認識的物種隱藏在這些花崗岩小島之中,希望未來可以有更多的新奇發現!游崇瑋回憶2013年台師大林思民老師團隊就發表了金門島上的緬甸蟒 (Python bivittatus) 為一原生的新紀錄種,這也是台澎金馬唯一的原生蟒科物種。這次能再度發現馬祖新紀錄種的「中國小頭蛇」,游崇瑋非常感謝放假遇到小蛇的阿兵哥!

左:最主要區別在頭頸部花紋,赤腹松柏根的頭部過眼帶之後接著人字型花紋、心型花紋。右:中國小頭蛇成蛇過眼線之後是頭頸部帶有箭矢狀花紋。圖片來源:游崇瑋
「中國小頭蛇」小檔案
學名:Oligodon chinensis
分布:棲息於中國華中地區以南到越南的中低海拔地區,分布範圍廣泛。
食性:和產於台灣的赤腹松柏根以及赤背松柏根相同,都是以爬蟲類的卵為主食。
「中國小頭蛇」易和「赤腹松柏根」混淆,牠們同屬黃頷蛇科,「小頭蛇屬」蛇類。習性和赤背松柏根 (Oligodon formosanus) 以及赤腹松柏根 (Oligodon ornatus) 類似,都是夜行性為主,並主要以爬蟲類的蛋為主食。

東引風景相當不錯,但地景以草原和石塊為主、芒草也是主要地景植物,樹林不多,環境普遍乾燥、風強少有遮蔽等原因,若針對蛇類棲息來說,是相當艱困的。圖片來源:游崇瑋
※ 本文圖片經游崇瑋授權
※ 本文亦刊登於peopo公民新聞網

參考資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