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隻字片羽○雪泥鴻爪○】



○○○○○○○○○○○○○○○○○○

既然有緣到此一訪,
何妨放鬆一下妳(你)的心緒,
歇一歇妳(你)的腳步,
讓我陪妳(你)喝一杯香醇的咖啡吧!

這裡是一個完全開放的交心空間,
躺在綠意漾然的草原上,望著晴空的藍天,
白雲和微風嬉鬧著,無拘無束的赤著腳,
可以輕輕鬆鬆的道出心中情。

天馬行空的釋放著胸懷,緊緊擁抱著彼此的情緒。
共同分享著彼此悲歡離合的酸甜苦辣。
互相激勵,互相撫慰,互相提攜,
一齊向前邁進。

也因為有妳(你)的來訪,我們認識了。
請讓我能擁有機會回拜於妳(你)空間的機會。
謝謝妳(你)!

●●●●●●●●●●●●●●●●●●



2016年6月2日 星期四

送電到砂卡礑 實踐能源分配正義 部落文化復振新生


http://e-info.org.tw/node/115904

送電到砂卡礑 實踐能源分配正義 部落文化復振新生

文字大小
 69  1 Share1 
 
 
本報2016年6月2日台北訊,林倩如報導
部落工作者、賽德克族獵人洛金.尤道,成長於太魯閣天祥山上的村落,從小跟隨父親在山上學習打獵、農耕的部落生活,然自2005年龍王颱風摧毀部落道路,只好暫待平地工作,同時,戮力於原住民傳統文化的傳承。
去年4月底,他與台南社大環境行動小組合作完成「送電到被台電遺忘的部落」,最新提案榮獲第12屆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乃唯一原住民獲獎者。曾是黑暗部落的砂卡礑(大同部落),在解決基本民生需求之後,正迎向前進綠能共享、繼起復振部落文化的契機。
點亮砂卡礑部落第一盞燈。圖片來源:吳秉玲。
點亮砂卡礑部落第一盞燈。圖片來源:吳秉玲。

雲端之上  超過70多年沒水沒電的黑暗時光

大同部落的舊名為砂卡礑(Skadang),屬於太魯閣族部落之一,200年前,巴圖伍帽家族(Batu Umaw)在立霧溪支流砂卡礑溪上游左岸建立部落,於今日的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自古以來,在部落遷徙史上,砂卡礑是內外太魯閣各家族向外拓展的必經要道,也是內外太魯閣族人到海邊取鹽的「鹽道」。砂卡礑逾百年內因外來者的政權異動,兩度被迫遷徙,現在仍有15戶居住在山上的部落
歷經兩次遷村,第一次在日治時期太魯閣戰爭後被集團移住至花蓮縣吉安鄉,第二次則因應國民政府遷台後70年代山地現代化政策,再遷村到秀林鄉富世村民樂部落,在不同部落混居而成的村內,洛金一方面與砂卡礑部落的族人間接存繫著親戚關係,另一方面因認了Maci這位乾爸爸,長年交往以來,對於僅靠燭光充當照明之用的砂卡礑,不時發想,該如何點燃其希望?
部落工作者、賽德克族獵人洛金.尤道。攝影:林倩如。
部落工作者、賽德克族獵人洛金.尤道。攝影:林倩如。
他回溯,六年前首度拜訪部落,仍覺燭光晚餐、滿天星斗浪漫極了,兩年前第二次去,感受卻完全不同,如同紀錄片《送電到砂卡礑》所說明,這期間不幸發生火災意外,燒毀了乾爸爸家三棟屋子,「看到只剩竹屋骨架,體會到光舀水洗澡、煮菜吃飯等等的不方便,內心只有難過。」因此,洛金打定主意付諸行動來解決「天黑後、起床前這一段黑暗時間的照明需求」。
2014年4月20日,部落多次向台電申請供電未果,則於太魯閣國家公園登山口召開點燈記者會、痛訴台電獨厚核能,即正式啟動計畫。之後便是民間自組團隊,募款、採購、寄運、揹送、組裝等長達一年的執行,去年4月28日部落亮起第一盞燈。洛金表示,接力扛運上山這部分尤其耗時費力,前後花了一兩週,登山口到部落1,128公尺海拔全長11.7公里交通不便,且募資22萬近70公斤的器材得來不易須小心搬運,每趟均謹慎隨行,自己亦揹了四趟,最後施工方面集中四天三夜完成。
而在法扶基金會、綠盟的引薦下,洛金接觸到台南社大,雙方有志一同,與環境行動小組研究員吳仁邦、綠能講師林元笠、專員吳秉玲等人很快組成團隊,自然分工並默契十足。不過,他也坦言「做部落的事很難,隨時都在備戰狀態」。
供電砂卡礑近一年後,團隊數度上山維修、詢問使用狀況,洛金再推進至第二階段「多功能集會所」的計畫,亦為建設一個「能源共享中心」,他介紹集會所將整合四個服務,包括能源共享(緊急充電、無線電、洗衣機等)、文化場所(討論公共事務)、禮拜堂及綠能教室,預計年底完工;此外,圓夢獎金還將運用在7月底為鄰近的「大禮部落」六戶人家送電點燈。
砂卡礑部落地圖。圖片來源:吳秉玲。
族人敘說過去因用火不當造成財產損失的傷心事。圖片來源:吳秉玲

族人:生活在國家公園裡  萬般不自由

而擔任頒獎開場演出的砂卡礑部落合唱團,一家三代的組合悠揚唱和〈美麗的太魯閣〉,特別北上出席典禮,60幾歲的Yaya長老分享供電後的心情,她說,沒有電線桿的壓力,感覺很自然,不喜歡發電機,噪音很吵,太陽能板所費不多卻照顧到這麼多的族人,很感恩。從小便住在部落裡,雖經歷1979~1980年的遷村,她難捨家鄉、不願意下山,有機耕作種什麼吃什麼,形容自給自足的過程很舒服、很享受,因為一旦土地受傷,心靈也會受傷,土地跟生命具備很大的連結關係。
然位處太魯閣國家公園轄區範圍內,Yaya仍不滿表示所受種種箝制:像耕作前要燒草才能化為肥料,巡山員就來了;不得蓋任何建物,砍一根木頭馬上開罰;小米、芋頭、玉米、野菜等作物,常常被動物吃掉,若涉及狩獵則容易獲罪。且今年箭筍收成很差,彷彿受到外部環境的無形影響。無法從事日常生活需要的行為,如今面臨很不愉快、很不自由的管控,希望早日自國家公園中劃出去,但小老百姓又能如何?她嘆道。
Yaya的女兒Rimi補充,小學就遷下來了,現住在富世村,旁邊山坡即為亞泥新城山礦區,擔憂土石流、空污、噪音等問題。Rimi擁有女高音的實力唱腔,笑說肺活量從小走山路練出來的,不時回山上探望長住的Yaya,對於部落發電,她認為現已足夠功能,日後盡量維持現況就好,電來了,既新奇也帶著不安,回家的路牽涉面向複雜,相對方便了,必須思考是否衍伸其他爭議。
第三代Rimi的兒子Peydang,今年剛要從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畢業,他表示,雖然洛金是表叔(爸爸的表哥),畢竟並非砂卡礑部落的人,要促成計畫成功實在不容易,包括得到長輩認同、部落會議同意等等,且不是沒有反對聲音,對此計畫的成功與有榮焉。
砂卡礑部落地圖。圖片來源:吳秉玲。
砂卡礑部落地圖。圖片來源:吳秉玲
(左起)Rimi、田景秀、Yaya。攝影:林倩如。
(左起)Rimi、田景秀、Yaya。攝影:林倩如。

比綠能發電更長遠的目標:部落活出來

環境行動小組吳仁邦則說明供電之外更深遠的企圖及意涵。台南社大近三四年來投入綠能課程規劃,為台灣少數可提供專業諮詢的NGO,從系統的設計到安裝,已累積足夠的知識與技術。2014年7月,開始和洛金展開討論,「其實一開始並沒有說就是太陽能,但過了三個月協調進度太慢,決定直接場勘,確認部落需求。」雖不乏製作太陽能獨立發電的經驗,這也是台南社大第一次進行大量體的操作。現勘後評估風場、水力條件欠佳,便以太陽能板為主。
技術相對來說不難,他強調「溝通」最重要,砂卡礑從未開過部落會議,不應只是單向提供幫助,乃由下而上藉由部落參與來實踐能源分配正義。因此,開了三次會議,透過實體一一向族人說明,獲得同意後方執行計畫。吳仁邦進一步補充,團隊很早即設定了行動目標,社大支持的是協助重返舊部落精神文化的意義,所以不是供給110V的交流電,而是直流電、平均一戶4盞7瓦的LED燈,總共1,250瓦的電力,可提供保持基礎硬體的生活便利,鼓勵山下族人回山上生活。此外,避免破壞原來純樸的生活內容,等待部落填補以文化軟體的延展過程,才是再生能源背後最大且深沉的願景勾勒。
吳仁邦亦分享一個神奇的小插曲,去年5月1日傍晚,15戶業已安裝完畢準備隔天下山,突有族人提出為其親戚設置的請求,是之前名單上未註記的獨居老人,事出臨時,所幸林元笠老師多帶了備用的一綑電纜、一個開關、一顆電泡,得以順利全部完工,沒遺漏任何一個族人,真是祖靈的保佑,他說。
太陽能供電的後續作業保養部分,台南社大更希望經過DIY教學,漸進交還給部落自決,「用上個20年不是問題,蓄電瓶三、四年拿到山下回收即可,彼此回饋互動,這樣才對。」台電不做的、國家不管的,民間動員自己來發電,滾動式的改變其效益會發酵擴散,激發人民想像能源的無限可能,甚至未來山地部落全轉型綠能不是毫無機會。他呼籲,一如《送》片中提到自主供電最高位的思維即為反核,行動上拒絕使用台電的電,公民意識昂揚,從最黑暗的部落實現再生能源的覺醒。
台南社大環境行動小組研究員吳仁邦。攝影:林倩如。
台南社大環境行動小組研究員吳仁邦。攝影:林倩如。
大同部落抗議台電拒絕供電之記者會。圖片來源:吳秉玲。
大同部落抗議台電拒絕供電之記者會。圖片來源:吳秉玲
註:引用自紀錄片《送電到砂卡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