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info.org.tw/node/218695?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13eff24c5c-EMAIL_CAMPAIGN_2019_06_03_03_57_COPY_01&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13eff24c5c-84956681
農田水道水泥化,試做「鰕虎產房」來彌補
你來報報
你來報報
文:顧玉蓉(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副研究員)
編按:各縣市的區域排水,防洪時發揮功能,卻因為水泥化程度高,影響到棲地與人類高度重疊的水中生物,剝奪了他們原有的生存空間。經濟部水規所嘗試進行生態補償,選擇流經台中市烏日區及霧峰區的后溪底排水,進行「鰕虎的產房」試驗,要把鰕虎科魚類找回來。
鰕虎科(Gobiidae),屬鱸形目,俗稱苦甘仔、甘仔魚、狗甘仔等,是魚類中魚種數目最大的科之一,已知品種超過2000種,從溪流、河口、砂岸、岩岸至珊瑚礁區均有分布,但只有少數種類可完全適應淡水環境,由於人類傍水而居的習性,往往也跟牠們的棲地高度重疊、資源高度競爭及需求互相牴觸。而區域排水多座落在平原地區,與民眾生活及產業發展息息相關,因此區域排水常被要求布設剛性結構物,以保障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形成目前台灣多數區域排水鮮少沒有工程設施的現象。
然而,這些現存的剛性結構物,在發揮防減災功能之餘,卻也降低水路應有的生態功能,時至今日,此亦為工程單位備受挑戰之處;以台中市后溪底排水來說,剛性護岸降低原有水陸域土砂及水份的交換,閘門、固床工、攔水堰等則降低原有土砂運移功能,因此細顆粒泥沙淤積導致原河床礫石多被淤埋。
針對這些既有工程結構物,若要企圖恢復其原有生態功能,不僅必須考量打除重做的經費來源及經濟效益,也必須考量施工過程衍生的生態衝擊及未來防減災功能降低的風險,因此,面對「既有工程結構物」產生的生態衝擊,給予「適當的生態補償」可能是此刻比較實際的可行作法。
再以后溪底排水來說,在灌溉及避免農地流失的需求限制下,種種水利設施皆有其必要性,但土砂自然沖淤的動態過程被改變了,在流速及土砂被適當控制之後,渠道中的塊石容易被細顆粒泥沙淤埋,使底質粒徑趨向細化,而鰕虎科魚類需將卵粒產於塊石下方,且塊石與河道底床間必須有適當空間,因此,首當其衝的是鰕虎科魚類的產卵棲地減少,甚至消失了,所以因應生態功能減損,我們有了目標明確的生態補償對象。
根據歷史調查資料,在后溪底排水的鰕虎科魚類是短吻紅斑吻鰕虎(Rhinogobius rubromaculatus)及明潭吻鰕虎(Rhinogobius candidianus),其雌魚必須將卵產在礫石的底面,泥砂過度淤積其產卵棲地將遭到淤埋,且前述兩種鰕虎為陸封型鰕虎,不像一般鰕虎為兩側洄游的生殖需求,須考量大範圍水系廊道完整的連通性,僅需在局部水路(如區域排水中的某段)提供適當的設施,即可完成棲地補償(habitat compensation),相較於需要從河口、下游、中上游、野溪、區域排水、水圳等都具有品質良好且連通性佳的棲地需求的兩側洄游鰕虎,這類陸封型鰕虎,是更有機會利用一些簡易、低成本的設計,就能協助健全牠們的生活史所需條件的。
因此考量牠們的生活習性及產卵需求、身材特性,為牠們量身訂作牠們的家——「鰕虎的產房」,並藉由現地調查、設計調整、現地試驗(以后溪底排水為樣區)及監測等過程,檢視設計的適合性。
成果顯示,「鰕虎的產房」確實為前述兩種鰕虎所利用,達到不需大規模更動既有工程,亦不衝擊既有人類對水路需求功能的情況下,即可使用簡易設施補償因人為利用水路而減損鰕虎產卵棲地的衝擊。
既有剛性結構物確有減損生態功能之虞,但也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發揮防減災效果、提高土地利用價值,因此,在各種需求的競爭關係中,以現場資料為基礎,邏輯性的篩選出生態功能減損,並據以施設生態補償措施,應是成本較低廉的快速可行方法,也因此,並非所有生態補償措施都能全面適用在各個地點,也不是單一生態補償措施就能補償所有人為衝擊及工程結構物所造成之生態減損,建議應先行審慎評估現地現況條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