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info.org.tw/node/218699?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d6d8a59724-EMAIL_CAMPAIGN_2019_06_26_03_40&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d6d8a59724-84956681
90後公益世代如何搞環保? 天津綠領負責人董劍的歷程探索(上)
文:林吉洋
6月11日晚間,中國環保組織「天津綠領」負責人董劍,受「關注當代中國」邀請進行一場分享會。董劍講座的原標題為「中國大陸的公益組織探索—從環保NGO說起」。筆者係座談主持人,並撰文紀錄座談會內容。
董劍是機構發起人,迄今仍是主要負責人。天津綠領是天津第一家專注於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也是有行動力與學習適應能力的組織。
董劍年輕、聰明、冷靜而有決斷力,2010年他未滿20歲,一面半工半讀,一面大膽投入公益創業──中國的公益發展道路上,有許多像他這樣的年輕人放棄主流道路,選擇公益領域作為自我實現的舞台。
這或許可以視為2008年北京奧運、川震以後(被稱為公益元年)的歷史機遇下,中國社會及人力資源投入民間公益事業的一種社會現象。
像董劍這一輩NGO工作者,多採用更新的互聯網技術與觀念投入實際工作,對運用互聯網技術投入公益、環保事業有許多嘗試與心得,去(2018)年也曾來台參與g0v年會,對台灣民間運用網路的觀念和技術有很大求知欲。
董劍未滿30卻已在這行業近10年,對機構發展、倡導方法等實務工作已很有經驗。他比較像一名環境公益的創業家,而非激進的社會變革倡議,在他身上,可以看到成長於公益世代的一些公益創業者特質。
本篇記錄稿主文部分由董劍口述,前後的介紹與回應是由擔任主持人與談的筆者撰述,文責由筆者自負。以下為董劍演講紀要。
天津綠領(正式名稱:天津濱海環保諮詢服務中心)成立的主要宗旨在於動員社會力量,保護海河流域(主要流經河北、天津市、注入渤海灣),透過現場拍攝、調研紀錄、科學檢驗等,以中立客觀角度去創造社會影響力,干預河流污染,以對話及其他方式督促政府對環境污染事件的治理。
天津綠領機構規模約5~6個全職員工,包括一名固定招聘的全職實習生,預計一到兩年內發展到八個人的規模。
運用IT技術,養成專業方法,創造官民對話、協力監督環境治理
天津綠領的污染調研工作大量倚賴互聯網及資訊科技,例如透過「輿情監控分析系統APP」,這是一套透過「蒐集全網域、包括境外資訊」觀念發展的資訊科技。董劍也明示,這是維穩治理政策搭配互聯網發達下的資訊產品,可以在非常大量的網路數據留言當中,過濾出特定區域、特定議題、特定類別的留言。
透過輿情系統搜索APP,天津綠領搜查污染留言,鎖定特定區域進行深入調查,可以很快速的掌握出津冀(天津、河北省)區域內污染較嚴重、頻繁在網路留言出現的污染類別及地區。
不過他們取得污染資訊之後,有一個潛規則,就是逕自調查,而不與當地民眾或網路留言者取得聯繫。
筆者按:中國政府對群體事件非常敏感,因此天津綠領在經過數年的工作方法摸索後,決定採取這種方式。董劍的說法是,讓污染受害者不受警察部門騷擾,也可單純化機構工作的任務。
由於中國土地廣闊,天津綠領建立起天津華北地區的污染數據庫,並購買衛星圖源,藉由切換圖源交叉比對,經過圖片初步篩選後,按其污染程度排定順序,前往現場做快檢,並現場取樣送交檢驗單位。
面對環保團體提供的樣品,一些國內的檢驗單位不願提供檢驗服務(擔憂惹到大型企業或被政府單位刁難),天津綠領會送交擁有國際服務聲譽的檢驗機構(如SGS)。
藉由調研的成果,透過網路與媒體發動社會影響,向地方政府發動倡議,並在過程中要求監督及參與。針對政府的「公關回應」,民間會持續跟進最新治理情形,要求回覆、交代未來預防政策及做法,也對有關部門要求回訪、邀請共同勘查現場。
華北地區的污染源實在太多種類,因此優先關注危險廢棄物焚燒,例如醫療廢棄物。調研過程也發現各種工業固體廢棄物,則以集中區、或重大污染情形優先披露調查。
兩大工作核心群之一:散亂污聚集區整治
近年他們聚焦在兩大工作核心群,其中一項是鄉村地區及都會邊緣的「散亂污聚集區」環境監測工作。
2017年以前中國開放進口「洋垃圾」,從境外輸入許多塑膠廢料,河北跟山東許多農民都以開設小型塑料回收加工廠為主。這些回收塑料經過簡易加工後,製造為塑料顆粒,再販售給其它製造商。(可參考紀錄片《塑料王國》)
散亂污聚集區的整治,意義在於這些小型塑料回收加工廠,經常分聚集在農村當中,小型廠商由於手續不全,環保設備不足,造成農村裡的排放問題,大量塑料加工廢水被排放到農村土壤河流裡面。
在天津綠領的調查工作當中,發現廢舊塑料回收加工造成的滲透外溢問題,他們選定其中特別嚴重的河北保定順平縣,進行長期調研。
這一些家庭式塑料回收加工廠的做法,一年可為一個農村家庭帶來10幾萬收入,對農家而言相當可觀。但這些利潤正是來自沒有環保回收設施、把環保程序省略掉的利潤,污染的外部成本由環境跟社會來負擔。
政府對這類產業的整治模式,一次關停就是一個區域一個區域(鄉鎮等級)的全面關門,對農民而言可能造成社會問題(農民失去在農村的塑料回收加工收入,就得離鄉背井外出打工),衍申一連串的社會影響。
然而塑料加工業留在農村卻造成空氣污染、廢水排放到農業溝渠的問題,更有許多成分複雜的廢料無法加工回收,被任意丟棄掩埋。
2017年,中國政府頒布禁令,禁止洋垃圾進口,進口塑膠廢料在中國加工的產業開始面臨轉型。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山東、河北農村為加工塑膠廢料造成空氣污染、廢水排放,以及無法回收的成分複雜廢棄物等問題,目前還留下許多污染毒物廢棄物坑,或滲水坑。
這種散亂污聚集區,大多是以農村家戶為單位的污染型聚集,以一個農村家庭為單位作法,有其社會經濟背景。一個農家在農村自辦小的塑料加工廠,一年幾10萬(RMB),利潤可觀。不過它的利潤,正來自於其規模小,沒有環保設施,沒有環評審批程序,污染做外部性排放,卻又形成一種聚集性的加工產業。
兩大工作核心群之二:渤海陸源污染源防治項目
渤海灣由遼東半島、京津冀地區兩大直轄市及山東半島圍繞著,因此渤海灣作為華北工業貿易運輸的集中區域,同時也接收著華北工業地帶、沿著河流流入的污染物。渤海灣,成為污染高風險地區。
天津綠領自2018年開始專注環渤海污染排污治理,工業園區入海排污口的監測治理,開始關注大型企業誰在污染渤海,誰的污染超標。渤海海灣由於進出口方便,聚集大量的工業園區,這些工業園區目前的對外排污管都有監視系統,隨時可以檢驗測值。
在渤海灣的環境監測部分,天津綠領可依據《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申請環境信息公開部份,以確保監測程序。(系列專文,繼續閱讀下篇)
作者
林吉洋
原籍滬尾現移居打狗,台灣NGO工作者,關注風土人文與 城鄉環境變遷,以寫作紀錄人群的抵抗。曾任職於社區大學, 2012-13年獲浩然基金會國際志願者計畫支持, 於北京一所中國本土環保組織服務,現在仍是一位關注中國公益/ 環保發展的觀察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