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近日公佈2015經濟成長為6.9%,此數字遠高於民間金融機構之估計。6.9%成長是否真實,讓人有很大的懷疑。中國當今之經濟成長模式,已走入盡頭,將來將面對過去經濟發展所遺留之弊端,挑戰險峻。這可從以下三點來解釋。
6.9%經濟成長背後的中國經濟困境|楊文宏
6.9%經濟成長背後的中國經濟困境
人氣指數: 508
發佈於 1 月 26, 2016
中國官方近日公佈2015經濟成長為6.9%,此數字遠高於民間金融機構之估計。6.9%成長是否真實,讓人有很大的懷疑。中國當今之經濟成長模式,已走入盡頭,將來將面對過去經濟發展所遺留之弊端,挑戰險峻。這可從以下三點來解釋。
一,民間消費成長微不足道, 轉型服務業談何容易。
中國過去20年來的經濟發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80年代至金融海嘯。 此期中國以低成本生產製造業,電子產品拼裝及基礎公共建設,來維繫高度經濟成。第二階段,自2008金融海嘯後,中國則以寬鬆政策為主導,大量放大銀行授信放款。金融海嘯前,民間消費是中國生產總值之最大項目,約佔GDP的 45%。資本形成(capital formation)僅佔35%左右[1]。而金融海嘯後,此兩項目有反轉現象,請見圖表一。大量資金投資工業硬體設備及地方建設,硬是撐住了中國經濟成長,但換來了產能過剩,而實質民間消費成長則微不足道。民間消費對國民生產總額(GDP)之貢獻反而大幅下滑。這基本上是與轉型服務業之宗旨背道而馳。過去東亞國家(如新加坡、韓國、台灣等)都經過10至20年左右的時間,來達成這樣的轉型。
二,民間及企業債務高築, 已到了信貸泡沫的程度。
第二階段期間,民間和企業之總債額從$75億美元,爆漲至 $210億美元,增加大約三倍,再加上政府公債大約$40億美元。總債額超過GDP的兩倍半。如此龐大的債務槓桿,對金融體系造成很大的壓力。根據官方估計,違約或無法支付債貸,大約佔5%,而根據民間金融團體之估計,可能高達15%以上。假設借貸違約相當於10%,金額就已達$20億美元。
此外,今後中國為舒緩企業及民間利息支付,人民幣降息壓力將極其龐大,加速人民幣貶值。同一段時間,過去幾年又因美國量化寬鬆, 美元利率比人民幣低,中國企業以美元計價(denominated is USD)而貸款的,有很大比例(實際數字難以估計)。日後美元債務逐漸到期,中國企業將會對美元有很大的需求。這又是另一個人民幣貶值, 但目前還不明顯的因素。
三,封閉,無法持續的金融體系。
在全球化體系中,中國為了求取最大經濟利益,同時控制三件經濟要素。 第一,為確保出口業穩定成長,人民幣對美金幣值長期保持穩定。 第二,掌控國內利率,以控制資金供應 (money supply)。第三,保留國內資本,減低資金外流。一個國家只可能保持此三項中的兩項。三項同時進行,是完全違反經濟政策「三難原則」(policy trilemma)。固定貨幣價值的國家或經濟體,必須放棄對利率的控制(如香港),其幣值與美金同步,但香港不控制利率,其利率與美金相當。其他先進經濟國家,多以控制國內利率為主,而讓貨幣隨市場浮動。中國同時控制利率,管制幣值,限制流動,至今已造成金融系統內部矛盾,無法持續。金融系統中之大型震動,可能性很高。
中國近年來,刺激銀行授信、發行鈔票、大幅放大「準貨幣」總金額(M2 money supply) [2]。M2由 400億人民幣爆漲至 1390億人民幣[3],超過GDP的兩倍。比較其他國家,這是一個極為龐大的數字。美國 M2/GDP不到1。根據經濟學之瓦爾拉定律(Walras’ Law),如此鉅額資金,在經濟體系中必定造成需求和供給不平衡。資金在中國流竄,房價高漲,股市值天文數字,只是表面的問題。真正的長期問題,是這種體系根本無法持續。為刺激經濟和減低利息負擔,利率必須低(如上所述第二原則),利率降低必造成資金外流壓力( 如上所述第三原則)。而中國境內之資金又如此之高,人民幣繼續貶值, 外匯存底繼續衰退,將是個難以抵擋的趨勢。長期而言,中國必須改變國內金融體系, 以開放透明的方式, 與國際金融體系接軌。
註解
資料來源: 中國統計局,消費計算模式(Consumption GDP model).
M1 = Currency in circulation + Demand deposits + Checking Account.
M2=M1+Saving accounts + Small-denomination time deposits + Retail money funds
資料來源: IM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